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相報(相報)
(1).交替;更迭。 漢 王充 論衡·案書:“陰陽相渾,旱湛相報,天道然也,何乃修雩設龍乎?”
(2).相互報應;報復。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至有諺云:‘落索阿姑餐?!似湎鄨笠病!?span id="ksqrhnb" class="book">《東周列國志》第七四回:“夫 吳 乘我亂,我乘 吳 亂,正好相報,奈何去之!”
(3).告知,報告。 唐 韓愈 《華山女》詩:“不知誰人暗相報,訇然振動如雷霆?!?span id="lme7fdb" class="book">《東周列國志》第三二回:“妾乃 晏娥兒 也,奉先公之命,特來相報?!?/div>
《國語辭典》:回報(回報)  拼音:huí bào
1.報告或答覆事情的處理情形?!度龂萘x》第一一回:「陳元龍也回報青州田楷欣然領兵來救,陶謙心安。」《水滸傳》第三九回:「蔡九知府在廳上專等回報?!?br />2.酬謝、報答。如:「無以回報」、「他一直都是真誠幫人,從來不求回報。」
3.報復、報仇。如:「你這樣辜負他,小心他會連本帶利的回報你?!?/div>
《國語辭典》:還報(還報)  拼音:huán bào
1.返回報知。《漢書。卷一。高帝紀上》:「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三國演義》第四回:「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還報董卓。」
2.報復、反擊。元。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您這般順人情有甚好?則我這膿血臨身要還報!」
3.報應?!对x。來生債。第二折》:「哦!方信道還報果無虛。」《三國演義》第一○九回:「當年伏后出宮門,跣足哀號別至尊。司馬今朝依此例,天教還報在兒孫?!?br />4.報答。如:「此恩日后必當還報?!?/div>
《國語辭典》:報償(報償)  拼音:bào cháng
1.報復?!稘h書。卷九四。匈奴傳上》:「每漢兵入匈奴,匈奴輒報償。漢留匈奴使,匈奴亦留漢使,必得當乃止?!?br />2.以財物或行動報答補償他人。如:「他熱心助人,從不索取任何報償。」
《國語辭典》:還席(還席)  拼音:huán xí
1.受人邀宴后,設酒席回請對方。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吃得醉的醉了,飽的飽了,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br />2.戲稱酒醉后嘔吐。
《漢語大詞典》:不報(不報)
(1).不報復。《禮記·中庸》:“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span id="qp8ayhp" class="book">《國語·越語下》:“戰(zhàn)勝而不報,取地而不反?!?br />(2).不批復;不答復。東觀漢記·丁鴻傳:“ 鴻 當襲封,上書讓國於 盛 。書不報?!?唐 王維 《不遇詠》:“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周亮工 《尺牘新鈔》卷一引 明 高攀龍 《與葉適同書》:“朋友相與,須盡力砭其失,方有進處。弟施矣,足下不可不報?!?/div>
《國語辭典》:圖報(圖報)  拼音:tú bào
謀求報答。南朝宋。顏延之謝子竣封建成侯表〉:「非臣耄蔽,所任圖報?!埂度龂萘x》第一四回:「操曰:『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弧?/div>
《國語辭典》:報怨(報怨)  拼音:bào yuàn
報復仇恨,以行動反擊仇人?!段倪x。賈誼。過秦論》:「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國語辭典》:報怨(報怨)  拼音:bào yuan
埋怨,心中有所不平?!段饔斡洝返诙鸹兀骸高@個戀家鬼!你離了家?guī)兹?,就生報怨?!?/div>
《國語辭典》:以直報怨(以直報怨)  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
用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仇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埂稘h書。卷七○。傅介子傳》:「平樂監(jiān)傅介子持節(jié)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眾?!?/div>
《國語辭典》:報冤(報冤)  拼音:bào yuān
報復冤仇。《三國演義》第六四回:「吾從賊者,欲留殘生,與主報冤也?!?/div>
《國語辭典》:釋憾(釋憾)  拼音:shì hàn
消除心中的怨恨?!蹲髠鳌k[公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為道。」《淮南子。本經(jīng)》:「血充則氣激,氣激則發(fā)怒,發(fā)怒則有所釋憾矣?!?/div>
《國語辭典》:推刃  拼音:tuī rèn
持刀殺人。語出《公羊傳。定公四年》:「父受誅,子復讎,推刃之道也。」后比喻復仇。《三國志。卷七。魏書。臧洪傳》:「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
《漢語大詞典》:讎報(讎報)
亦作“讐報”。 報仇,報復。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二:“問太歲何故受此屈辱不讐報之。”
分類:報仇報復
《漢語大詞典》:解怨
(1).雙方消除怨恨。《淮南子·泰族訓》:“解怨偃兵?!?明 張居正 《答徐太室言釋怨為公》:“僕平生游於宦途,但愿人解怨,不愿人結怨,況本無怨之可釋乎!”
(2).用報復對方的手段來消釋自己的怨恨。三國志·魏志·閻溫傳“ 就 后為 金城 太守,父子著稱於 西州 ”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常以報讐解怨為事?!?span id="etqz22z" class="book">《平山冷燕》第七回:“一來可報我之仇,二來為 老竇 解怨,三來可為我后日進身之價,豈不妙哉!”
《漢語大詞典》:陰報(陰報)
(1).暗中報復。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弘 為人意忌,外寬內深。諸嘗與 弘 有卻者,雖詳與善,陰報其禍。殺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於 膠西 ,皆 弘 之力也?!?br />(2).迷信謂在陰間得到報應。《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那陰報事也儘多,卻是在幽冥地府之中,雖是分毫不爽,無人看見?!?/div>
《漢語大詞典》:反報(反報)
(1).反復,往還。詩·小雅·大東“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毛 傳:“不能反報成章也?!?陳奐 傳疏:“報,亦反也。反報猶反復。”
(2).返回報告情況。孫子·用間:“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生間者,反報也?!?杜牧 注:“往來相通報也。” 梅堯臣 注:“使智辨者往觀其情,而以歸報也?!?br />(3).回贈禮物。儀禮·聘禮“贈如覿幣” 漢 鄭玄 注:“見為反報也?!?賈公彥 疏:“來而不往非禮,以禮來往……故 鄭 云:‘見為反報也。’”
(4).謂報復仇怨。三國志·魏志·王昶傳:“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又何反報焉!” 宋 范仲淹 《睦州謝上表》:“ 魏文帝 寵立 郭妃 ,譖殺 甄后 ,被髮塞口而葬,終有反報之殃?!?br />(5).關于反叛者的情報。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端平襄州本末:“及 楊 ( 楊侁 )受犒歸, 趙 ( 趙方 )乃以檄召 郭勝 ,於是 郭 之反謀始決……初七日,反報至 襄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