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57詞典 2分類詞匯 55
《國語辭典》:琵琶  拼音:pí pa
樂器名,彈撥樂器。又稱枇杷。這個名稱來自所謂「推手為枇,引手為杷」之最基本的彈撥技巧。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的總稱。秦代人民根據(jù)圓的形式創(chuàng)出直柄、圓形音箱的彈撥樂器,至秦漢不斷改進,定型為四弦十二品位,用手彈撥的樂器,為今阮弦之前身。西元四世紀,西域文化交流,致使半梨形音箱,四弦四柱的琵琶傳入中原。唐、宋以來在這兩種琵琶基礎上不斷改進,逐漸形成現(xiàn)今半梨形音箱,以桐木板蒙面,琴頸向后彎曲,稱為曲項琵琶,今日常見有南管琵琶和國樂常使用的琵琶。琴桿與琴面上皆為四相四弦。除用于歌唱、曲藝、戲曲和歌舞伴奏外,也用于樂器的合奏、伴奏和獨奏。也稱為「鼙婆」。
《漢語大詞典》:空有
(1).佛教語???,指法性;有,指幻相。謂相反相成的真俗兩諦。佛地經(jīng)論卷四:“菩薩藏,千載已前,清凈一味,無有乖諍;千載已后,乃興空有二種異論。”《后漢書·西域傳論》:“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李賢 注:“不執(zhí)著為空,執(zhí)著為有;兼遣謂不空不有,虛實兩忘也?!?南朝 梁簡文帝 《大法頌》:“二諦現(xiàn)空有之津,二智包權(quán)實之底?!?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普愿眾生同我愿,能於空有善思惟。”
(2).徒有;只有。 后蜀 歐陽炯 《江城子》詞:“空有 姑蘇臺 上月,如 西子 鏡,照江城。”
《漢語大詞典》:一抹
一彈;一奏。抹,指彈奏弦樂的一種指法。謂輕輕一按。 唐 杜牧 《隋苑》詩:“紅霞一抹《廣陵》春, 定子 當筵睡臉新。” 宋 歐陽修 《減字木蘭花》詞:“畫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宋 辛棄疾 《賀新郎·賦琵琶》詞:“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div>
《國語辭典》:憲章(憲章)  拼音:xiàn zhāng
1.法度典章。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詔策》:「詔賜鄧禹,稱司徒為堯,敕責侯霸,稱黃鉞一下:若斯之類,實乖憲章?!埂缎绿茣>砭虐?。馬周傳。贊曰》:「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習憲章者,非王佐才,疇以及茲?」
2.遵守法制?!抖Y記。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div>
《國語辭典》:異議(異議)  拼音:yì yì
1.別有所見的議論或持反對的意見。宋。無名氏《梁公九諫》:「策立武三思之事,諸大臣盡皆拜舞謝敕,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異議。」《三國演義》第一四回:「群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
2.法律上對于法院或行政官署之處分不服時,或契約當事人之一方,對于他一方表示反對時,所提出之意見,稱為「異議」。
《漢語大詞典》:異義(異義)
(1).不同的含義;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義。”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同字異義例:“古書亦有上下文同字而異義者?!?br />(2).不同的觀點;新的見解。后漢書·章帝紀:“其令羣儒選高才生,受學《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義焉?!?span id="5ewc566" class="book">《晉書·王接傳》:“﹝ 接 ﹞備覽眾書,多出異義。”
(3).指不同的意見,異議。 宋 蘇軾 《次韻答劉涇》:“新音百變口如鶯,異義蜂起弟子爭?!币槐咀鳌?異議 ”。
(4).道理不同。 漢 班固 《白虎通·三軍》:“告天何?示不自專,非出辭反面之道也,與宗廟異義?!?南朝 宋 顏延之 《重釋何衡陽》:“故方罰矜功,而濫咎忘賢,遺存異義,公私殊異,已備前白。”
(5).違反常規(guī)、禮法。 漢 何休 《〈春秋公羊傳〉序》:“傳春秋非一,本據(jù)亂而作,其中多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徐彥 疏:“非常異義者,即 莊 四年 齊襄 復九世之讎而滅 紀 , 僖 元年實與 齊桓 專封是也,此即非常之異義,言異於 文 武 時……若其常義,則諸侯不得擅滅,諸侯不得專封?!?宋 曾鞏 《為人后議》:“故為人后者,為之降其父母之服,則有之矣;為之絶其父母之名,則未之有也……今欲使從所后者為屬,而變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異義也?!?/div>
《國語辭典》:條目(條目)  拼音:tiáo mù
1.傳統(tǒng)法中分條列舉的細目?!稌x書。卷三○。刑法志》:「抄新律諸死罪條目,懸之亭傳,以示兆庶。」
2.按內(nèi)容分的細目。《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劉向》:「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一篇?!?/div>
《國語辭典》:煩苛(煩苛)  拼音:fán kē
煩擾苛細?!稘h書。卷四。文帝紀》:「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div>
《漢語大詞典》:取予
(1).亦作“ 取與 ”。收受和給予。管子·幼官:“著於取與之分,則得地而不執(zhí)?!?span id="n1uxuvx" class="book">《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span id="g5egxa5" class="book">《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作“取與”。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觀取與於宜適,謂虛實於言行,考操業(yè)於閨閫,校始終於信効,善否之驗不亦易乎!” 宋 蘇轍 《民政上》:“臣愚以為嚴賞罰,勑官吏,明好惡,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茍且而惑其生。”明史·朱希周傳:“性恭謹,不妄取予?!?br />(2).形容操琴時內(nèi)收和外放的指法。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庚辰中秋日, 水云 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觀也?!?/div>
《漢語大詞典》:綱條(綱條)
書·盤庚上:“若網(wǎng)在綱,有條而不紊?!焙笠浴熬V條”指法紀。 唐 柳宗元 《祭李中丞文》:“振其綱條,端我甸服,黠吏屏氣,貪官窒慾。”舊唐書·王翃傳:“居憲司,雖不能舉振綱條,然以謹重知名。” 宋 蘇舜欽 《投匭疏》:“臣敢謂陛下之詔,體則正矣,而綱條未至。”
分類:指法法紀
《國語辭典》:戎索  拼音:róng suǒ
1.戎人之法?!蹲髠?。定公四年》:「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箷x。杜預。注:「大原近戎而寒,不與中國同,故自以戎法?!?br />2.軍事。唐。元稹織婦〉詞:「早徵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
分類:指法法令
《國語辭典》:三身  拼音:sān shēn
佛教用語。大乘佛教謂佛身有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指一切現(xiàn)象的真實性,也稱為「自性身」。報身指佛凈土世界中的佛身,也稱為「食身」、「受用身」、「應身」?;頌榻袒娣卜虮娚F(xiàn)出的形象,如釋迦牟尼佛,也稱為「變化身」?!洞蟪朔ㄔ妨x林章》卷七:「依世俗諦隨機所現(xiàn)說有三身,法身空理,報身空智,利物所現(xiàn)名變化身?!?/div>
《漢語大詞典》:心王
佛教語。指法相宗所立五位法中的心法。包括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與心所有法相對。見《百法明門論》。亦泛指心。心為三界萬法之主,故稱。《涅槃經(jīng)·壽命品》:“頭為殿堂,心王居中。” 唐 王維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禪師碑銘》:“光宅真空,心王之四履;建功無旱,法將之萬勝?!?唐 劉禹錫 《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減書存眼力,省事養(yǎng)心王。”景德傳燈錄·志公和尚:“心王自在翛然,法性本無十纏?!?/div>
《漢語大詞典》:鸞鳴(鸞鳴)
(1).鸞鈴鳴響。 唐 韓琮 《詠馬》:“早晚飛黃引同皂,碧云天上作鸞鳴?!?br />(2).鸞鳳和鳴。比喻夫妻和美。《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小女與令郎,久諧鳳卜,準擬鸞鳴?!?br />(3).彈琴的一種指法。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彈琴輪指曰蟹行,側(cè)轉(zhuǎn)指曰鸞鳴,若全用甲則聲乾而多悲思,全用肉則聲重濁而不勻?!?/div>
《國語辭典》:推手  拼音:tuī shǒu
一種運動。由太極拳演變而來,古稱為「打手」。每局比賽限時一分鐘。比賽方法以每局四人為一組,二人為選手,一人為裁判,另一人為副裁判。推手的技巧僅能以推手和拉對方肩膀以下、腰部以上的部位,將對方推出或拉出圈者勝。推手的要訣在于化解對方推逼,保持自身穩(wěn)定,乘勢破壞對方平衡,使其傾跌。特點在借力使力,以弱力勝強力。
《漢語大詞典》:指撥(指撥)
(1).以指彈撥樂器的弦。用左手扣弦、揉弦是指法,用右手順手下?lián)芑蚍词只負苁菗芊ǎ戏Q“指撥”。 唐 元稹 《琵琶歌》:“自后流傳指撥衰, 崑崙 善才徒爾為?!?宋 歐陽修 《于劉功曹家見楊直講女奴彈琵琶》詩:“嬌兒身小指撥硬,功曹廳冷絃索鳴?!?元 馬致遠 《青衫淚》第三折:“這琵琶不是野調(diào),好似 裴興奴 指撥。”
(2).指點;指揮。朱子語類卷四十:“ 曾參 、 曾點 父子兩人絶不類, 曾子 隨事上做,細微曲折,做得極爛熟了,才得圣人指撥,一悟即了當。”《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知觀又指撥把檯桌搭成一橋,恰好把孝堂路逕塞住?!?茅盾 《子夜》四:“你也不用發(fā)憂,還有你老子是識途老馬,慢慢地來指撥你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