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4詞典 3分類詞匯 81
《國語辭典》:雙簧(雙簧)  拼音:shuāng huáng
由一個人坐在前面,不說不唱的表演各種動作,另一個人則躲在其身后說說唱唱,互相配合以逗引觀眾的表演方式。
《國語辭典》:低音  拼音:dī yīn
1.指頻率較低的音。
2.樂曲或和聲中最低的部分。
《國語辭典》:波速  拼音:bō sù
波形前進的速度,也就是波的擾動或能量傳遞的速度。
《漢語大詞典》:警節(jié)(警節(jié))
古代帝王出行時,儀仗隊振動符節(jié)。警,通“ 驚 ”。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徐鑾警節(jié),明鐘暢音。” 劉良 注:“馬徐行以警動其節(jié),知君之行止也?!?/div>
《國語辭典》:幅度  拼音:fú dù
物體振動或搖擺所展開的寬度。比喻事物變動的大小。如:「近來銀行利率有所調(diào)整,但幅度不大。」
《國語辭典》:縱波(縱波)  拼音:zōng bō
物理學(xué)上介質(zhì)粒子運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同的波動。如聲波。
《國語辭典》:音波  拼音:yīn bō
當物體發(fā)生振動時,其周圍的空氣因震動而產(chǎn)生波動,此波觸耳而成音,故稱為「音波」。也稱為「聲波」。
《漢語大詞典》:聲源(聲源)
振動著的發(fā)聲物體,如人的口、樂器和揚聲器等。
《國語辭典》:聲波(聲波)  拼音:shēng bō
當物體發(fā)生振動時,其周圍的空氣,因震動而生波動,此波觸耳而成聲,故稱為「聲波」。也稱為「音波」。
《國語辭典》:笛膜  拼音:dí mò
貼于笛子膜孔上的薄膜。是利用蘆葦內(nèi)或竹內(nèi)的薄膜制成,有擴大音量并使音色清脆明亮的作用。
《國語辭典》:偏振  拼音:piān zhèn
橫波中,振蕩的面只沿一特定方向,或只在一特定平面內(nèi)振蕩的現(xiàn)象。
《國語辭典》:砧骨  拼音:zhēn gǔ
中耳聽小骨之一。形狀類似鐵砧,能將鼓膜的振動波傳至內(nèi)耳的耳蝸。
《國語辭典》:振幅  拼音:zhèn fú
振動體自往復(fù)運動的中點至其運動所達一端的距離,即振動體振動時離開平衡點的最大位移。
《漢語大詞典》:振顫(振顫)
短促而頻繁地振動。 魯迅 《野草·頹敗線的顫動》:“這顫動點點如魚鱗,每一鱗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顫?!?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六:“使得聲帶一開一合地振顫;這種振顫,又使得那在共鳴腔穴中的空氣振顫,造成音波而出于口?!?/div>
《國語辭典》:微波爐(微波爐)  拼音:wéi bō lú
一種烹飪用具。利用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轉(zhuǎn)動、振動而發(fā)熱,因而使食物增溫、變熟。其特點是加熱時間短,不起油煙,食物受熱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