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五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提婆達(dá)多妄說五法,破釋迦之和合僧。正理論四十三曰:「言邪道者,提婆達(dá)多妄說五事為出離道:一者不應(yīng)受用乳等,二者斷肉,三者斷鹽,四者應(yīng)被不截衣服,五者應(yīng)居聚落邊寺?!蛊派痴撘话偈唬骸冈坪挝宸ǎ恳徽弑M壽著糞掃衣,二者盡壽常乞食,三者盡壽唯一坐食,四者盡壽常居回露,五者盡壽不食一切魚肉血昧鹽蘇乳等?!蛊派持宸ㄅc正理不同,律多引婆沙之五法。
【佛學(xué)大辭典】
(故事)五逆罪中以破僧罪為最重,破僧者于同一結(jié)界中構(gòu)別法而樹立一眾也。今提婆所立有五法。輔行一曰:「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五味。與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寺。」非謂是五法悉邪,立此五法為二分一味之僧為大罪也。(參見:五法)
五法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五法有種種。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楞伽經(jīng)與唯識(shí)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即一、相,即森羅萬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種種相,假設(shè)種種名,以作表詮;三、分別,即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shí)別之,于是有所謂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現(xiàn);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此中前二是所變境,第三是能變心自緣其所變境,三者皆屬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觀法性,屬于無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滅。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楞伽經(jīng)唯識(shí)論等,把一切有為無為,有漏無漏諸法,歸納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羅萬象的事物,情與無情,千態(tài)萬狀,其形相各各不同,是為相。第二名,依彼種種相,假設(shè)種種名,以表詮之,是為名。第三分別,于萬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識(shí)別之,于是有所謂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現(xiàn),是為分別。第四正智,指無漏心心所,離虛妄分別,觀名相互為其客,離常離斷,如理而知,是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體性,是為如如。
【三藏法數(shù)】
(出楞伽經(jīng))
〔一、名〕,名即假名也。謂一切圣凡,情與無情,若根若塵,各有自相,逐體稱呼,是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塵者,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謂三界一切品類,洪纖妍丑,情與無情,及根塵諸法,各有形狀,是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別虛妄之念也。謂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別心;認(rèn)假名為自己,執(zhí)幻相為本身,則有心、心數(shù)法,種種攀緣,是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數(shù)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來明了正見之智也。謂了前諸法如幻如化,非斷非常,超過一切凡夫小乘偏邪異見,是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變不異,真如之理也。謂由前正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fā);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為如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