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
全部
10
詞典
1
分類詞匯
9
分類詞匯
繆篆
墨刻
絳帖
寡狀
戲鴻堂帖
寶晉齋法帖
畫像石
模碑
利州帖
《國語辭典》:
繆篆(繆篆)
拼音:
móu zhuàn
摹刻印章用的篆書。因筆畫屈曲纏繞,故稱為「繆篆」。王莽時官定為六書之一,相當于秦八體書中的摹印。
分類:
繆篆
六體
體書
摹刻
刻印
印章
摹印
《漢語大詞典》:
墨刻
謂對書畫進行摹刻及用墨硾拓。 明
謝肇浙
《五雜俎·人部三》
:“
《淳化》
一出,天下翕然從風,其后臨摹重儓,不知幾十百種。蓋墨刻之盛行,從此始也?!?明
沈德符
《
野獲編·玩具·小楷墨刻
》
:“墨刻自閣帖后轉盛,至本朝則種類愈繁。” 清
周亮工
《書影》
卷四:“予兩過 趙州 栢林寺 ,見 吳道子 畫水在佛殿后樑短壁上,波濤洶涌,翻瀾駭沫,仰視之,目為之眩。州人有為墨刻者,有畫為巨幅者,波瀾層折,皆有可觀。”
分類:
書畫
摹刻
用墨
《國語辭典》:
絳帖(絳帖)
拼音:
jiàng tiè
北宋潘師旦以「淳化閣帖」為底本所摹刻的帖子,二十卷。內容有所增損,因刻于絳州(今山西新絳),故稱為「絳帖」,世稱為「潘駙馬帖」。相傳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得十卷。長子將上十卷抵債沒入公庫,絳州官署補刻馀卷,稱為「東庫本」;次子補刻前十卷,稱為「私家本」。后又有新絳本、偽刻十二卷本及其他翻刻本行世。原拓本傳世極少,今僅存宋拓殘本若干卷。見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五。淳化閣帖》。
分類:
為底
底本
摹刻
帖子
《漢語大詞典》:
寡狀(寡狀)
指文章缺少描摹刻畫。 南朝 梁
劉勰
《
文心雕龍·才略
》
:“ 袁宏 發(fā)軫以高驤,故卓出而多偏; 孫綽 規(guī)旋以矩步,故倫序而寡狀?!?/div>
分類:
文章
缺少
描摹
摹刻
刻畫
《漢語大詞典》:
戲鴻堂帖(戲鴻堂帖)
明 董其昌 所刻叢帖名。取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書評》
“ 鐘繇 書意氣密麗,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語義。摹刻平生所見 晉 唐 以來法書,共十六卷。初為木刻,后毀于火,重摹刻石。故所傳拓本有兩種。亦省稱“ 戲鴻 ”。 清
周亮工
《題許有介〈急就帖〉》
:“近帖惟
《停云》
出待詔手勒,故聲出
《戲鴻》
、
《鬱岡》
上?!?/div>
分類:
董其昌
叢帖
語義
摹刻
平生
所見
《國語辭典》:
寶晉齋法帖(寶晉齋法帖)
拼音:
bǎo jìn zhāi fǎ tiè
南宋曹之格所摹刻的匯刻叢帖,十卷。北宋米芾獲得晉朝王羲之《王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及謝安《八月五日帖》墨跡,因而名其齋為「寶晉」。崇寧三年(西元1104)米芾擔任無為軍知州(今安徽無為)時,曾將三種書法刻于石上,后遭兵火損壞,幸經無為守葛祐之翻刻,而與殘石同列官舍。至曹之格任無為通判時,又重行摹刻,并增入家藏《晉帖》及米芾書多種。到咸淳四年(西元1268)刻成,標題為「寶晉齋法帖」。今傳本已非原面目了。
分類:
摹刻
匯刻
叢帖
十卷
《國語辭典》:
畫像石(畫像石)
拼音:
huà xiàng shí
盛行于漢代的畫像雕刻藝術品。在砌筑祠堂、墓室的石塊上繪畫摹刻,作為裝飾。內容包含歷史人物、神仙故事、生活實況。結構有力,造型質樸,以山東肥城孝堂山祠最為著名。
分類:
盛行
畫像
雕刻
藝術品
祠堂
墓室
石塊
繪畫
摹刻
漢朝
《漢語大詞典》:
模碑
亦作“橅碑”。 摹刻有圖文的石碑。 清
曹寅
《題王南村焦麓剔銘圖》
詩之一:“近代 云間 稱好手,橅碑今復在山巔。”
分類:
摹刻
刻有
圖文
石碑
《漢語大詞典》:
利州帖
法帖名。即
《臨江帖》
。 宋 元祐 間, 劉次莊 以家藏
《淳化閣帖》
重摹刻于 臨江 戲魚堂 ,世稱
《臨江帖》
或
《戲魚堂帖》
。 慶元 中, 四川 總領 權安節(jié) 重勒石于 益昌 ( 利州 )官舍,故亦稱
《利州帖》
。
分類:
法帖
法帖名
摹刻
粵公網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