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教命
(1).猶教令。上對下的告諭。晉書·會稽王道子傳:“時有人為《云中詩》以指斥朝廷曰:‘相王沉醉,輕出教命?!?span id="g6nqsad" class="book">《南史·徐摛傳》:“ 大通 初,王總戎北侵,以 摛 兼寧蠻府長史,參贊戎政,教命軍書,多自 摛 出。”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六:“時皇太后行誥命,皇后 劉氏 行教命,互遣使人宣達藩后,紊亂之弊,人不敢言?!?br />(2).猶指示。 明 方孝孺 《與童伯禮書》:“方從父兄之后,抒晨夕之哀,徒奉教命,冒以衰服請見,則人謂我何?”
《漢語大詞典》:敕憲(敕憲)
教令。穆天子傳卷一:“丙寅,天子屬官效器,乃命正公 郊父 受敕憲。” 郭璞 注:“憲,教令也?!?/div>
分類:教令郭璞
《國語辭典》:德音  拼音:dé yīn
1.美言、善言。《漢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罚骸副菹掳l(fā)德音,下明詔?!鼓铣骸f(xié)《文心雕龍。諧讔》:「曾是莠言,有虧德音,豈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歟?!?br />2.好名聲?!对娊?。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br />3.來信。如:「傾奉德音」。
《國語辭典》:宣教  拼音:xuān jiào
1.宣示教令?!侗饼R書。卷三九。祖珽傳》:「令子先宣教,出倉粟十車,為僚官捉送?!?br />2.宣導教化。唐。柳宗元涂山銘〉:「省方宣教,化制殊類。」
《國語辭典》:文教  拼音:wén jiào
文化教育?!妒酚洝>矶?。夏本紀》:「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wèi)?!埂段倪x。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今圣上德通神明,繼統(tǒng)揚業(yè),亦憫此文教錯亂。」
《漢語大詞典》:條教(條教)
法規(guī),教令。漢書·董仲舒?zhèn)?/a>》:“ 仲舒 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條教,凡百二十三篇?!?span id="051su0b" class="book">《晉書·殷仲堪傳》:“領 晉陵 太守,居郡禁產子不舉,久喪不葬,録父母以質亡叛者,所下條教甚有義理?!?唐無可 《書事寄萬年厲員外》詩:“條教關天道,歌謡入圣聰。”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六》:“處則為佔畢絃誦,而出則為條教號令?!?嚴復 夏曾佑 《國聞報館附印說部緣起》:“凡其群之部勒條教愈分明者,則其族愈強,而其種之傳愈遠。”
《國語辭典》:承教  拼音:chéng jiào
接受教誨。《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弧埂稇?zhàn)國策。趙策二》:「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div>
《國語辭典》:施令  拼音:shī lìng
施行政令,發(fā)布命令。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詔策》:「皇王施令,寅嚴宗誥?!固?。韓愈元和圣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div>
《國語辭典》:偃草  拼音:yǎn cǎo
1.草覆倒。《晉書。卷六○。索靖傳》:「舉而察之,又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
2.語本《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贡扔魅嗣駷榫由衔徽咚谢!稌x書。卷五五。潘岳傳》:「學猶蒔苗,化若偃草。」
《漢語大詞典》:偃風(偃風)
(1).比喻教化普及。語本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南齊書·樂志三》:“偃風裁化,暅日敷祥?!?br />(2).草倒伏于風中。 清 趙翼 《右手忽患風痹食指中指不能把筆將成痼疾矣》詩:“離披偃風草,槎枒觸眼刺?!?/div>
《漢語大詞典》:凝命
謂使教令嚴整。易·鼎:“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王弼 注:“凝者,嚴整之貌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嚴也?!?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文說·賦以一字見工夫》:“ 郭昌明 首冠《宜春賦》曰:重明麗正化天下。第三隔云:‘德增日日之新,斯能凝命;世被風風之教,孰不胥然?!燥L風對日日,真不經人道語也?!?/div>
《國語辭典》:傳教(傳教)  拼音:chuán jiào
1.專門負責傳達政教命令的官吏。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寵禮》:「桓武嘗請參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蒞名府中,復有袁參軍,彥伯疑焉,令傳教更質。傳教曰:『參軍是袁、伏之袁,復何所疑?』」
2.宗教家宣揚教義。唐。皇甫冉 贈普門上人詩:「慧力堪傳教,禪功久伏魔?!埂段拿餍∈贰返诎嘶兀骸杆麄円蛞娺@地方峰巒聳秀,水木清華,所以買了這地方,蓋了一座教堂,攜帶家小在此居家傳教?!?/div>
《漢語大詞典》:時憲(時憲)
(1).書·說命中:“惟天聰明,惟圣時憲。” 孔 傳:“憲,法也。言圣王法天以立教?!敝^以天為法建立法制。后稱當時的教令為時憲。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晉 潘岳 《許由頌》:“通於時憲,頃匡不盈?!?br />(2).即時憲歷。清史稿·時憲志一:“ 睿親王 言:‘宜名《時憲》,以稱朝廷憲天乂民至意?!眳⒁姟?時憲歷 ”。
《漢語大詞典》:時憲歷(時憲曆)
歷法名。制定于 明 末, 清 順治 二年(1645年)頒行,正式采用定氣注歷。這是我國歷法史上第五次(即最后一次)大改革。 清 曹寅 《十月朔后陶雪蓬返櫂戲呈》詩:“內府舊分《時憲歷》,水曹新餞祭餘羊?!?/div>
《漢語大詞典》:庶言
群言;輿論。《書·立政》:“ 文王 罔攸兼於庶言、庶獄、庶慎?!?孔 傳:“ 文王 無所兼知於毀譽眾言及眾刑獄、眾當所慎之事?!?span id="1as516q" class="book">《禮記·緇衣》:“ 君陳 曰:‘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鄭玄 注:“眾言同,乃行之。” 宋 王安石 《樞密使張昪封贈三代制八道》:“允于庶言,秉國樞要。”一說為教令。見 曾運乾 《尚書正讀》卷六。
分類:輿論教令
《漢語大詞典》:承訓(承訓)
接受教令或教誨。逸周書·武順:“伯不勤無以行令,卒不力無以承訓。”《后漢書·清河孝王慶傳》:“皇子 肈 保育皇后,承訓懷袵,導達善性,將成其器?!?/div>
《漢語大詞典》:順令(順令)
(1).遵循教令。史記·秦始皇本紀:“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唐 劉禹錫 《武陵北亭記》:“又三月,以順令率蒸民,增水坊,表火道。”
(2).順從節(jié)令。 唐 王勃 《九成宮頌序》:“蠶功順令,業(yè)著於青裳,蜃磨迎春,恩周於黛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