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敬修,直隸省宣化府保安州人,同進士出身。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21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二年四月,散館,俱著以部屬用,后改任諸城縣知縣。
人物簡介
【生卒】:?—1907 【介紹】: 清宗室,滿洲正白旗人。咸豐九年,授宗人府筆帖式。同治間,累擢為理事官。光緒間自戶部郎中歷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三十年,以老病致仕。
人物簡介
柯劭憼,字敬儒,膠州人。光緒己丑進士,官安徽候補道。有《二州山房詩鈔》。維基
柯劭憼,字敬儒,山東膠州人。晚清官員。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即用安徽知縣,署貴池縣,補太湖縣。貴池縣自太平天國之亂后,地丁冊被惡吏藏匿,濫收賦稅,民眾苦不堪言。劭憼深知其害,改革弊政,深受人民愛戴??论繎犐乒沤耋w詩。時與孫葆田并稱“儒吏”?!?a target='_blank'>清史稿》有傳。柯劭憼為學者柯蘅之子。母李長霞為掖縣進士李圖之女。弟柯劭忞,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曾為《清史稿》總纂。
人物簡介
陳寶?。?848~1935),字伯潛,號韜庵、陶庵、聽水、桔叟、桔隱,別署聽水老人、滄趣樓主、鐵石道人、聽水齋主人。福建閩縣人。中舉后曾來臺。同治七年(1868)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屢次出任考官。光緒八年(1882)任江西學政,翌年晉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后因中法戰(zhàn)爭失利,遭受牽連,被降五級,里居達廿馀年。光緒廿四年(1893)開始,掌教福州鰲峰書院,積極推動地方教育。宣統(tǒng)元年(1909)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1912)溥儀入學,被宣召為授讀,授太傅,盡忠輔育。張勛復辟,推舉為議政大臣。民國廿年(1931)滿州事變,隨帝入滿州,及建國登基,仍隨侍為帝師傅。民國廿四年(1935)捐館,年八十八?! £愂仙圃?,為閩派詩壇領袖之一,其詩多感時懷舊之作。著有《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聯(lián)語》、《滄趣樓律賦》、《南游草》、《陳文忠公奏議》等,刊有《征秋館藏印》、《征秋館吉金圖錄》〖參考(1)《福建名人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2)賴子清《臺灣詩醇》,臺北:青木印刷所,1935?!健#钣乐亲?/blockquote>維基陳寶?。?848年10月25日—1935年3月5日),字敬嘉,原字長庵,改字伯潛,號韜庵、陶庵。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福建福州府閩縣螺洲人。溥儀帝師。
人物簡介
吳慶坻,字子修,錢塘人。光緒丙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湖南提學使。有《補松廬詩錄》。簡介
吳慶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號補松老人。錢塘(今杭州)人,光緒十二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授編修。歷任四川學政,湖南提學使,政務處總辦,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善詩文,工書法,近蘇靈芝鐵像碑。參與《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攢修。著有《補松廬文錄》八卷、《補松廬詩錄》六卷、《悔余生詩》、《蕉廊脞錄》、《益州書畫錄續(xù)編》等。吳氏與八千卷樓主人、清季著名藏書家丁氏交好,曾參加鐵花吟社,與丁丙相唱和;其女歸于丁丙之孫。維基
吳慶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錢塘縣人,清朝進士。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吳振棫官至云南巡撫,父親做過山西雁平兵備道。早年隨祖父宦游四方,師從俞樾,光緒二年(1876年),鄉(xiāng)試中舉;光緒十二年(1886年),丙戌科進士及第。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后升任國史館協(xié)修。光緒十七年,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光緒二十一年,任會典館畫圖處纂修、次年任會典館畫圖處幫總纂。光緒二十二年,任功臣館纂修。光緒二十三年,任四川學政。任內創(chuàng)設新式學堂,采購西學圖書。光緒二十七年,任本衙門撰文。光緒二十八年,任政務處幫總辦;次年改云南鄉(xiāng)試副考官、湖南學政。光緒三十一年,任政務處總辦、次年署理湖南提學使。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東渡日本,考察學制。光緒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宣統(tǒng)元年,任湖南提學使,創(chuàng)建稻田中學。任內從牙厘、礦務等局撥款,創(chuàng)辦省校;又定捐為三路師范之用,創(chuàng)辦優(yōu)級師范學堂。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歸。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遺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長時間隱居于杭州,與馮煦、樊增祥等組“超社”、“逸社”。1924年歿于杭州學官巷。
人物簡介
陳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人。同治八年(1869)肄業(yè)于福建船政學堂,習法語。十二年(1873)朝議擬派使駐西洋各國,船政大臣沈葆楨保以都司,偕洋員日爾格游歷歐州。十三年(1874)歸,升參將,并加副將銜。十四年(1875)起,隨李鳳苞使各國,為翻譯,后朝廷交涉多委之。光緒十年(1884)隨劉銘傳來臺,先為幕僚,后為副將。二十一年(1895)臺撫唐景崧請其署臺灣布政使,獻改民主國之策,為獨立自守計。臺灣民主國成立,以為外務大臣,介法人求各國承認自主,皆不答。謀初定,唐無堅守志,遽遁。陳季同率駕時等四輪船赴兩江呈繳。內渡后橋居上海。庚子(1900)拳匪事起,建議東南互保之約,成。三十一年(1905)卒于金陵,時主官報、翻譯兩局。著有《三乘槎客詩文集》十卷、《廬溝吟》一卷、《黔游集》一卷及法文書數(shù)種〖參考:(1)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骸杜_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12月增訂再版。(2)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5月。〗?! £惣就械跖_灣七律四首,見連橫《臺灣詩乘》,今據以移錄。(吳福助撰)
人物簡介
釋敬安,字寄禪,號八指頭陀,湘潭人,本姓黃。湘陰法華寺僧。后居京師法源寺。有《八指頭陀詩集》。黃鶴樓志·人物篇
釋敬安(1852—1913) 詩僧。字寄禪,俗姓黃,名讀山,字福馀。湖南湘潭人。因在佛前燒殘二指,又號八指頭陀。曾為寧波天童寺首座、寧波僧教育會會長,辛亥后任中華佛教協(xié)會會長。光緒年間曾三次登黃鵠山游黃鶴樓及故址,先后寫有《將之普陀登黃鶴樓》《登黃鶴樓》《黃鶴樓故址》《又觀所狀赤壁、臥龍岡、黃鶴樓諸古跡,再題二絕句》等詩作。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六
釋敬安,字寄禪。姓黃氏,湘潭人也。其先世為山谷苗裔,宋時由江西遷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世業(yè)農,父宣杏,母胡氏。嘗禱白衣大士,夢蘭而生。數(shù)歲時,好聞仙佛事,常終日喃喃,若有所吟誦。七歲失母,諸姊皆嫁,父或他適,則以安兄弟,寄食鄰家。日昃不返,即啼號蹤跡之,里人為之惻。然年十一,始就塾師,授《論語》未終篇,父又沒,零丁孤苦,極厥慘傷。其弟以幼,依族父安,獨無所得食。嘗為人牧牛,輒攜書于牛背誦之。一日與群兒避雨,村中聞讀唐詩,至“少孤為客早”句,潛然淚下。塾師周云帆,駭問其由,以父沒不能讀對,云帆甚憐之,曰:“爾為我炊爨、灑埽可乎?”即下拜云帆,喜甚。每語人曰:“此兒耐苦讀,后必有所樹立,余老不及見耳?!睙o何,云帆病沒,安遂散去,然猶不廢業(yè)。聞里中豪家,欲覓一僮伴兒讀,即欣然往就,至則使供驅役,自讀輒遭訶叱。因悲嘆“以為屈身為讀書計,既違所愿,豈可為區(qū)區(qū)衣食為人奴乎?”即辭去,習工藝,鞭撻尤甚,絕而復蘇者數(shù)。一日見籬間白桃花,忽為風雨摧敗,不覺失聲大哭。因慨然動出塵想,遂投湘陰法華寺出家,禮東林長老為師,時同治七年也。冬初,復詣南岳祝圣寺,從賢楷律師受具。首參恒志于岐山,專司苦行諸職,暇則隨眾坐禪。越五年,頗有省。時精一首座為維那間,以詩自娛,安諷之曰:“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學世諦文字耶?”因笑曰:“汝髫齡精進,他日成佛,未可量至。文字般若三昧,恐今生未能證得。”后省舅氏至巴陵,登岳陽樓,友人分韻賦詩,安獨澄神,趺坐下視,湖光一碧萬頃,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句,歸述于郭菊蓀,謂有神助,且言其有宿根,力勸之學,授唐詩三百篇,一百成誦,后精一見安所作大奇之。
人物簡介
胡思敬,字漱唐,號退廬,江西新昌人。光緒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有《退廬集》。
人物簡介
鄭鐘靈(1855年—1932年),名敬先,字崧生(嵩生),四川省保寧府閬中縣人,早年家貧喪父,全賴兄穆先撫養(yǎng)成人,28歲考取秀才。時閬中人王熙震為宜昌知府,以女妻之。鐘靈因之得以繼續(xù)攻讀,中光緒十五年己丑恩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戊戌科(1898年)進士。歷任廣西省桂平縣知縣,后因「要犯」?jié)撎?,被參撤職,光緒三十年回閬中家居。后任錦屏書院山長、保寧府公共學堂監(jiān)督、保屬聯(lián)立中學校長。晚年曾住火藥局街開設私塾,籍以糊口。他對學生關懷備至,每途中相遇,即讓在路旁,一一垂詢所學,必回答無誤時始去,街鄰無不贊揚。民國15年重修《閬中縣志》時任總纂。卒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