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禮敬
【佛學大辭典】
(雜語)禮拜恭敬也。法華經(jīng)提婆品曰:「龍王女忽現(xiàn)于前,頭面禮敬。」普賢行愿品曰:「一者禮敬諸佛。」
歸敬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對于賢善,歸依敬禮也。義林章四本有歸敬章。
歸敬序
【佛學大辭典】
(雜語)于所信之如來,表歸命敬禮之序文也。謂經(jīng)論釋之初,歸命大智海毗盧遮那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等記。
釋門歸敬儀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道宣撰。宋彥起有釋門歸敬儀護法記,了然有通真記三卷。其護法記僅存卷上。
八敬戒──尼八敬戒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引會正記)
中本起經(jīng)云:佛成道后,姨母大愛道,求出家學道,佛不許。阿難白佛:愿聽出家。佛言:止,止,無使女人入我法中為沙門也。譬如族姓之家,多女少男,即知其家衰弱,不得強盛。阿難再請,佛乃說八敬法,若能依此,聽許出家。大愛道頂戴信受,遂度為尼。(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梵語沙門,華言勤息。梵語尼,華言女。)
〔一、尼百歲禮初夏比丘足〕,梵語比丘,華言乞士。謂比丘尼壽雖百歲,若見初受戒比丘才經(jīng)一夏者,即當禮拜于足下也。
〔二、不得罵謗比丘〕,謂比丘尼當恭敬比丘,不得妄加罵詈謗毀也。
〔三、不得舉比丘過〕,謂比丘有過,比丘尼不得舉。比丘尼若有過,聽比丘舉,當自省察也。
〔四、從僧受具戒〕,謂比丘尼奉持具足禁戒,應(yīng)從大德比丘處求受也。
〔五、有過從僧懺〕,謂比丘尼有過失,應(yīng)在比丘眾中懺悔自首,以除憍慢之心也。
〔六、半月從僧教誡〕,謂比丘尼每月當二次,于大德比丘處求教誡法,以自策進道業(yè)也。
〔七、依僧三月安居〕,謂比丘尼結(jié)夏三月禁足安居,當與比丘同處,朝夕咨問法義,增益見聞,以自修習也。
〔八、夏訖從僧自恣〕,自,即自陳己過。恣,即恣他舉罪。謂從四月十五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夏竟,應(yīng)從比丘眾中行自恣法,有過則對眾懺悔也。
不敬信
【三藏法數(shù)】
謂人心著邪見,于佛菩薩不生敬信,亦不稱贊,而復毀謗,是以離于菩薩行也。
孝養(yǎng)父母,恭敬師長
【三藏法數(shù)】
梵網(wǎng)經(jīng)云: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既能孝養(yǎng)父母,恭敬學法受戒之師,則無悖逆之罪,是即懺悔也。
眾不愛敬
【三藏法數(shù)】
眾不愛敬者,謂犯戒之人,威儀既缺,細行全無,眾所憎嫌,而不愛敬也。
敬事上座
【三藏法數(shù)】
謂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順事,勤求法要,是故能令正法不滅。
同戒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同見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同行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身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口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意慈和敬
【三藏法數(shù)】
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