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不立文字
【佛學大辭典】
(術語)禪家之悟道者不涉文字言句,單以心傳心之玄旨,謂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五燈會元世尊章曰:「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此時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大迦葉?!贡處r第一則評唱曰:「達磨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來。單傳心印,開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祖庭事苑五曰:「傳法諸祖,初以三藏教乘兼行。后達磨祖師單傳心印破執(zhí)顯宗謂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不立文字,失意者多,往往謂屏去文字以默坐為禪,斯實吾門之啞羊爾。且萬法紛然,何止文字不立者哉!殊不知道猶通也,豈拘執(zhí)于一隅?故即文字文字不可得,文字既爾馀法亦然,所以為見性成佛也,豈待遣而后已!」釋門正統(tǒng)三曰:「禪宗者,始菩提達磨,遠越嶺,來于此土。初無不立文字之說,南泉普愿,始唱別傳不立文字見性成佛。」
文字
【佛學大辭典】
(雜名)詮表義理之具也。實相本離文字,但不假文字,不能詮實相,故文字者乃法身之氣命也。法華玄義五曰:「文字是法身氣命,讀誦明利是圓家數(shù)息?!咕S摩經(jīng)觀眾生品曰:「言語文字皆解脫相。」
文字人
【佛學大辭典】
(雜語)暗禪者之對。謂拘泥文字上所現(xiàn)之學問,而閑卻實踐的方面之修業(yè)者。
文字法師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專習教相而不修禪行者之稱。止觀五曰:「非闇證禪師文字法師所能知也?!雇咴唬骸覆慌c世間文字法師共,亦不與事相禪師共。」
文字般若
【佛學大辭典】
(術語)五種般若之一。文字能詮般若之法,又文字之性空寂而本來解脫,故為般若。
【佛學常見辭匯】
凡是佛所說的一切教法,或是佛弟子所說的一切言教,不論是聲教或是文字所印刷的經(jīng)典,都稱為文字般若。
【三藏法數(shù)】
文字是能詮之文,般若是所詮之法。能所合成,以語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石門文字禪
【佛學大辭典】
(書名)洪覺范居石門,其文集曰石門文字禪。行于世。
閑文字
【佛學大辭典】
(雜語)不要之文字。六祖壇經(jīng)曰:「若見本性,十二部經(jīng)總是閑文字?!?/div>
離文字普光明藏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具名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jīng),一卷,唐地婆訶羅譯。與無字寶篋經(jīng)同本而稍異。
文字因緣
【俗語佛源】
作為本體的「實相」,是沒有文字的。然而,不憑藉文字,便無以詮釋「實相」。比如說,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沒有花草,也就感覺不到春天了。禪宗所說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棄一切文字,而是不執(zhí)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實相」。通過讀經(jīng)、印經(jīng)、作文、寫字等同佛法結下善緣,均可稱為「文字因緣「?!毒油羵鳌肪硎庞涊d,白居易曾說:「愿以文字因緣,回向?qū)嵉亍OS趤硎?,贊嘆佛乘,勸轉(zhuǎn)法輪。」后因以稱詩文等往來而結下的緣分、友誼。如清·馮桂芬《皖水迎師記》:「越三年,謁公金陵,猶縱言及之曰:『厥后東南事,不出君一書?!灰嘁欢挝淖志壱?。」(李明權)
文字之義不可盡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所說經(jīng)教妙義,橫亙十方,豎徹三際,大無不周,細無所遺,是以小根淺智之人,不能窺其奧妙。故云文字之義不可盡。(三際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