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評事(評事)  拼音:píng shì
1.職官名。漢設(shè)立廷尉平,隋改為評事,為評決刑獄的官吏,到清末才廢除。
2.由行政法院設(shè)立,掌理審判行政訴訟事物,其地位相當于普通法院的推事。
《漢語大詞典》:知見(知見)
(1).見識;見解。漢書·文帝紀:“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明 李贄 《史綱評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實 明快之言,如不聞也,然豈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見者俱如是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往所理想,在知見情操,兩皆調(diào)整,若主智一派,則在聰明睿智,能移客觀之大世界于主觀之中者。”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節(jié):“從這多數(shù)的征伐事項中,可以抽繹出下列的幾項知見。”
(2).看見,知道。 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九:“時都統(tǒng) 馮湛 帳前適有一人在傍知見?!?span id="jqhyngw" class="book">《廿載繁華夢》第二回:“海關(guān)里有兩個冊房……一個是造真冊的,一個是造假冊的。真冊的自然是海關(guān)大臣和庫書知見;假冊的就拿來虛報皇上。” 陳殘云 《山谷風煙》第三六章:“大嫂, 劉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過什么,你也知見?!?br />(3).佛教語。知為意識,見為眼識,意謂識別事理、判斷疑難。 宋 秦觀 《法云寺長老疏文》:“無前后來去之際,有解脫知見之因。” 清 龔自珍 《重輯〈六妙門〉序》:“不停心,則雖有無上知見,為煩惱風動搖慧燈,若存若滅……制心一處,何事不辦,如開佛知見矣。”
《國語辭典》:決疑(決疑)  拼音:jué yí
解決疑惑?!蹲髠?。桓公十一年》:「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唐。白居易 答卜者詩:「知君善易者,問我決疑不。」
《漢語大詞典》:決嫌(決嫌)
判斷疑惑難明之事。嫌,嫌疑。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躊躇岐路之衢,愁勞羣疑之藪,煎神瀝思,考校叛例,嘗有窮年竟不豁了,治之勤苦,決嫌無地?!?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三國志·魏志·鍾繇傳》“諡曰 成侯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有司議諡,以為 繇 昔為廷尉,辨理刑獄,決嫌明疑,民無怨者,由 于 張 之在 漢 也。”
《漢語大詞典》:權(quán)疑(權(quán)疑)
謂決斷疑難。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體別:“柔順之人,緩心寬斷,不戒其事之不攝,而以抗為劌,安其舒,是故可與循常,難與權(quán)疑?!?/div>
《國語辭典》:會診(會診)  拼音:huì zhěn
數(shù)位醫(yī)生會同診斷疑難病癥。如:「謝太太的病情并不單純,須會診之后,才可確認究竟得了什么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