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阿僧祇
梵語的譯音。義譯為無數(shù)。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何以云阿僧祇,阿者 秦 言無,僧祇者, 秦 言數(shù),凡梵書稱阿僧祇,即 華 言無數(shù)也?!?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大乘入楞伽經(jīng)第五云:‘大慧,我於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div>
《國語辭典》:銀河系(銀河系)  拼音:yín hé xì
太陽系所在之星系。
《國語辭典》:萬馬奔騰(萬馬奔騰)  拼音:wàn mǎ bēn téng
形容聲勢浩大?!冻蹩膛陌阁@奇》卷二二:「空中如萬馬奔騰,樹杪似千軍擁沓。」
《漢語大詞典》:所費不資
不資:資財無法計算靡費資財無數(shù)。例如:壬申,御史臺臣言:“廉訪司蒞軍,非世祖舊制,賈胡鬻寶,西僧修佛事,所費不資,於國無益,并宜除罷?!?a target='_blank'>元史·泰定帝紀一》
《國語辭典》:受益無窮(受益無窮)  拼音:shòu yì wú qióng
獲得無數(shù)的益處。如:「學得一技之長,終生受益無窮?!?/div>
《國語辭典》:精金百煉(精金百煉)  拼音:jīng jīn bǎi liàn
精良的黃金需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錘煉才得以做成。比喻人經(jīng)驗豐富,技術(shù)純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精金百煉,在割能斷?!?/div>
《國語辭典》:歷盡滄桑(歷盡滄桑)  拼音:lì jìn cāng sāng
比喻經(jīng)歷無數(shù)事故與變化。如:「言談間,歷盡滄桑的老友流露出對過往歲月的許多傷感?!?/div>
《國語辭典》:網(wǎng)狀系統(tǒng)(網(wǎng)狀系統(tǒng))  拼音:wǎng zhuàng xì tǒng
視丘、中腦、延腦所組成的腦干中央有無數(shù)錯綜排列的小神經(jīng),因雜亂如魚網(wǎng),故稱為「網(wǎng)狀系統(tǒng)」。
《國語辭典》:紡錘體(紡錘體)  拼音:fǎng chuí tǐ
細胞分裂時,由無數(shù)纖維狀物質(zhì)組成的紡錘形結(jié)構(gòu)。著色性較弱。細胞分裂時染色體分別移向兩極,即系由紡錘體的拉動而完成,細胞分裂后即消失。
《國語辭典》:偏光鏡(偏光鏡)  拼音:piān guāng jìng
一種用無數(shù)條極細的桿狀結(jié)晶體,平行排列而成的鏡片。能通過與結(jié)晶體平行的振動光波,而阻擋其他振動光波,常被加在光學儀器的光源或鏡頭前面,以期獲得特殊的效果。也稱為「偏極光鏡」。
《國語辭典》:百折不撓(百折不撓)  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意志剛強,雖受盡挫折,仍能堅持不變,奮斗到底。漢。蔡邕 太尉喬玄碑:「其性莊,疾華尚樸,有百折不撓,臨大節(jié)而可不奪之風?!挂沧鳌赴僬鄄换亍?、「百折不挫」。
《漢語大詞典》:百凡待舉(百凡待舉)
無數(shù)事情都等待興辦。 平佚 《臨時政府成立記》:“而 滬 軍 陳都督 ,復以民軍倡義伊始,百凡待舉,無總機關(guān)以代表全國,外人疑慮,交涉為難。”亦作“ 百端待舉 ”。 周恩來 《人民政協(xié)共同綱領草案的特點》:“經(jīng)濟建設是百端待舉,但須有緩急輕重之分。”
《漢語大詞典》:百川朝海
眾水奔流趨向大海。多比喻無數(shù)分散的事物都匯集到一處。 漢 焦贛 《易林·謙之無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雖遼遠,無不到者?!币嘧鳌?百川歸海 ”。 清 毛奇齡 《禹廟》:“一自百川歸海后,長留風雨在 江 東?!?/div>
《漢語大詞典》:阿僧祇劫
佛教語。謂無數(shù)極長之時節(jié)。 晉 法顯 佛國記:“菩薩從三阿僧祇劫,苦行不惜身命。”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阿僧祇劫修行,剎那時間瀟灑。” 元 李壽卿《度柳翠》第二折:“ 柳翠 ,無量阿僧秪劫,與大千沙界輪迴,一切般若波羅蜜心,向不二門頭變化,一條大路上天堂?!眳⒁姟?阿僧祇 ”。
《漢語大詞典》:阿僧祇
梵語的譯音。義譯為無數(shù)。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雙樹幻鈔中:“何以云阿僧祇,阿者 秦 言無,僧祇者, 秦 言數(shù),凡梵書稱阿僧祇,即 華 言無數(shù)也?!?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大乘入楞伽經(jīng)第五云:‘大慧,我於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
《漢語大詞典》:塵塵剎剎(塵塵剎剎)
佛教語。《華嚴經(jīng)》所說的“圓融平等”的境界。謂一一微塵之中皆現(xiàn)無數(shù)國土(剎),而國土中又有微塵,微塵中又有國土,重重無盡,平等無礙。華嚴宗據(jù)以成立“十玄門”中的“微細相容安立門”。見 唐 法藏 華嚴經(jīng)探玄記等。 唐 澄觀 《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抄》卷二七:“上經(jīng)中明:塵塵剎剎,佛佛生生,皆悉融攝,事事相望。即云一一各各融攝,即是無差?!?宋 朱熹 《公濟和詩見閔耽書勉以教外之樂以詩請問》之一:“至理無言絶淺深,塵塵剎剎不相侵。” 清 金喟 《〈離騷經(jīng)〉序》:“周以常住為義,易以變易為義……塵塵剎剎,無不普遍,又復塵塵周于剎剎,剎剎周于塵塵,然后世界自見其易,圣人時得其常,故云‘周易’?!?/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