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高燮(1878-1958) 名燮,字進若,號吹萬,以字行,別署老攘、黃天、慈石、時若、寒隱、葩翁。江蘇金山(今屬上海市)人。受業(yè)于同邑名儒顧蓮芳。與高天梅為叔侄。與常州錢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稱"江南三名士"。南社名家。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冬與天梅在金山張堰鎮(zhèn)出版《覺民》月刊,宣傳民族主義思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與柳亞子、田桐等創(chuàng)辦《復報》月刊。曾主持國學商兌會與寒隱社,刊行《國學叢選》。1909年發(fā)起組織"寒隱社",數(shù)月后南社成立,"寒隱社"成員多入南社,故高吹萬有"南社三巨頭"之目??箲?zhàn)中住宅焚于炮火,藏書被毀,僅運出《詩經》的各類版本數(shù)十箱,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捐獻國家,現(xiàn)藏復旦大學圖書館。亦善書。有《吹萬樓論學書》、《吹萬樓文集》、《吹萬樓詩集》、《吹萬樓詞》、《談詩國風札記》、《詩經目錄》、《感舊漫錄》、《金陵游記》、《思治集》、《國學叢選》等。 有《風雨勘詩圖》,方藥雨、費龍丁、蔡寒瓊、談月色繪,馬相伯、聶曾紀芬、伊立勛、童大年題首,唐文治、嚴昌育、崔龍等撰文,黃壽慈、許觀、龐友蘭、封文權、李洞庭、談月色、葛昌楹、葉爾愷、鄭雪心、沈惟賢、沈恩孚、鄭翼、黃端履、王希曾、吳丹、金其源、夏敬觀、朱天梵、李國環(huán)、李笠、黃賓虹、溫庭敬、金兆蕃、金問洙、陳柱、胡樸安、李宣龔、詹安泰、吳良、李家恒、瞿鏡人、徐益藩等題詩,武進崔龍書后。高燮集
1878-1958.7.23,江蘇省金山縣張堰鄉(xiāng)(今上海市金山區(qū)張堰鎮(zhèn))人。名燮,字時若、吹萬,又號寒隱、葩叟、志攘、黃天等。室名吹萬樓。與常州錢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稱“江南三名士”,又與南社臺柱柳亞子交往深厚。南社耆宿,主持商兌學會,任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富藏書、嗜古硯。新中國成立后,將所藏捐獻給復旦大學圖書館。著有《吹萬樓詩集》、《吹萬樓文集》、《吹萬樓日記節(jié)鈔》、《讀詩札記》、《感舊漫錄》、《望江南詞》等20余種。他于1958年7月23日在上海逝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厥文挽曰:“南社早蜚聲,金山一代英,筆搖清帝鼎,夢繞岳王墳;革命心腸熱,攘夷思想新,遺詩千百首,一讀一酸辛。”
人物簡介
【生卒】:1887—1911 【介紹】: 清福建侯官人,初名時爽,字廣塵。光緒三十一年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旋改入日本大學法科。同年,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福建分會會長。多次參加同盟會發(fā)動起義。宣統(tǒng)三年應黃興與趙聲之約回國參加廣州起義。起義時,左執(zhí)號筒,右挾小槍,身懷炸彈,隨黃興攻入督署,奮勇當先,沖出督署后中彈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人物簡介
盧鴻基,1910-1985。又名盧隱、卜鰲,字圣時。海南瓊海人。早年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參加"一八藝社",后從劉開渠學雕塑。1938年入郭沫若主持政治部第三廳,參加抗日救亡宣傳工作。主編《戰(zhàn)斗美術》,參與發(fā)起"中國全國木刻界抗戰(zhàn)協(xié)會",任常務理事,從事木刻創(chuàng)作,文藝批評及詩文寫作。1949年后曾任浙江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1950年起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為雕塑系教授、代系主任、院刊主編。后從事文藝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兼工粉畫,1979年起為藝術理論碩士研究生導師。盧鴻基曾主持大連蘇軍烈士紀念碑雕塑設計,所作主像蘇軍戰(zhàn)士銅像,造型謹嚴,氣度凝重,最見精神。作品有《大連蘇軍烈士紀念碑銅像》、《瓊崖游擊隊員》等。
人物簡介
樂時鳴 1917-,浙江定海(今舟山)人。1936年參加上海職業(yè)界救國會。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紅十字會交通股組長、救護委員會運輸股副主任。1939年參加新四軍。后任新四軍軍部副官、江南指揮部副官處人事科科長,新四軍第六師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長、師宣教部副部長,華東野戰(zhàn)軍縱隊民運部部長、后勤部政委,第八兵團軍教導團政委。參加了蘇中、淮海、渡江等戰(zhàn)役。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貒螅螏熣?。1965年畢業(yè)于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后歷任軍副政委,北京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政治學院副教育長、副政委。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有《時鳴詩詞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