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令之官去,窮愁慘別魂。 崔峒 送陸明府之盱眙
前賢未必全堪學,莫讀當時歸去篇。 方干 送永嘉王令之任二首之一
陶令棄官后,仰眠書屋中。 李商隱 自貺
不勝庾信鄉(xiāng)關(guān)思,遂作陶潛歸去吟。 李群玉 請告南歸留別同館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杜甫 醉時歌
散員疏去未為貴,小邑陶休何足云。 白居易 題崔常侍濟上別墅
潘郎作賦年,陶令辭官后。 皇甫冉 寄劉方平
云埋野艇吟歸去,草沒山田賦遂初。 羅隱 新安投所知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羅隱 曲江春感
茂陵久病書千卷,彭澤初歸酒一瓢。 許渾 送前東陽于明府由鄂渚歸故林
陶令何足錄,彭澤歸已遲。 顧況 擬古三首之三
人物簡介
【生卒】:?—661 字昭義,俗姓姚,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幼出家于長安普光寺。有文藻,工琴、書、畫,時稱三絕。太宗貞觀十三年(639),書《智該法師碑》。高宗顯慶五年(660)受薦住持西明寺,然為弘福寺僧靈閏所阻。后詔征四科,乃應(yīng)詔自舉,射策登第。與友人歡會時,作詩述志,輕慢佛法。旋卒?;騻髌渥浜笤袎粲谌?,云不信佛而致災(zāi),并作詩自悔。《續(xù)高僧傳》卷三五有傳。《全唐詩》收其卒后托夢之詩?!夺屖献早R錄》卷上收其述志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全唐詩續(xù)補遺
明解,字昭義,俗姓姚,吳興武康人。京師普光寺僧。龍朔元年八月卒。補詩一首。(《全唐詩》卷八六五鬼詩中錄明解卒后《遺畫工詩》一首)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姚。住京師普光寺。精爽敏悟。心游才藝。琴詩書畫京師有聲。然負氣傲物。漸漬污俗。為長者善類所不取。龍朔中。詔凡三教之有學術(shù)伎能者。策試東都。第其優(yōu)劣。以備擢用。解即罷道。欲因此際。以趨貴顯。遽褫去其所著袈裟曰。吾今脫此驢皮。與在人教矣。遂置酒集諸士友。賦詩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歸。不久病卒。后見夢于僧之相善者曰。解以不信故。生惡道中。愿以疇昔納交之情。恤其饑渴。僧為設(shè)食祭之。又夢致感謝意。 而當時畫工。有同役者。亦夢之曰。我生處極惡。思得功德。無由以辦。以卿之力。儻能書經(jīng)一兩卷耆。則所獲多矣。且復誦其所作詩。使習熟。而憶持之。乃已。畫工性殊鈍。誦凡十八過。其詩曰。握手不能別。撫膺聊自傷。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野林驚晚吹?;乃砺浜A羟楹嗡?。性斯內(nèi)典章。嗟乎。明解一念之失。萬劫之累也。悲夫 洺州宋尚禮。家世儒者。其文章。好為譎詭輕薄語。所處素窘儉。屢乞貸戒德寺。久而僧益厭苦之。尚禮作伽斗賦以誚。流俗爭誦。以為口實。貞觀中。尚禮病甚。悵惋擾攘。兩目圓赤?,F(xiàn)餓鬼相。見者咸畏。少時絕。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釋明解者。姓姚。住京師普光寺。有神明薄知才學。琴詩書畫京邑有聲。然調(diào)情敞恍。頗以知解自傲。于諸長少無重敬心。至于飲啖不異恒俗。會龍朔之中。徵諸三教有能觀國者策第賓王。解因此際往赴東都策第及之。行次將仕乃脫袈裟。吾今脫此驢皮。預(yù)在人矣。遂置酒集諸士俗。賦詩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歸云云。不久病卒。與友僧夢曰。解以不信。故今生惡道甚患饑渴。如何不以故情致一食耶。及覺遂列食于野祭之。又夢極慚愧云云。又下夢于畫工先來同役者曰。我以不信敬生處極惡。思得功德無由可辦。卿舊與相知。何為不能書一兩卷經(jīng)耶。又遺其詩曰。握手不能別。撫膺聊自傷。痛矣時陰短。悲哉泉路長。野風驚晚吹?;乃砺浜A羟楹嗡?。惟斯內(nèi)典章。畫工不識書。令誦十八遍已便去。遂覺向諸僧俗說之。嗟乎明解可惜一生妄存耶。我自陷千載。斯謂徒生徒死。大圣豈虛言哉。貞觀中。洺州宋尚禮者。薄學有神明。好為譎詭詩賦。罷縣還貧無食。好乞貸至鄴戒德寺貸粟。數(shù)與不還。又從重貸不與之。因發(fā)憤造慳伽斗賦??捎惺堅S。加飾莊嚴慳態(tài)時俗。常誦以為口實。見僧輒弄。亦為黃巾所笑。及禮將死。謗毀自當。兩目圓赤。見者咸畏。吁嗟擾攘。少時而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