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678,分179頁顯示  上一頁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席元明
許天正(允心 云峰 )
狄仁杰(懷英 燕國公、梁國公、梁公 文惠 )
皇甫文備(孝忠 )
釋慧明( 焉 )
僧義凈(文明 別稱 凈義、張文明 張 )
李嗣真( 承冑 )
許欽明
孟玄一(味真 )
崔玄煒( 文獻 )
徐有功( 弘敏、宏敏 忠正 東莞縣男 )
康希詵(南金 )
韋叔夏( 沛郡公 文 )
韋安石( 鄖國公、郇國公 文貞 )
祝欽明(文思 魯國公 )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高宗時人。生平無考?!?a target='_blank'>全唐詩》錄其《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汝南人,字允心,號云峰。年十五,擢明經(jīng)。代陳元光領泉潮,曾平寇亂。表建漳州,置堡三十六所,嶺海因此安寧。官至泉潮團練副使、宣威將軍。博學工詩文,軍政之暇,未嘗釋卷。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ね昴?今河南平輿北)。高宗時,為嶺南行軍總督陳元光副使,先后歷參軍、宣威將軍。博學能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其《和陳元光平潮寇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0—700 【介紹】: 唐并州太原人,字懷英。狄知遜子。舉明經(jīng)。為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斷滯獄一萬七千人,時稱平恕,遷侍御史。歷寧州、豫州刺史。所至皆有政績。武則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為來俊臣誣害下獄,貶彭澤令,轉魏州刺史。神功初復相。后出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安撫大使等職,率軍追擊突厥兵。入為內史。封燕國公。卒謚文惠。追封梁國公。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0—700 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舉明經(jīng),授汴州判佐,轉并州法曹參軍。高宗儀鳳中,為大理丞。遷侍御史,度支郎中,出為寧州刺史。武后時,入為冬官侍郎,充江南巡撫使。轉文昌右丞,出為豫州刺史。左授復州刺史,徙洛州司馬。天授二年(691),拜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貶彭澤令。征為魏州刺史,轉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入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拜納言。圣歷初,為河北道元帥,還授內史。三年(700)卒,贈文昌右相,謚文惠。中宗追贈司空,睿宗追封梁國公。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仁杰善舉賢才,能詩文?!?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錄有《家范》1卷、文集10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九
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舉明經(jīng)。授汴州判佐。天授二年累遷至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為來俊臣誣搆下獄。免死貶彭澤令。神功元年擢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武后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仁杰切諫。請立廬陵王。后感悟。卒復唐嗣。尋拜納言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圣歷三年卒。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中宗反正。追贈司空。睿宗朝追封梁國公。
皇甫文備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2—704 【介紹】: 唐洛州維氏人,字孝忠。弱冠以明法登第,累遷右玉鈐衛(wèi)長史。武則天載初元年,遷秋官郎中。丁憂后,起為司刑少卿。尋檢校秋官侍郎,遷司刑卿,曾殘害唐宗室臣僚。萬歲通天二年,出為邛州刺史。官至姚府都督。玄宗開元初定為酷吏,但情狀較輕。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陳氏。鄱陽人。宣帝諸孫也。幼依永昌寺薙落。即趨蘄之東山法席。日夕參扣。久之未有得也。咸亨間。能大師方以居士事舂碓。秀公居第一座。眾皆屬。意謂。衣盔所傳必無他。既而乃密付居士。于是眾恥之。遂躡跡追及于大庾嶺。獨明最先見居士。居士遽擲衣盔石上曰。此以表信。可爭邪。聽自持去。明素號勇力者。再三拈不能動。因謂能曰。我來為法。不為此也。惟居士幸教之。士曰。不思善不思惡。正恁么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當下大悟。遍體汗流。涕泣而禮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不。士曰我今為汝說者。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卻在汝邊。將別。又問曰。某宜何之。士曰。逢袁可止。遇蒙當居。明退而紿其眾曰遠矣。徒取倦苶耳。曾奚益。俄易其名之慧。為道。以避能名。后果住袁之蒙頂山。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明。姓陳氏。鄱陽人也。本陳宣帝之孫。國亡散為編氓矣。明少出家于永昌寺。懷道頗切扣雙峰之法。高宗之世依忍禪師法席。極意研尋。初無證悟若喪家之犬焉。忽聞五祖密付衣缽與盧居士。率同意數(shù)十許人。躡跡急追至大庾嶺。明最先見。馀輩未及。能祖見已便擲袈裟。明曰。我來為法非望衣缽也。時能祖便于嶺首一向指訂。明皆洞達悲喜交至。問能曰。某宜何往。能記之曰。遇蒙當居。逢袁可止。明再拜而去。便更其名。以舊云道明也。下嶺紿諸僧曰向陟崔嵬遠望杳無蹤跡。僧即退轉。一說居士擲衣缽于磐石曰。此衣為信。豈可力爭耶。任君拈去。明遂手掀如負鈞石而無舉分。拱立舍旃。則咸亨四年也。以明未舍家曾署諸衛(wèi)。故有將軍之號矣。宜春太守秦琢奏謚號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713 【介紹】: 或作凈義。唐僧。齊州人,一說幽州范陽人。俗姓張,名文明。幼即遍詢名師,廣探群籍,內外閑習,今古博通。高宗咸亨二年冬自海道赴天竺。經(jīng)二十五年,歷三十余國,武周證圣元年還至洛陽,得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武則天親迎于上東門外。后在長安、洛陽主持譯事,自武周久視至睿宗景云中,計譯成經(jīng)、律、論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凈義,誤。俗姓張,名文明,齊州(今山東濟南)人,一說范陽(今北京)人。年十四出家,廣學經(jīng)論。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廣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參佛教圣跡,在那爛陀寺從寶師子等著名大德學習多年。武后證圣元年(695)攜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回國后,即在洛陽、長安專主譯事,共譯出經(jīng)律論凡61部。其譯文偏于直譯,精切謹嚴,然稍欠順暢。玄宗先天二年(713)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開元釋教錄》卷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6首,其中“標心之梵宇”一首系誤收玄逵之詩,另卷七八六無名氏詩卷存其《題取經(jīng)詩》1首。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義凈字文明。俗姓張氏。范陽人。年十五出家。咸亨二年至番禺。附海舶經(jīng)二十五年。游三十馀國。以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經(jīng)還河洛。敕住佛授寺。先天二年卒。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字文明。范陽張氏子也。髫齔謝俗。有志西游。弱冠登具。愈勵前操。咸亨二年。春秋三十又七矣。結友數(shù)十人。將登舶。皆退散無復與俱。凈因孤邁。閱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經(jīng)律論梵夾。僅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像一鋪。舍利三百粒。后躬于上東門外。迎勞備至。諸剎飭幡蓋華香擁導。詔以所赍。悉安置佛授記寺。仍就翻譯。初偕。實叉難陀出華嚴經(jīng)。久視庚子后。居福先寺。又居長安西明寺。乃專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祝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jīng)。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后為親制圣教序。中宗神龍元年。駐蹕洛陽。詔居內道場。及大福先寺。又出經(jīng)祝四部。上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躬御西門。以新譯宣示諸官。二年詔置翻經(jīng)館于京師大薦福寺。凈從駕歸。遂居之。三年詔入內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嘗禱藥師。詔譯本愿經(jīng)于大佛光殿二卷。上躬筆受。睿宗唐隆元年。出浴像功德經(jīng)。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jīng)。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土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土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土李釋迦度梵語。沙門文綱?;壅?。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土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脩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潤文。左仆射韋鉅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景云二年。復于大薦福寺。出積贊如來功德神祝等經(jīng)。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凈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總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撰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部中。犍度跋渠之類。約七十八卷。然尤工律部。訓徒無少倦。漉囊滌穢異常。學者遍京洛。先天二年。卒世壽七十九。法臘五十九。塔京洛龍門北之高岡。
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釋義凈。字文明。姓張氏。范陽人也。髫齔之時辭親落發(fā)。遍詢名匠廣探群籍。內外閑習今古博通。年十有五便萌其志。欲游西域。仰法顯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風。加以勤無棄時手不釋卷。弱冠登具。愈堅貞志。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方遂發(fā)足。初至番禺得同志數(shù)十人。及將登舶馀皆退罷。凈奮勵孤行備歷艱險。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酋長俱加禮重。鷲峰雞足咸遂周游。鹿苑祇林并皆瞻矚。諸有圣跡畢得追尋。經(jīng)二十五年歷三十馀國。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還至河洛。得梵本經(jīng)律論近四百部。合五十萬頌。金剛座真容一鋪。舍利三百粒。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諸寺緇伍具幡蓋歌樂前導。敕于佛授記寺安置焉。初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翻華嚴經(jīng)。久視之后乃自專譯。起庚子歲至長安癸卯。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譯金光明最勝王。能斷金剛般若。彌勒成佛。一字咒王。莊嚴王陀羅尼。長爪梵志等經(jīng)。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攝等。掌中取因假設。六門教授等論。及龍樹勸誡頌。凡二十部。北印度沙門阿你真那證梵文義。沙門波崙復禮慧表智積等筆受證文。沙門法寶法藏德感勝莊神英仁亮大儀慈訓等證義。成均太學助教許觀監(jiān)護??槍戇M呈。天后制圣教序令標經(jīng)首。暨和帝神龍元年乙巳。于東洛內道場。譯孔雀王經(jīng)。又于大福先寺出勝光天子香王菩薩咒一切莊嚴王經(jīng)四部。沙門盤度讀梵文。沙門玄傘筆受。沙門大儀證文。沙門勝莊利貞證義。兵部侍郎崔湜給事中廬粲潤文正字。秘書監(jiān)駙馬都尉楊慎交監(jiān)護。帝深崇釋典。特抽睿思制大唐龍興三藏圣教序。又御洛陽西門宣示群官新翻之經(jīng)。二年凈隨駕歸雍京。置翻經(jīng)院于大薦福寺居之。三年詔入內。與同翻經(jīng)沙門九旬坐夏。帝以昔居房部幽厄無歸。祈念藥師遂蒙降祉。荷茲往澤重闡鴻猷。因命法徒更重傳譯于大佛光殿。二卷成文曰藥師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經(jīng)。帝御法筵手自筆受。睿宗永隆元年庚戌。于大薦福寺出浴像功德經(jīng)毗柰耶雜事二眾戒經(jīng)唯識寶生所緣釋等二十部。吐火羅沙門達磨末磨。中印度沙門拔弩證梵義。罽賓沙門達磨難陀證梵文。居士東印度首領伊舍羅證梵本。沙門慧積居士中印度李釋迦度頗多語梵本。沙門文綱慧沼利貞勝莊愛同思恒證義。玄傘智積筆受。居士東印度瞿曇金剛迦濕彌羅國王子阿順證譯。修文館大學士李嶠。兵部尚書韋嗣立中書侍郎趙彥昭。吏部侍郎盧藏用兵部侍郎張說中書舍人李乂二十馀人。次文潤色。左仆射韋巨源右仆射蘇瑰監(jiān)護。秘書大監(jiān)嗣虢王邕同監(jiān)護。景云二年辛亥。復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jīng)。太常卿薛崇嗣監(jiān)護。自天后久視迄睿宗景云。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又別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別說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護命放生軌儀凡五部九卷。又出說一切有部跋窣堵。即諸律中犍度跋渠之類。蓋梵音有楚夏耳。約七十八卷。凈雖遍翻三藏。而偏攻律部。譯綴之暇。曲授學徒。凡所行事皆尚急護。漉囊滌穢特異常倫。學侶傳行遍于京洛。美哉。亦遺法之盛事也。先天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葬事官供。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而逼泥曰。然其傳度經(jīng)律與奘師抗衡。比其著述凈多文。性傳密咒最盡其妙。二三合聲爾時方曉矣。今塔在洛京龍門北之高岡焉。 系曰。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諸枳橘焉。由易土而殖。橘化為枳。枳橘之呼雖殊。而辛芳??葉無異。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樹。即東夏之楊柳。名雖不同樹體是一。自漢至今皇宋。翻譯之人多矣。晉魏之際。唯西竺人來止稱尼拘耳。此方參譯之士。因西僧指楊柳。始體言意。其后東僧往彼。識尼拘是東夏之柳。兩土方言一時洞了焉。唯西唯東。二類之人未為盡善。東僧往西學盡梵書。解盡佛意始可稱善。傳譯者。宋齊已還不無去彼回者。若入境觀風必聞其政者。奘師法師為得其實。此二師者兩全通達。其猶見璽文知是天子之書可信也。周禮象胥氏。通夷狄之言。凈之才智??芍^釋門之象胥也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96 【介紹】: 唐趙州柏人人,一說滑州匡城人。舉明經(jīng),補許州司功。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與劉獻臣、徐昭同為弘文館學士中“三少”。高宗奇其才,征拜司禮丞,掌五禮儀注,加中散大夫,封常山子。又拜右御史中丞,知大夫事。后被來俊臣陷,流嶺南。暴卒。謚昭。有《續(xù)畫品錄》等。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四
嗣真字承冑。趙州柏人人。中明經(jīng)。累調許州司功參軍。直宏文館。永昌初以御史中丞出為潞州刺史。來俊臣誣以謀反。流藤州。卒贈濟州刺史。謚曰昭。神龍初追贈御史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6 【介紹】: 唐安州安陸人。許欽寂弟。以軍功擢安西大都護、鹽山郡公。武周萬歲通天元年出為涼州都督。嘗輕騎按部,會突厥默啜兵奄至,被執(zhí)至靈州。使說降,欽明至城下大呼,以乞物為喻,希其乘夜襲敵,城中不悟其意。遂遇害。
孟玄一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7—693 【介紹】: 唐瑯邪平昌人,字味真。弱冠明經(jīng)登第,累遷萬年丞。曾從裴行儉用兵北邊。歸授雍州司兵參軍,尋轉櫟陽令,遷涼州司馬、綿州長史。官至渭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06 【介紹】: 唐博陵安平人,本名曄。高宗龍朔中舉明經(jīng)。武周長安元年為天官侍郎,四年遷鳳閣侍郎。宋璟劾張昌宗不軌事,玄煒頗助璟,以誅二張功,為中書令。俄拜博陵郡王,罷政事。后貶謫古州,道病卒。謚文獻。有《文館詞林策》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5或641—702 【介紹】: 唐河南偃師人,名弘敏,以字行。擢明經(jīng)第。授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仁,終代不辱一人,累進司刑丞。武則天時,酷吏構陷無辜,公卿震恐,莫敢正言,獨有功犯顏累諫,以是重辟嘗得減死,天下稱為仁人。歷遷秋官郎中、司刑少卿。為獄持平守正,凡三坐大辟,將死,泰然不憂,赦之,亦不喜,帝以此重之。官終司仆少卿。卒,追謚忠正。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
有功名宏敏。避諱以字行。國子博士文遠孫。舉明經(jīng)。補蒲州司法參軍。襲封東莞縣男。武后朝累轉司刑少卿。改司仆。長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贈司刑卿。中宗立。加贈越州都督。
康希詵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45—715 【介紹】: 唐人,字南金。年十四明經(jīng)登第。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轉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拜洛州河清令。歷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有集。
韋叔夏 朝代:初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7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韋安石兄。擢明經(jīng)第。精通《三禮》。高宗調露時,累拜太常博士。帝卒,山陵舊儀多廢缺,叔夏與賈大隱、裴守真等草創(chuàng)撰定,進春官員外郎。武則天享明堂,凡所沿改,皆叔夏等所裁討,每立一議,眾咨服之。歷遷成均司業(yè)、春官侍郎。中宗復位,轉太常少卿。官終國子祭酒。有《五禮要記》。
全唐文·卷一百八十九
叔夏。宰相安石兄。舉明經(jīng)。調露時累除太常博士。長安中累擢春官侍郎。轉太常少卿。進銀青光祿大夫。拜國子祭酒。封沛郡公。卒年七十馀。贈兗州都督修文館學士。謚曰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1—714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舉明經(jīng)第。累除雍州司馬。宰相蘇良嗣薦于武則天,歷遷德、鄭二州刺史,政尚清嚴,吏民尊畏。久視元年,以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尋知納言事。時張易之等寵橫,安石數(shù)折辱之,廷臣目之真宰相。中宗神龍元年,罷相,俄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太平公主有異謀,欲引安石,拒不往。復罷政事,留守東都。后以事累貶沔州別駕,發(fā)憤卒。玄宗天寶初追謚文貞。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1—714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舉明經(jīng),授乾封尉。歷雍州司兵參軍、膳部員外郎、文昌令、雍州司馬,并、德、鄭三州刺史。久視(700)中,遷文昌右丞,以鸞臺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數(shù)折辱張易之、武三思,出為揚州長史。中宗神龍初(705),征拜刑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復同三品,遷中書令,封鄖國公,為侍中。睿宗立,授太子少保,改封郇國公,復為侍中、中書令。開元元年(713)出為蒲州刺史,轉青州刺史。二年貶為沔州別駕,憤激而卒。后謚文貞。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始平人,字文思。舉明經(jīng)。武周長安元年累遷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館學士。中宗復位,擢國子祭酒。中宗景龍三年帝將郊,欽明與郭山惲陰迎韋后意,謂后有郊天地之理,帝用其言。又嘗于群臣宴上據(jù)地作八風舞,盧藏用有“五經(jīng)掃地”之嘆。睿宗景云初被劾,貶饒州刺史。后徙洪州都督,入為崇文館學士,尋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 字文思,京兆始平(今陜西興平)人。明經(jīng)及第,為東臺典儀。武后天授二年(691),又中英才杰出業(yè)奧大經(jīng)科,拜著作郎。長安元年(701)遷太子率更令、太子少保。中宗即位,擢拜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歷刑、禮二部尚書,仍知國事,累封魯國公。神龍二年(706)貶為申州刺史,入為國子祭酒。睿宗景云元年(710)貶饒州刺史,徙洪州都督。玄宗先天元年(712),在崇文館學士任,尋卒。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元和姓纂》卷一〇,史崇《妙門由起序》。欽明通五經(jīng),兼涉眾史百家之說。亦善文,曾預修《則天皇后實錄》、《散頒格》?!?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欽明字文思。京兆始平人。舉明經(jīng)。永淳天授閒又中英才杰出業(yè)奧六經(jīng)等科。拜著作郎。長安初累遷太子率更令兼崇文館學士。進太子少保。中宗立。擢拜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歷刑禮二部尚書兼修國史。累封魯國公。景龍三年。中宗將祀南郊。欽明希旨言皇后當助祭。于是韋后為亞獻。景云初。侍御史倪若水劾論其事。左授饒州刺史。徙洪州都督。入為崇文館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