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佛名悉達多,凈飯王子,年十九立為太子,出家成佛,號天人師。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至周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死,年七十九,是為賢劫第四世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潁川人,字云。少孤,繼母嚴酷,事之愈謹,為鄉(xiāng)里所稱?;傅垡园曹囌髦?,不至。養(yǎng)親行道,終身不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潁川潁陰人,字元智。荀淑兄子。為廣陵太守,正身疾惡。志除宦官,其支黨賓客有在郡者,纖罪必誅。后以兄昱謀誅宦官不克,禁錮終身。
曇柯迦羅 朝代:曹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三國魏僧。中天竺人。幼穎悟,博覽群書。后讀佛書,始知佛教宏曠,乃出家為僧。魏齊王芳嘉平中至洛陽,譯《僧祇戒心》。更請梵僧立羯磨法。中夏戒律始此。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此云法時。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營福。有才辨。讀書過目成誦。工四韋馱論。風(fēng)云星宿。圖讖運變。皆鍊達貫穿。謂天下之理。畢殫于己。年二十馀。游僧坊。閱法勝毗尼。茫然不知為何等語。嘆曰頓出情外。必有精義。跪問一比丘。遂悟因果三世之旨。于是棄家學(xué)道。誦大小乘經(jīng)。諸毗尼部。以游化諸國。嘉平中。至洛陽。時法流濫觴。中夏比丘特剪發(fā)而已。齋懺事。如祠祀狀。律儀之說。曾莫聞也。迦羅至。始疏決其源。譯戒律以僧祇戒心為日用。又請梵僧。立結(jié)磨法。而道遂大行。后不知所終。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上
曇柯迦羅此云法時。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羅幼而才悟質(zhì)像過人。讀書一覽皆文義通暢。善學(xué)四圍陀論。風(fēng)云星宿圖讖運變莫不該綜。自言。天下文理畢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从鲆姺▌倥摇A娜∮[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昏漠。乃嘆曰。吾積學(xué)多年。浪志墳典。游刃經(jīng)籍。義不再思文無重覽。今睹佛書頓出情外。必當理致鉤深。別有精要。于是赍卷入房。請一比丘略為解釋。遂深悟因果妙達三世。始知佛教宏曠俗書所不能及。乃棄舍世榮出家精苦。誦大小乘經(jīng)及諸部毗尼。常貴游化不樂專守。以魏嘉平中來至洛陽。于時魏境雖有佛法而道風(fēng)訛替。亦有眾僧未稟歸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設(shè)復(fù)齋懺事法祠祀。迦羅既至大行佛法。時有諸僧共請迦羅譯出戒律。迦羅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廣。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譯出僧祇戒心。止備朝夕。更請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迦羅后不知所終。時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鎧者。亦以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出郁伽長者等四部經(jīng)。又有安息國沙門曇帝。亦善律學(xué)。以魏正元之中。來游洛陽。出曇無德羯磨。又有沙門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等凡六部經(jīng)。后不知所終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科一
正元之中。至洛陽。譯曇無德羯磨法。
神僧傳·卷第三
釋曇諦。姓康氏。其先康居國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zhèn)二枚。眠覺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云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xué)不從師悟自天發(fā)。后隨父之樊鄧。遇見關(guān)中僧?(音略)道人。忽喚?名。?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諦曰。向者忽言。阿上是諦沙彌。為眾僧采菜被野豬所傷。不覺失聲耳。?經(jīng)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本末并示書鎮(zhèn)麈尾等。?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jīng)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復(fù)憶采菜之事。彌深悲仰。性愛林泉。后還吳興。入故章昆山。閑居澗飲二十馀載。以宋元嘉末卒于山。壽六十馀。
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四
釋曇諦。姓康。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肜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麈尾并鐵鏤書鎮(zhèn)二枚。眠覺見兩物具存。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諦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云不憶。至年十歲出家。學(xué)不從師悟自天發(fā)。后隨父之樊鄧。遇見關(guān)中僧?道人。忽喚?名。?曰。童子何以呼宿老名。諦曰。向者忽言。阿上是諦沙彌。為眾僧采菜被野豬所傷。不覺失聲耳。?經(jīng)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采菜被野豬所傷。?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本末。并示書鎮(zhèn)麈尾等。?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師經(jīng)為姚萇講法華。貧道為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復(fù)憶采菜之事彌深悲仰。諦后游覽經(jīng)籍遇目斯記。晚入?yún)腔⑶鹚?。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又善屬文翰。集有六卷。亦行于世。性愛林泉。后還吳興。入故章昆崙山。閑居澗飲二十馀載。以宋元嘉末卒于山舍。春秋六十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科一
此云法護。其先月氏人。姓支氏。后家燉煌。八歲棄家?guī)熓律抽T竺高座。日誦萬言。性純粹苦行篤學(xué)。武帝時。京師寺像雖崇麗。而方等深經(jīng)未至。護慨然隨師游歷西域諸國。凡三十六種。異言異書。皆精研無遺。遂東歸。自燉煌至長安。隨軒譯寫。為晉文。如賢劫法華光贊等百六十五部。以行世。法被中華。護力也。護山居每漱澗中。樵者穢澗側(cè)。澗為涸。護嘆曰。人之無德。致清泉不流。茍無以給。正當移去耳。俄泉流如故。后立寺于長安青門外。聲稱甚遠。眾常千人?;莸畚鞅奸_中擾亂。護與弟子?xùn)|下。至澠池而歿。壽八十八。世號燉煌菩薩。
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上
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歲出家。事外國沙門竺高座為師。誦經(jīng)日萬言。過目則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xué)。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jīng)游心七籍。雖世務(wù)毀譽。未嘗介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經(jīng)蘊在蔥外。護乃慨然發(fā)憤。志弘大道。遂隨師至西域。游歷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xué)。貫綜詁訓(xùn)。音義字體。無不備識。遂大赍梵經(jīng)。還歸中夏。自燉煌至長安。沿路傳譯寫為晉文。所獲覽即正法華光贊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務(wù)。唯以弘通為業(yè)。終身寫譯勞不告勌。經(jīng)法所以廣流中華者。護之力也。護以晉武之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穢其水側(cè)俄頃而燥。護乃徘徊嘆曰。人之無德。遂使清泉輟流。水若永竭。真無以自給。正當移去耳。言訖而泉涌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故支遁為之像贊云。護公澄寂。道德淵美。微吟窮谷。枯泉漱水。邈矣護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領(lǐng)拔玄致。后立寺于長安青門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聲蓋四遠。僧徒數(shù)千咸所宗事。及晉惠西奔關(guān)中擾亂百姓流移。護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后孫綽制道賢論。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賢。以護匹山巨源。論云。護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論道。二公風(fēng)德高遠足為流輩矣。其見美后代如此。時有清信士聶承遠。明解有才篤志務(wù)法。護公出經(jīng)多參正文句。超日明經(jīng)初譯。頗多煩重。承遠刪正得今行二卷。其所詳定類皆如此。承遠有子道真。亦善梵學(xué)。此君父子比辭雅便。無累于古。又有竺法首陳士倫孫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護旨執(zhí)筆詳校。安公云。護公所出。若審得此公手目。綱領(lǐng)必正。凡所譯經(jīng)雖不辯妙婉顯。而宏達欣暢。特善無生。依慧不文。樸則近本。其見稱若此。護世居燉煌。而化道周給。時人咸謂燉煌菩薩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一名慧精。出卓氏。南陽人。嗜學(xué)。始聞于法道講放光般若。從親舊往聽。遂深悟妙理。棄家事安公博究三藏。日誦五十馀萬言。禮五百拜。后疾篤。持彌勒名不輟口。臨終弟子智生侍。問曰。乃不愿生安養(yǎng)乎。曰吾與和尚八人。同愿見慈氏。今和尚??道。愿先我矣。言訖有光照身。容顏悅澤。遂化。葬安塔之右。壽七十。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釋曇戒。一名慧精。姓卓。南陽人。晉外兵部棘陽令潛之弟也。居貧務(wù)學(xué)游心墳典。后聞于法道講放光經(jīng)。乃借衣一聽。遂深悟佛理。廢俗從道。伏事安公為師。博通三藏誦經(jīng)五十馀萬言。常日禮五百拜佛。晉臨川王甚知重。后篤疾常誦彌勒佛名不輟口。弟子智生侍疾。問何不愿生安養(yǎng)。誡曰。吾與和上等八人同愿生兜率。和上及道愿等皆已往生。吾未得去。是故有愿耳。言畢即有光照于身。容貌更悅。遂奄爾遷化。春秋七十。仍葬安公墓右。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生楊氏。關(guān)中人。少仕偽秦。為衛(wèi)將軍。長八尺。雄武能立事。太元八年。從符堅南寇。為晉所敗。歸長安。師事安公。安化。又事慧遠。倒志經(jīng)論。多所通解。且屢為遠入關(guān)。致書羅什。專對不辱。流輩忌之。遠以微罪遣邕。邕識其意。無忤容。獨結(jié)廬于山之西南居焉。山神來乞戒。邕如法授之。神施以外國匕箸。精巧特異。及遠亡。奔赴號慟如禮。后歿于荊州竹林寺。
神僧傳·卷第二
釋曇邕。姓楊氏。關(guān)中人。少仕偽秦為衛(wèi)將軍。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太元八年從符堅南??。為晉軍所敗。還至長安。因從安公出家。安公既往。復(fù)事遠公。后又于山之西南營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澄思禪門。嘗于一時果夢見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guī)熢诖丝赏墒?。少時邕見一人著單衣帢風(fēng)姿端雅從者二十許人請受五戒。邕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戒。神?以外國匕箸。禮拜辭別倏忽不見。至遠臨亡之日奔赴號踴。后往荊州卒于竹林寺。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曇邕。姓楊。關(guān)中人。少仕偽秦至衛(wèi)將軍。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太元八年從符堅南征。為晉軍所敗。還至長安。因從安公出家。安公既往。乃南投廬山事遠公為師。內(nèi)外經(jīng)書多所綜涉。志尚弘法不憚???。后為遠入關(guān)致書羅什。凡為使命十有馀年。鼓擊風(fēng)流搖動峰岫。強捍果敢專對不辱。京師道場僧鑒挹其德解。請還楊州。邕以遠年高遂不果行。然遠神足高抌者其類不少。恐后不相推謝。因以小緣托擯邕出。邕奉命出山容無怨忤。乃于山之西南營立茅宇。與弟子曇果。澄思禪門。嘗于一時果夢見山神求受五戒。果曰。家?guī)熢诖丝赏墒?。后少時邕見一人著單衣帽風(fēng)姿端雅從者二十許人請受五戒。邕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戒。神?以外國匕筋。禮拜辭別。倏忽不見。至遠臨亡之日。奔赴號踴痛深天屬。后往荊州卒于竹林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許人。止河陰白馬寺。誦法華經(jīng)。一夕有扣戶者曰。請上人看經(jīng)。??不許。固請乃許之。與一弟子俱。及覺而身在白馬塢神祠中。自后日日陰往。人無知者。有僧過祠。見??師弟子相向高坐講說。于是道俗方敬異之。夏休。神施白馬一。白羊五??V九十端。
神僧傳·卷第二
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法華經(jīng)。又釋達經(jīng)旨亦為人解說。常于夜中忽聞扣戶云。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已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并一弟子。自爾日日密往。馀無知者。后寺僧經(jīng)祠前。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又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于是道俗共傳神異。至夏竟神施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咒愿畢。于是而絕。
高僧傳·卷第十二 誦經(jīng)
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jīng)常一日一遍。又精達經(jīng)旨亦為人解說。嘗于夜中忽聞扣戶云。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乃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己身在白馬塢神祠中。并一弟子。自爾日日密往。馀無知者。后寺僧經(jīng)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于是道俗共傳。咸云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咒愿畢于是各絕。邃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高平金鄉(xiāng)人,字重熙。郗鑒子。少賜爵東安縣開國伯。王導(dǎo)辟為秘書郎,累遷北中郎將,領(lǐng)徐、兗二州刺史,鎮(zhèn)下邳。后與傅末波等戰(zhàn)失利,降號建威將軍。尋卒。時年四十二。謚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太山人。謝安甥。有名于時,為安所重。安卒,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大醉,不覺至州門,悲感不已。誦曹植詩:“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善唱樂,與桓伊、袁山松并為三絕。
支曇籥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僧。月支人。寓居建業(yè)。少出家,后憩吳虎丘山寺。晉孝武帝初,敕請止建初寺。帝從受五戒,敬以師禮。善唄弄,傳嘗夢天神授法,覺因制新梵,清響妙絕。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支曇籥。本月支人。寓居建業(yè)。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吳虎丘山。晉孝武初。敕請出都止建初寺。孝武從受五戒。敬以師禮?;a特稟妙聲善于轉(zhuǎn)讀。嘗夢天神授其聲法。覺因裁制新聲。梵向清靡四飛卻轉(zhuǎn)。反折還喉疊哢。雖復(fù)東阿先變康會后造。始終循環(huán)未有如籥之妙。后進傳寫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唄傳響于今。后終于所住。年八十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河內(nèi)人。年十二。師事安公為童子。精神大于其身。安使受詩禮。又四年乃落發(fā)。專心教誨。及壯以講授有高名。隨安在襄陽。冠平乃東下荊州。止上明寺?;騿柗◣煹阑?。何如印手菩薩?;赵弧:蜕袃?nèi)行深淺。未易可測。外緣所被。多諸應(yīng)驗。在吾一渧寧比江海。太元二十年歿。壽七十三。著立本論九篇。六識指歸十二首。皆奇作。傳于世。
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二
釋曇徽。河內(nèi)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其神彩且令讀書。二三年中學(xué)兼經(jīng)史。十六方許剃發(fā)。于是專務(wù)佛理鏡測幽凝。未及立年便能講說。雖志業(yè)高素而以恭推見重。后隨安在襄陽。符丕寇境。乃東下荊州止上明寺。每法輪一轉(zhuǎn)則黑白奔波。常顧解有所從。乃圖寫安形存念禮拜。于是江陵士女咸西向致敬印手菩薩?;騿柗◣煹阑稳绾蜕??;赵?。和上內(nèi)行深淺未易可測。外緣所被多諸應(yīng)驗在吾一渧寧比江海耶。以晉太元二十年卒。臨亡之日體無馀患。上堂同眾中食因而告別。食竟還房右脅而化。春秋七十三矣。著立本論九篇六識旨歸十二首。并行于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24—396 【介紹】: 東晉女尼。丹陽建康人。俗姓陶。事母至孝。年及笄,出家為尼。精勤戒行,日夜無怠。晉穆帝永和中,何后為立永安寺。名譽日廣,遠近投集者三百人。
比丘尼傳·卷第一
曇備。本姓陶。丹陽建康人也。少有清信愿修正法。而無有昆弟。獨與母居。事母恭孝宗黨稱之。年及笄嫁徵幣弗許。母不能違聽其離俗。精勤戒行日夜無怠。晉穆皇帝禮接敬厚。常稱曰。久看更佳。謂章皇后何氏曰。京邑比丘尼鮮有曇備之儔也。到永和十年后為立寺于定陰里。名永安(今之何后寺是)謙虛導(dǎo)物。未嘗有矜慢之容。名譽日廣。遠近投集。眾三百人。年七十三。泰元二十一年卒。弟子曇羅。博覽經(jīng)律機才贍密。敕續(xù)師任。更立四層塔講堂房宇。又造臥像及七佛龕堂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2 【介紹】: 東晉太原晉陽人,字元達,一字黃曇子,小字佛大。王坦之子。弱冠知名。歷位驃騎長史。以貌丑才慧,苻堅從兄子苻朗謂其狗面人心,朗后為忱所殺。孝武帝太元中出為荊州刺史,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在州威風(fēng)肅然,桓玄憚而服之。能得物和,任達不拘。性嗜酒,晚年尤甚,或連月不醒。
全晉文·卷二十九
忱字元達,小字佛大,坦之第四子。太元中為吏部郎,歷驃騎長史,出為建武將軍,都督荊益寧三州軍事、荊州刺史,假節(jié)鎮(zhèn)荊州,卒,贈右將軍,謚曰穆。有集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