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余 → 馀余”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有馀,徽宗時福州開元寺僧。

人物簡介

維基
有慶(1790年—?年),字善階,號馀齋,金氏,漢軍正白旗人。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中舉,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進士。曾任內(nèi)閣中書、侍讀,四川省重慶府知府,護理四川分巡川東兵備道。曾任道光《重慶府志》監(jiān)修
《漢語大詞典》:上方不足,下比有余(上方不足,下比有餘)
猶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晉 張華 《鷦鷯賦》:“巨細舛錯,種繁類殊。鷦鷯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晉書·王湛傳:“時人謂 湛 上方 山濤 不足,下比 魏舒 有餘。”
方便有馀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臺家所立四土之一。聲聞緣覺二乘究竟證果者,及地前菩薩,當(dāng)生界外之凈土也。此等人皆修空觀之方便道而斷見思(謂四住也)之惑,故謂之方便,未修中觀,隨之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馀。天臺觀經(jīng)疏曰:「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馀。」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參見:方便土)
方便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方便有馀土,及方便化身土之略稱。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方便有馀土的簡稱,即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
有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就一切之事理而詮未究竟至極之詞。對于無馀而言。
有馀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尚存馀義而非究竟至極之說也。勝鬘經(jīng)曰:「亦是如來方便有馀不了義說。」寶窟中末曰:「有馀者,明義不盡,對盡理之說。」法鼓經(jīng)曰:「一切空經(jīng),是有馀說。唯有此經(jīng)是無上說,非有馀說?!?/div>
有馀師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正統(tǒng)以外之論師,又不列大家之學(xué)匠,皆稱有馀師。略云有馀,或馀師。又曰:有諸師或有人。又有稱有馀之說為有說,他之部宗為有馀部者。見毗婆沙論。俱舍論等。
有馀師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正義之外,更為馀義之人之說也。如五百阿羅漢結(jié)集大毗婆沙就一法而列種種之說。其中除正說外皆云有馀師說。
有馀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馀涅槃?wù)撸瑢o馀涅槃而言。有馀無馀其解有三種:一、唯就小乘說。斷一切之煩惱而絕未來生死之因者,尚馀今生之果報身體,謂之有馀涅槃,其人今生之果報盡而歸于寂滅,謂之無馀涅槃。即證得阿羅漢其身存生之間,為有馀涅槃,其身死時,乃無馀涅槃也。故有馀涅槃?wù)邿o生死之因,唯有生死之果(此前生所招之果報),無馀涅槃?wù)撸瑹o生死之因,亦無果也。又云有馀依涅槃Sopa%dhis%es!anirva%n!a,無馀依涅槃Nirupadhis/es!anirva%na,依者依身,身為人之所依,故名依身。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我等長夜,修習(xí)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后身有馀涅槃?!箤毧呦卤驹唬骸敢蛲雒锈?,果盡名無馀?!刮ㄗR述記十末曰:「其因盡苦依未盡,異熟猶在,名有馀依。依者身也,(中略)此中有馀,約二乘說,以言唯有微苦依故,依謂依身?!苟⑽ň痛蟪苏f。變易生死之因盡,謂之有馀涅槃,變易生死之果盡,而得佛之常身,謂之無馀涅槃(凡夫之生死謂之分段,菩薩之生死謂之變易)。寶窟下本曰:「金剛心斷變易因盡,而變易果猶存,有馀累故曰有馀。佛果為解脫道起,則無復(fù)因累,變易生死果亦亡,則無復(fù)果累,故名無馀也?!谷?、就大小相對說。小乘之無馀涅槃,尚有惑業(yè)苦三道之殘馀,故云有馀,大乘之無馀涅槃,究竟而無殘馀,故云無馀。勝鬘經(jīng)曰:「有有為生死,有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無馀?!褂衷唬骸敢猿删陀锈沤饷撚锈徘鍍粲锈殴Φ鹿?,知有馀苦,斷有馀集,證有馀滅,修有馀道,是名得少分涅槃。」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于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馀。」寶窟下本曰:「小乘中因果盡名有馀,大乘因果盡名無馀。佛性論云:二乘有三種馀:一煩惱馀,謂無明住地。二業(yè)馀,謂無漏業(yè)。三果報馀,謂意生身陰。」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yè)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馀涅槃,或有馀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馀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馀涅槃,或無馀依涅槃。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叫做有馀涅槃,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無馀涅槃。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馀涅槃,因尚有惑業(yè)苦之殘馀,故叫做有馀;至于大乘的無馀涅槃,因究竟而無殘馀,故叫做無馀。
【三藏法數(shù)】
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馀現(xiàn)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馀涅槃。(見、思煩惱,即見、思惑,于意識起諸分別,曰見惑;于塵境起諸貪愛,曰思惑。)
有馀土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具云方便有馀土。四土之一。如阿羅漢斷三界煩惱之圣者死后所生之處。故有馀土者在三界之外。然小乘之宗義,謂阿羅漢得無馀涅槃。則畢竟不生,無復(fù)生所,大乘之宗義則謂阿羅漢非畢竟不生。三界之生盡,則直生界外之有馀土。故彼之所謂無馀涅槃,尚為有馀涅槃。是大小乘之差別也。為無明未盡之人所生之土,故名有馀土。天臺之觀經(jīng)疏曰:「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馀?!?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方便有馀土的簡稱,四土之一,為無明未盡的人所生的國土,亦即斷除了世界之煩惱的圣者(阿羅漢)死后所生的地方,在三界之外。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得了無馀涅槃之后,即畢竟不生,不會再有生處,但是大乘卻認為阿羅漢不是畢竟不生,當(dāng)他們把三界的生死斷盡了,便生到界外的有馀土去,因此小乘所說的無馀涅槃,其實還是有馀涅槃。
【三藏法數(shù)】
有馀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馀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馀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有馀依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種涅槃之一。(參見:有馀)附錄有馀涅槃項。
有馀依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即有馀涅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簡稱有馀涅槃。(參見:有馀涅槃)
【三藏法數(shù)】
謂煩惱之障雖滅,尚馀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名有馀依涅槃。(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