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韻府拾遺 寘韻》:有四
禮記:大饗有四焉。注:四者,金再作,升歌清廟,下管象也。
分類:有四
《分類字錦》:王有四海
北史來和傳:少好相術(shù)。所言多驗(yàn)。隋文帝微時詣和曰。公當(dāng)王有四海。
《分類字錦》:香有四飛(香有四飛)
謝偃高松賦流膏可咀,嘉賓可薦;香有四飛,味逾九轉(zhuǎn)。延促齡于度隙,駐生涯于流電。
分類:
《國語辭典》:沒肉也有四兩豆腐(沒肉也有四兩豆腐)  拼音:méi ròu yě yǒu sì liǎng dòu fu
(諺語)比喻每個人多少都有點(diǎn)自尊或能力?!缎咽酪鼍墏鳌返诎似呋兀骸冈趺磥?!人臉上沒肉也有四兩豆腐!難道叫人這們砢磣拉拉的爭,我又好留你的?」
《國語辭典》:臂有四肘  拼音:bì yǒu sì zhǒu
比喻不凡的相貌?!队讓W(xué)瓊林。卷二。身體類》:「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湯之異體。」
分類:不凡相貌
《分類字錦》:賦物有四(賦物有四)
宋史食貨志歲賦之物其類有四曰榖曰帛曰金鐵曰物產(chǎn)是也
分類:賦稅
《漢語大詞典》:采芝(採芝)
秦 末有四皓 東園公 、 甪里先生 、 綺里季 、 夏黃公 見 秦 政苛虐,乃隱于 商雒 ,曾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療飢。 唐 虞 世遠(yuǎn),吾將何歸?駟馬高蓋,其憂甚大,高貴之畏人,不及貧賤之肆志?!币?span id="gxskyn9" class="book">《史記·留侯世家》、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四皓。后因以“採芝”指遁隱。名其歌為《採芝操》《四皓歌》,亦省稱《採芝》。見《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二·〈採芝操〉序》《琴集》及 南朝 陳智匠 《古今樂錄》。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二十:“去去行採芝,勿為塵所欺?!?宋 陸游 《對酒》詩:“寄謝採芝翁,無為老青壁?!?明 萬壽祺 《入沛宮》詩:“我亦遠(yuǎn)隨 黃 綺 去, 東山 重唱《採芝》歌。” 清 秋瑾 《題〈松鶴圖〉》詩之二:“勛名浪説 凌煙閣 ,爭是 商山 歌《採芝》。”
謂摘采芝草。古以芝草為神草,服之長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隱居。 漢 張衡 《思玄賦》:“留 瀛洲 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長生?!?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十:“已矣行采芝,萬世同一時?!?清 翁照 《送歸愚沈少宗伯予告歸里》詩之二:“弭櫂 香水 溪,采芝 硯山 麓?!眳⒁姟?採芝 ”。
《國語辭典》:蜉蝣  拼音:fú yóu
1.動物名。蟲類。長六、七分,頭似蜻蛉而略小,有四翅,體細(xì)而狹。夏秋之交,多近水而飛,往往數(shù)小時即死。也作「浮游」、「浮蝣」。
2.《詩經(jīng)。曹風(fēng)》的篇名。共三章。根據(jù)〈詩序〉:「蜉蝣,刺奢也?!故渍露錇椤蛤蒡鲋?,衣裳楚楚?!?/div>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譯。在古 師子國 (今 斯里蘭卡 )境。相傳佛在此山說經(jīng)。 宋 王安石 《化城閣》詩:“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漢上?!?span id="wbqkhyl" class="book">《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若非圓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頂人?!?br />(2).指《楞伽經(jīng)》。梵名。有四種漢文譯本,今存三種。此經(jīng)提出五法、三性、八識等大乘教義,后人在詩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韋應(yīng)物 《寄恒璨》詩:“今日郡齋閒,思問《楞伽》字。” 明 高啟 《楞伽寺》詩:“《楞伽》義未曉,塵累方自恥?!?清 姚鼐 《法源寺》詩:“欲偕投紱老,終日問《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緣起考》:“法相名為《瑜伽師地》,雖與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師有幾’之文。此則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漢語大詞典》:橋門(橋門)
古代太學(xué)周圍環(huán)水,有四門,以橋通,故名。后漢書·儒林傳序:“饗射禮畢,帝正坐自講,諸儒執(zhí)經(jīng)問難於前,冠帶縉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jì)?!?宋 曾鞏 《賀元豐三年明堂禮畢大赦表》:“青云多士,皆預(yù)橋門之聽觀?!?/div>
《漢語大詞典》:善狀(善狀)
(1).好的事跡。 宋 蘇洵 《史論上》:“所襃莫見其善狀,所貶弗聞其惡實(shí)?!?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六:“ 三變 釋褐到官始踰月,善狀安在,而遽薦論?”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叛賊·武定四叛:“ 陳 撫 滇 十六年,實(shí)少善狀?!?br />(2).指行狀。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馬孟公墓志銘》:“ 孟氏 之孤曰 遵慶 ,奉其父命書九篇,為善狀一篇。”
(3). 唐 時吏部考課之法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見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舊唐書·職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四弦
指琵琶。因有四弦,故稱。 南朝 梁簡文帝 《生別離》詩:“別離四弦聲,相思雙笛引?!?宋 姜夔 《浣溪沙》詞:“恨入四弦人欲老,夢尋千驛意難通?!?/div>
《國語辭典》:四始  拼音:sì shǐ
1.舊說《詩經(jīng)》有四始,其說法有二:(1)指風(fēng)、小雅、大雅、頌。〈詩大序〉:「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fēng)。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fēng),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明詩》:「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四始彪炳,六義環(huán)深?!?2)指風(fēng)、小雅、大雅、頌的首篇?!妒酚洝>硭钠???鬃邮兰摇罚骸浮搓P(guān)雎〉之亂以為風(fēng)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br />2.農(nóng)歷元旦。因正月初一為年、時、月、日的開始,故名?!妒酚?。卷二七。天官書》:「四始者,候之日?!固啤埵毓?jié)。正義:「謂正月旦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div>
《國語辭典》:中風(fēng)(中風(fēng))  拼音:zhòng fēng
腦中風(fēng)的簡稱。
《漢語大詞典》:幞頭(幞頭,襆頭)
古代一種頭巾。古人以皂絹三尺裹發(fā),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項(xiàng),故稱“四腳”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時裁出腳后幞發(fā),始名“幞頭”。初用軟帛垂腳, 隋 始以桐木為骨子, 唐 方以羅代繒。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漸變平直。 宋 制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fēng)等式樣。惟直腳為貴賤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參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巾幞、 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宋史·輿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圖會·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張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喚 桂心 ,并呼 芍藥 ,與少府脫鞾履、疊袍衣,閣幞頭,掛腰帶?!?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偏帶兒是犀角,幞頭兒是烏紗?!?span id="mn7teb7" class="book">《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應(yīng)天府 尹大人 戴著幞頭,穿著蟒袍,行過了禮?!?br />襆頭:即幞頭。古代包頭軟巾,有四帶,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也稱四腳、折上巾。隋書·禮儀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謂之襆頭。”資治通鑒·后晉齊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龍殿,刻沉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為一龍,其襆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眳⒁姟?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