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容系(容繫)
謂有罪系獄,寬容而不加桎梏。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六百石已上,有罪當(dāng)刑械者,皆容繫之。民年七十已上十歲已下,有罪當(dāng)刑者,免之?!?/div>
《漢語大詞典》:枉縱(枉縱)
(1).枉法減輕處刑或使無辜者受害。《晉書·李憙傳》:“法者,天下取正,不避親貴,然后行耳,吾豈將枉縱其間哉!” 孫中山 《大總統(tǒng)令內(nèi)務(wù)司法部通飭所屬禁止體罰文》:“擅用職權(quán),漫施笞杖之刑,致多枉縱之獄者,甚為有司不取也?!?br />(2).謂冤枉無辜或放縱有罪者。 清 林則徐 《嚴辦煙案栽贓人犯片》:“總期法無枉縱,罪當(dāng)情真,庶足折服人心?!?/div>
《漢語大詞典》:冤案
沒有罪而被當(dāng)作有罪判決或受處罰的案件。 巴金 《隨想錄·多印幾本西方文學(xué)名著》:“人的冤案現(xiàn)在陸續(xù)得到平反,書的冤案也開始得到昭雪?!?艾青 《在浪尖上》詩:“一切政策必須落實,一切冤案必須昭雪?!?/div>
《漢語大詞典》:伯討(伯討)
謂方伯討伐有罪的諸侯。《公羊傳·僖公四年》:“ 齊 人執(zhí) 陳 袁濤涂 ……執(zhí)者曷為或稱侯?或稱人?稱侯而執(zhí)者,伯討也。稱人而執(zhí)者,非伯討也。” 何休 注:“言有罪方伯所宜討。” 徐彥 疏:“即下二十八年 晉侯 執(zhí) 曹伯 畀 宋 人, 成 十五年 晉侯 執(zhí) 曹伯 歸之于京師之屬是也。”
《漢語大詞典》:刑剭
謂將有罪之貴族、大臣刑殺于戶內(nèi),而不在市上施刑。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其刑剭,兇?!?鄭玄 注:“若三公傾覆王之美道,屋中刑之?!?span id="owsucp3" class="book">《新唐書·元載王縉等傳贊》:“稱‘鼎折足,其刑剭’,諒哉!” 宋 邵博 聞見后錄卷三:“ 王弼 注‘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詾檎村χ我?。蓋 弼 不知古形作刑,渥作剭?!卑?王弼 本作“形渥”。 明 劉基 《劉仲璟長史傳》:“今皇帝圣神嗣統(tǒng),先生勛舊殘孽,宜弗底刑剭?!?/div>
《漢語大詞典》:替罪
(1).誅滅有罪者。晏子春秋·諫上一:“誅暴不避彊,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
(2).謂代人受過。參見“ 替罪羊 ”。
《國語辭典》:替罪羊  拼音:tì zuì yáng
比喻代人受罪過的人。參見「替罪羔羊」條。如:「你明明知道是我偷的,為什么要拿他當(dāng)替罪羊?」
《漢語大詞典》:責(zé)率(責(zé)率)
(1).謂下屬有罪,處分統(tǒng)率的人。 唐 劉禹錫 《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記》:“七月禮畢,部下吏有以贓狀聞?wù)?,朝典用?zé)率之義,是以左授 宣 、 歙 、 池 等州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兼御史大夫。”參見“ 責(zé)帥 ”。
(2).督責(zé)統(tǒng)御。 宋 范仲淹 《與韓魏公書》:“屢煩天聽,不敢再瀆,但愧將佐何以責(zé)率?悚仄,悚仄!”
《漢語大詞典》:責(zé)帥(責(zé)帥)
謂下屬有罪,要處分統(tǒng)帥。 三國 蜀 諸葛亮 《街亭自貶疏》:“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zé)帥,臣職是當(dāng)?!?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南齊書·陸澄傳》:“鎮(zhèn)北 檀道濟 北伐不進,致 虎牢 陷沒。蕃岳宰臣,引咎謝諐,而責(zé)帥之劾,曾莫奏聞?!?span id="h2cyps8" class="book">《新唐書·韋湊傳》:“春秋重責(zé)帥,其出 湊 曹州 刺史?!?/div>
《漢語大詞典》:露跣
露髻赤足,表示有罪。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 梁 世被繫劾者,子孫弟姪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div>
分類:赤足有罪
《漢語大詞典》:適卒(適卒)
指有罪而謫戍的兵卒。《漢書·酈食其傳》:“ 楚 人拔 滎陽 ,不堅守 敖倉 ,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 成皋 ,此乃天所以資 漢 。” 顏師古 注:“適讀曰讁。讁卒謂卒之有罪讁者,即所謂讁戍?!?/div>
分類:有罪兵卒
《漢語大詞典》:謫民(謫民)
亦作“讁民”。 指有罪受罰之民。漢書·武帝紀:“遣貳師將軍 李廣利 發(fā)天下讁民西征 大宛 ?!?顏師古 注:“庶人之有罪讁者也?!?/div>
分類:有罪受罰
《漢語大詞典》:痕瘕
喻曾犯有罪案。舊唐書·玄宗紀下:“ 開元 已來諸色痕瘕人咸從洗滌,左降官量移近處?!?/div>
分類:有罪罪案
《漢語大詞典》:戮罪
殺戮有罪的人。孔叢子·儒服:“戮罪於社,告中於主,示聽之當(dāng)也。”
分類:殺戮有罪
《國語辭典》:捉生替死  拼音:zhuō shēng tì sǐ
捉拿無辜的人代受死刑。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請著皇家祿,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無辜?!埂段饔斡洝返谝欢兀骸高@正是山崩地裂有人見,捉生替死卻難逢?!?/div>
《國語辭典》: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洌ㄑ哉邿o罪,聞?wù)咦憬洌 ?span id="jctg9pr" class='label'>拼音: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語本《詩經(jīng)。大序》:「上以風(fēng)化下,下以風(fēng)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怪柑嵋庖姷娜思词固岬貌徽_也是無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缺點也可以引為警戒。唐。白居易 與元九書:「言者無罪,聞?wù)咦憬?。言者聞?wù)撸粌杀M其心焉。」
《國語辭典》:信賞必罰(信賞必罰)  拼音:xìn shǎng bì fá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形容賞罰嚴明。《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埂稘h書。卷八。宣帝紀。贊》:「孝宣之治,信賞必罰?!?/div>
分類: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