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鄒枚(鄒枚)
漢 鄒陽 、 枚乘 的并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睢水:“ 梁王 與 鄒 、 枚 、 司馬相如 之徒極游于其上?!眱扇私砸圆呸q著名當時。后因以“鄒枚”借指富于才辯之士。 唐 王維 《奉和圣制賜史供奉曲江宴應(yīng)制》:“侍從有 鄒 枚 ,瓊筵就水開?!?宋 張孝祥 《西江月》詞:“坐中賓客盡 鄒 枚 ,盛事它年應(yīng)記?!?清 周亮工 《戊子上元獨坐舊雨堂感懷》詩之二:“莫向 梁園 懷盛事, 鄒 枚 詞賦更誰存?!?/div>
《國語辭典》:不負(不負)  拼音:bù fù
不辜負,指做到或完成某種期望。漢。枚乘〈上書重諫吳王〉:「夫三淮南之計,不負其約?!埂段宕菲皆?。唐史》卷下:「如此所為,不負當年三矢告先王廟的素愿?!?/div>
《國語辭典》:并作(并作)  拼音:bìng zuò
一起發(fā)生、出現(xiàn)。漢。枚乘〈七發(fā)〉:「榛林深澤,煙云闇莫,兕虎并作?!谷龂?。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并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div>
《國語辭典》:十家  拼音:shí jiā
1.先秦十個學派。包括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nóng)家和小說家。見《漢書。卷三○。藝文志》。
2.荀卿、宋玉、枚乘、司馬相如、賈誼、王褒、班固、張衡、揚雄、王延壽等十位辭賦家。見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銓賦》。
《漢語大詞典》:十王宅
唐玄宗 諸子年長封王之后所共居的大宅。宅在 長安 安國寺 東。 宋 王溥 唐會要·諸王:“ 先天 之后,皇子幼則居內(nèi)。東封后,以年漸長成,乃於 安國寺 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十王謂: 慶 、 忠 、 棣 、 鄂 、 榮 、 光 、 儀 、 潁 、 永 、 延 、 盛 、 濟 等,以十舉全數(shù)。”參見“ 十六宅 ”。
《國語辭典》:陸行(陸行)  拼音:lù xíng
在陸地上行走?!肚f子。天運》:「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jié)h。枚乘〈上書重諫吳王〉:「轉(zhuǎn)粟西鄉(xiāng),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div>
《國語辭典》:枚皋  拼音:méi gāo
人名。(西元前153~?)字少儒,是枚乘之子,西漢淮陰人。武帝時為郎,好詼諧,善辭賦,才力敏捷。時人比之東方朔。也作「枚皋」。
《國語辭典》:七發(fā)(七發(fā))  拼音:qī fā
文章名。漢枚乘作。寫楚太子有疾,吳客以七事啟發(fā)。后人仿效之作很多,皆以七名篇,因而形成一種文體。
《漢語大詞典》:枚馬(枚馬)
(1). 漢 代著名辭賦家 枚乘 、 司馬相如 的并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 漢 初詞人,順流而作, 陸 賈 扣其端, 賈誼 振其緒, 枚 馬 同其風, 王 揚 騁其勢?!?唐 崔湜 《景龍二年赴襄陽途中言志》詩:“入掌 遷 固 筆,出參 枚 馬 詞?!?br />(2).借指才華出眾的人。 宋 司馬光 《和孫器之清風樓》:“賢侯宴 枚 馬 ,歌鼓事繁華。晚吹來千里,清商落萬家。” 清 孫廷銓 《詠史》:“一時賓客多 枚 馬 ,不遣雄文悟 孝王 ?!?/div>
《漢語大詞典》:枚鄒(枚鄒)
漢 枚乘 、 鄒陽 的并稱。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贈翰林三學士》詩:“三賢推侍從,卓犖傾 枚 鄒 ?!?/div>
分類:枚乘
《漢語大詞典》:馬枚(馬枚)
西漢 文學家 司馬相如 和 枚乘 二人的并稱。 明 張煌言 《我?guī)焽目び噙^覘之賦以志慨》詩:“愁登 廣武 論 劉 項 ,倦向 梁園 逐 馬 枚 。” 清 張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雜紀元韻》:“從知蒐獵關(guān)戎政,載筆還須付 馬 枚 ?!?/div>
《國語辭典》:紛屯(紛屯)  拼音:fēn tún
雜亂。漢。枚乘〈七發(fā)〉:「紛屯澹淡,噓唏煩酲。」
《漢語大詞典》:枚賈(枚賈)
漢 代辭賦家 枚乘 、 賈誼 的并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觀彼制韻,志同 枚 賈 。”
《國語辭典》:鎗锽(鎗锽)  拼音:qiāng huáng
擬聲詞。形容金屬相互撞擊聲。漢。枚乘〈柳賦〉:「鎗锽啾唧,蕭條寥寂?!?/div>
《漢語大詞典》:枚藻
枚乘 的文彩。泛指詞藻文彩。 唐 李嶠 《夏晚九成宮呈同僚》詩:“ 枚 藻清詞律, 鄒 談耀辯鋒?!?/div>
《國語辭典》:泰山之安  拼音:tài shān zhī ān
如泰山一般安定、穩(wěn)固。漢。枚乘〈上書諫吳王〉:「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埂稏|周列國志》第一六回:「內(nèi)安百姓,外撫四夷,勛加于王室,澤布于諸侯,國有泰山之安,君享無疆之福?!?/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