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丹基
(1).內丹家以水火坎離為修煉之根本。心屬火為離,腎屬水為坎。因稱心、腎為丹基。云笈七籤卷六三:“丹基在一,但辨得真鉛、真汞二物。”
(2).指赤誠之心。 宋 劉克莊 《沁園春·九和林卿韻》:“顏髮改,獨丹基無恙,事在休忙。”
《國語辭典》:不忘本  拼音:bù wàng běn
不忘記根本。如:「每逢年節(jié)都要祭祖,表示不忘本?!埂稌x書。卷三四。列傳。杜預》:「其造冢居山之頂,四望周達,連山體南北之正而邪東北,向新鄭城,意不忘本也?!?/div>
《漢語大詞典》:宗系
(1).宗族世系;家世。 唐 孫揆《靈應傳》:“ 寶 曰:‘愿聞其説,兼冀識其宗系。茍可展分,安敢以幽顯為辭。’”清史稿·食貨志一:“又必辨其宗系。如民人無子,許立同宗昭穆相當者為后?!?br />(2).喻指主體、根本。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學漢書者,悅 應 蘇 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
《漢語大詞典》:執(zhí)本(執(zhí)本)
把握根本。管子·君臣下:“有道之君者執(zhí)本,相執(zhí)要,大夫執(zhí)法,以牧其羣臣?!?span id="kivhksu" class="book">《漢書·藝文志》:“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div>
分類:把握根本
《漢語大詞典》:七識(七識)
佛教語。法相宗謂從根本識中派生的七種精神和感覺現(xiàn)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稱七轉識。決定藏論卷上:“如諸心數,同是心法,有種種相,相應俱生,無有妨礙。阿羅耶識而與七識相應俱生,亦復如是?!?南朝 齊 謝朓 《佛影銘》:“群生因染,六趣牽纏,七識迭用,九居屢遷?!币嘤刑刂改┠亲R為“七識”者。見成唯識論。
《國語辭典》:治標(治標)  拼音:zhì biāo
只處理表面上的枝節(jié)末處,而未能真正解決根本癥結。如:「你擦這藥膏只是治標罷了,還是去看醫(yī)生吧!」
《國語辭典》:治本  拼音:zhì běn
從根本著手,解決問題。如:「治標不如治本。」
《國語辭典》:去火  拼音:qù huǒ
1.除去火源。比喻除去根本原因。《淮南子。精神》:「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br />2.中醫(yī)上指消除體內的火氣。
《漢語大詞典》:禪源(禪源)
禪門的根本道理。 唐 宗密 《〈禪源諸詮集〉都序》:“《禪源諸詮集》者,寫録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后代,故都題此名也。禪是 天竺 之語,具云禪那, 中華 翻為思維修,亦名靜慮,皆定慧之通稱也。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稱為禪那。此性是禪之本源,故云禪源。”
《漢語大詞典》:身干(身幹)
(1).左傳·成公十三年:“禮,身之干也?!?孔穎達 疏:“樹木以本根為干,有干故枝葉茂焉……人身以禮敬為本,必有禮敬,身乃得存?!焙笠浴吧砀伞庇髁⑸淼母?。 南朝 齊 王儉 《褚淵碑文》:“率禮蹈謙,諒實身干。”
(2).身軀。 李文翔 《新排長》:“上等兵有一付曬黑的臉,有一雙結實的臂膀,有一個粗壯靈活的身干。”
《漢語大詞典》:道基
治理之道的根本。文選·張協(xié)〈雜詩〉之三“高尚遺王侯,道積自成基” 李善 注引莊子:“無為無治,謂之道基?!?晉 阮侃 《答嵇康》詩之二:“恬和為道基, 老氏 惡強梁?!?/div>
分類:治理根本
《漢語大詞典》:元序
最根本的秩序,指禮儀。后漢書·禮儀志贊:“元序斯立,家邦乃隆?!?/div>
《漢語大詞典》:本戰(zhàn)(本戰(zhàn))
謂戰(zhàn)陣的根本。尉繚子·戰(zhàn)威:“使什伍如親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墻,動如風雨,車不結轍,士不旋踵,此本戰(zhàn)之道也?!?/div>
《漢語大詞典》:遺筌(遺筌)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避?,同筌,捕魚器具。后以“遺筌”表示丟失根本。《宋書·夷蠻傳·婆黎國》:“有白學先生,以為中國圣人,經綸百世,其德弘矣,智周萬變,天人之理盡矣,道無隱旨,教罔遺筌,聰叡迪哲,何負於殊論哉?!?/div>
《國語辭典》:路線(路線)  拼音:lù xiàn
1.路徑,通常指表現(xiàn)在地圖上的道路。如:「公車路線」、「你對這條路線熟不熟悉?」
2.比喻做事的門徑。如:「他向來堅持穩(wěn)健、有信用的企業(yè)發(fā)展路線,不輕易改變。」
《漢語大詞典》:苦本
佛教語。謂貪欲乃諸苦之根本。語出《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欲為本?!?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之一:“出即飲酒,開眾惡門;入即噉肉,集眾苦本。” 宋 葉廷圭 海錄碎事·道釋經:“永除苦藴,永斷苦本?!?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一節(jié):“貪、瞋、癡總稱為無明,也稱為三毒,貪欲尤為諸苦中之根本,稱為苦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