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分類詞匯 6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語:(1)依菩薩證悟的層次而分的十種境界。即極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斗鹫f十地經(jīng)》卷一:「唯諸佛子,我不見有諸佛國界,彼中如來不嘆說此菩薩十地者?!埂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肝驎r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挂卜Q為「菩薩地」。(2)菩薩十地中的第十地,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謁慈恩寺題奘法師房〉:「蕭然登十地,自得會三歸?!?/div>
《國語辭典》:五蘊(五蘊)  拼音:wǔ yùn
佛教用語。梵語pa?ca-skandha的意譯。蘊為堆、積聚的意思。佛教稱構(gòu)成人或其他眾生的五堆成分為「五蘊」。分別為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其中除色蘊之外,其馀皆屬精神層面。色指組成身體的物質(zhì),受指感覺,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識指認識分別作用。由于每一種蘊,都是由許多分子積聚而成,故稱為「蘊」?!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挂沧g作「五陰」。
《國語辭典》:五明  拼音:wǔ míng
古印度五種學(xué)科知識、技能的總稱。一聲明,指研究語音、語法、修辭的學(xué)問;二工巧明,指工藝、數(shù)學(xué)、天文、音樂、美術(shù)等技藝的學(xué)識;三醫(yī)方明,指醫(yī)藥類的學(xué)識;四因明,謂邏輯學(xué);五內(nèi)明,即關(guān)于宗教哲學(xué)與修持的知識?!洞筇莆饔蛴洝肪矶骸钙邭q之后,漸授五明大論?!?/div>
《漢語大詞典》:五明扇
(1).儀仗中用的一種掌扇。 晉 時只限于帝王使用。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五明扇, 舜 所作也。既受 堯 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 秦 漢 公卿大夫皆得用之。 魏 晉 非乘輿不得用?!鄙駥m中亦有之。 宋 陸游 老學(xué)庵筆記卷九:“天下神霄,皆賜威儀,設(shè)於殿帳座外面南東壁,從東第一架六物,曰錦繖、曰絳節(jié)、曰寶蓋、曰珠幢、曰五明扇。”古今小說·游酆都胡母迪吟詩:“絳綃玉女五百餘人,或執(zhí)五明之扇,或捧八寶之盂,環(huán)侍左右?!?br />(2).指團扇?;蚍褐干取?隋 盧思道 《美女篇》:“ 京洛 多妖艷……時搖五明扇,聊駐七香車。” 唐 喬知之 《長信宮樹》詩:“葉映九春華,香搖五明扇?!币嗍∽鳌?五明 ”。 晉 陸機 《羽扇賦》:“昔者 武王 玄覽造扇於前,而五明安眾,世繫於后,各有託於方圓,蓋受則於箑蒲……安眾方而氣散,五明圓而風(fēng)煩?!?/div>
《漢語大詞典》:梵志
(1).梵語意譯。指婆羅門。 印度 古代四個種姓之一。舊唐書·西戎傳·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種姓披白疊以為異?!?span id="83b8yv2" class="book">《翻譯名義集·外道》:“婆羅門……其人種類,自云從梵天口生,四姓中勝,獨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國即無。諸經(jīng)中梵志即同此名?!?br />(2).梵語意譯。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稱。大智度論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南朝 梁 蕭統(tǒng) 《同泰僧正講》詩:“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驚。”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初,尊者( 脇尊者 )之為梵志師也,年垂八十,捨家染衣?!?宋 陳善 捫虱新話·〈原道〉闢佛老:“如寳云經(jīng)所説,菩薩善解回轉(zhuǎn)外道方便。菩薩於外道中化作七梵志、尼犍就學(xué)經(jīng)法,精進勇猛,細密威儀,勝彼外道?!?/div>
《國語辭典》:加持  拼音:jiā chí
佛教用語。謂佛、菩薩的慈悲力,在眾生的心田產(chǎn)生的影響和作用。
《漢語大詞典》:獼猴池(獼猴池)
梵語意譯。即 猴池 。在古 印度 毘舍離 庵摩羅園 側(cè),傳說往昔獼猴共集,為佛穿池,故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其西北有窣堵波, 無憂王 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獮猴為佛穿也,在昔 如來 曾住於此。”按,此故事又見四分律卷二。今 印度 著名的 桑奇 (Sanchi)北門石柱上尚有這一傳說的浮雕。參見“ 猴池 ”。
《漢語大詞典》:猴池
古 印度 五大佛教精舍之一。亦用以美稱佛寺。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火炎 崑岳 ,高臺與 雁塔 同平;水浸天街,曲岸與 猴池 共盡。”參見“ 獼猴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