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歧 → 岐歧”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離異(離異)  拼音:lí yì
離婚。如:「父母離異,兒女是無辜的受害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你聽著一面之詞,離異了我。我生前無分辨處,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國語辭典》:岔路  拼音:chà lù
從主要干道上岔出的路?!度辶滞馐贰返谌呕兀骸钢彼凸⒆拥蕉锫吠獠砺房?,彼此灑淚分別?!挂沧鳌覆淼馈?。
《國語辭典》:轉注(轉注)  拼音:zhuǎn zhù
1.轉相流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注》:「江水翼縣轉注,故有東渡西渡焉?!?br />2.六書之一。由一形衍化,音近義同,可以彼此輾轉相注者。如:考、老諸字。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div>
《漢語大詞典》:岐出
文字不相同,有歧異。 清 許宗衡 《玉井山館筆記》:“ 晉文公 渡 河 ,北歸行賞……此與韓非子所載 晉文公 戰(zhàn)事岐出?!?劉光漢 《〈新方言〉后序》:“ 光漢 自幼治小學,竊有志於此,以為《淮南》之言,雖稍岐出,然皆有所承受?!?/div>
分類:文字歧異
《漢語大詞典》:駁異(駁異)
亦作“駮異”。
(1).駁雜歧異。后漢書·張奮傳:“臣以為 漢 當制作禮樂,是以先帝圣德,數(shù)下詔書,愍傷崩缺,而眾儒不達,議多駮異。”《宋書·禮志一》:“ 黃初 以來,諸儒共論正朔,或以改之為宜,或以不改為是,意取駁異,于今未決?!?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石經:“ 后漢 明帝 時,公卿言五經駮異,請開 呂不韋 冢,是未焚前本。” 章炳麟 《訄書·哀焚書》:“何一人之言,而前后駁異如是也?”
(2).辯論不同意見。新唐書·竇參傳:“然多與宰相駁異,數(shù)為排卻,卒無以傷?!?/div>
《國語辭典》:怫異(怫異)  拼音:bèi yì
乖違分歧、各不相同。《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五家之文怫異,維太初之元論。」
分類:歧異
《漢語大詞典》:互歧
互有歧異。 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虛數(shù)不可實指之例》:“此則古人屬文,多出以想像之詞,不必盡合于實數(shù)。由是以推,則凡古史紀年互歧者,均可緣此例以解之矣?!?/div>
分類:歧異
《漢語大詞典》:乖歧
怪誕歧異。 清 惲敬 《文昌宮碑陰錄》:“復舉中土君臣之名跡,及叢祠淫鬼錯入徵之,其説至后世益乖歧無可信考者。”
分類:怪誕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