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丘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語。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梵語bhik?u?ī的音譯?!洞髮毞e經(jīng)》卷一:「貪著美味,受比丘尼勸化飲食?!固啤?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21679' target='_blank'>韓愈 登封縣尉盧殷墓志:「隴西李氏,生男輒死,卒無子。女一人,學(xué)浮屠法,不嫁,為比丘尼云?!挂沧g作「苾芻尼」。
《漢語大詞典》:比邱尼
見“ 比丘尼 ”。
《國語辭典》:比丘尼  拼音:bǐ qiū ní
佛教用語。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梵語bhik?u?ī的音譯?!洞髮毞e經(jīng)》卷一:「貪著美味,受比丘尼勸化飲食?!固?。韓愈 登封縣尉盧殷墓志:「隴西李氏,生男輒死,卒無子。女一人,學(xué)浮屠法,不嫁,為比丘尼云?!挂沧g作「苾芻尼」。
《漢語大詞典》:師姨(師姨)
比丘尼。即女僧。翻譯名義集·七眾弟子:“比丘尼稱阿姨,師姨?!?/div>
分類:比丘尼
《漢語大詞典》:四輩(四輩)
(1).主持四時助祭的諸侯之長。《公羊傳·桓公元年》“諸侯時朝乎天子” 漢 何休 注:“王者亦貴得天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因助祭以述其職,故分四方諸侯為五部,部有四輩,輩主一時?!?br />(2).眾人,四方之人。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僧竺曇蓋》:“ 漢 沙門 竺曇蓋 , 秦郡 人也。真確有苦行,持鉢振錫,取給四輩。” 唐 劉禹錫 《袁州萍鄉(xiāng)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十方四輩,瞻禮於斯?!?元 范梈 《奉寄翰林鄧侍講》詩:“閉門讀書古都市,四輩冠蓋方隆隆?!?br />(3).佛教語。指佛、菩薩、圓覺、聲聞。資治通鑒·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夫佛以謙卑自牧,忠虔為道,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 胡三省 注:“釋氏有所謂戒外四圣:佛,一也;菩薩,二也;圓覺,三也;聲聞,四也。亦謂之四輩?!?br />(4).佛教語。指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即僧、尼及在家奉佛的男、女。百喻經(jīng)·三重樓喻:“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div>
《漢語大詞典》:五眾(五衆(zhòng))
(1).指司陡、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屬吏。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鄭玄 注:“眾,謂羣臣也?!?孔穎達(dá)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眾也?!?br />(2).佛教語。出家的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眾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fù)別受?!?br />(3).佛教語?!拔逅湣钡呐f譯。《法華經(jīng)·譬喻品》:“分別説諸法五眾之生滅?!?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義稱五眾;又一一陰法各眾多,故云眾也?!?南朝 梁武帝 《喻夢》詩:“甘寢隨四坐,蓋睡依五眾?!?/div>
《漢語大詞典》:苾芻尼(苾芻尼)
即比丘尼。俗稱尼姑。梵語男僧叫苾芻,女僧叫苾芻尼。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劫比他國:“時 蓮花色苾芻尼 欲初見佛,化為轉(zhuǎn)輪王,七寶導(dǎo)從,四兵警衛(wèi),至世尊所,復(fù)苾芻尼?!?/div>
《漢語大詞典》:練行尼(練行尼)
佛教指修練戒行的比丘尼。資治通鑒·齊明帝建武三年:“后素有德操,遂居 瑤光寺 為練行尼?!?胡三省 注:“練行,謂修練戒行也?!?/div>
《漢語大詞典》:四部眾(四部衆(zhòng))
佛教語。指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梁書·武帝紀(jì)下:“﹝ 中大通 三年十月﹞行幸 同泰寺 , 高祖 升法座為四部眾説《大般若涅盤經(jīng)》義。”法苑珠林卷十九:“三世諸佛法,皆有四部眾?!币嗍》Q“ 四部 ”、“ 四眾 ”。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四部皆集,悲同白車。” 唐 海順 《三不為篇》:“四眾瞻仰,三槐附交?!?/div>
《國語辭典》:式叉摩那  拼音:shì chā mó nà
年滿十八歲的沙彌尼,到滿二十歲受具足戒成為比丘尼之前,要受六法,此時就稱為「式叉摩那」。為梵語?ik?amā?ā的音譯?!?a target='_blank'>四分律》卷二七:「彼比丘尼取他依,著不語主,入村乞食者波逸提,比丘突吉羅,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突吉羅。」或意譯為「學(xué)法女」、「學(xué)戒女」、「正學(xué)女」。
十誦律比丘尼戒本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十誦律波羅提木叉比丘尼戒本之略名。
十誦律比丘尼大戒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十誦律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之略名。
十誦律比丘尼波羅提木叉戒本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宋法顯集出。
大愛道比丘尼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二卷,失譯。敘大愛道三請出家。不許。遂依阿難之強請始許之,說八敬法,十戒,具足戒,及其他比丘尼種種之要法。
六群比丘尼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六群比丘外,有六群比丘尼,此惡比丘尼準(zhǔn)于比丘之六群而立名,故不列別名。大方便報恩經(jīng)曰:「諸釋女欲出家持禁戒,求衣缽,往詣王國比丘尼精舍,索出家。時有六群比丘尼,見諸釋女,年幼稚,美色。今云何能舍難舍而共出家?我等當(dāng)為說世間五欲快樂,待年限過,然后出家,不亦快乎!彼若還俗,必以衣缽奉施我等。」
比丘尼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Bhiks!un!i,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新云苾芻尼。梵語尼者,顯女性之聲也。因之比丘為男僧,比丘尼為女僧。俱舍光記十四曰:「苾芻,唐言乞士,舊云比丘,訛也。苾芻尼苾芻如前解,尼是女聲。」慧琳音義二曰:「苾芻尼義說同上,出家女之總名,尼例聲明即女聲也?!挂园㈦y懇請初度佛之姨母大愛道為僧,是為比丘尼之始。(參見:苾芻)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性的通稱。
【俗語佛源】
魏書·釋老志》謂:「比丘為行乞,婦人道者曰比丘尼?!贡惹鹗氰笳Zbhiksuni的音譯,意為「乞士女」,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比丘尼的具足戒比比丘要多,有三百四十八戒,通常舉其大數(shù),號稱五百戒。釋迦牟尼成道后,在弟子阿難的請求下,允許佛的姨媽大愛道出家,大愛道成了最早的比丘尼。南朝梁·寶唱著《比丘尼傳》四卷,收六十五人。比丘尼俗稱尼姑,也有稱為尼師、師姑的。關(guān)于「比丘尼」的意義,可以參閱「比丘」條。(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尼,華言女。佛初不度女人出家,成道之后,因姨母摩訶波阇波提懇求出家,佛乃度之,故名比丘尼。(梵語摩訶波阇波提,華言大愛道。)
【三藏法數(shù)】
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yīng)次于比丘,佛以儀法嫌于混雜,令在沙門后,故名比丘尼。(女人出家,始于佛姨母大愛道也。梵語沙門,華言勤息。)
【三藏法數(shù)】
(亦名苾芻尼),梵語尼,華言女。大智度論云:尼得無量律儀,故應(yīng)次于比丘。又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比丘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