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丘 → 邱丘”轉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412,分228頁顯示  上一頁  120  121  122  123  124  126  127  128  12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廣勤(行之 灊山道人 )
釋諱才( 佛心禪師、佛心 )
釋慧空(中庵 蔡 )
釋了一(慧通大師 )
釋普紹(垂慈 )
釋慶預( 慧炤 )
釋希顏(癡絕道人 )
釋義真(慧覺大師 別稱 北庵老人 )
釋圓智( 林 )
釋智謙(別稱 湛然澄 圓澄 圓澄大師、散木 )
釋仲旻( 真教大師 )
釋自清( 云風 )
釋子元(萬事休 慈照宗主 )
嘿行者( 焉 )
釋道因( 草庵 )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廣勤,字行之(《嘉泰會稽志》卷一九),號灊山道人。高宗紹興間廬于會稽,伐木作亭,苫之以茆,名曰灊亭(《渭南文集》卷一七《灊亭記》)。后住云門云泉庵(《嘉泰會稽志》卷一九)。
釋諱才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諱才,俗姓姚,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弱冠得度,遍求名師,歷參海印、死心、靈源等。后出世住潭州上封寺,號佛心禪師。紹興中卒。見《嘉泰普燈錄》卷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諱才號佛心。福州姚氏子也。幼為驅烏弱冠得度。精求律部持犯霜威。慕最上乘不憚遐扣。勞逸弗介一念力參。首謁海印隆公于大中。偶見老宿達道看經。至一毛頭師子百億毛頭一時現(xiàn)處。才問曰。一毛頭師子作么生。得百億毛頭一時現(xiàn)。達曰。汝乍入叢林未可理會許事。才疑之。適海印夜參。至結座擲拄杖曰。了即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才豁然有省。次謁黃龍死心不契乃參靈源。凡入室出必揮淚曰。此事我見甚是分明。秖臨機吐之不出奈何。源曰。須是大徹方得自在。一日竊觀鄰僧讀曹洞廣錄。至藥山采薪歸。有僧問甚處來。山曰計柴來。僧指腰下刀曰。鳴剝剝是甚么。山拔刀作斫勢。才忽大悟。摑鄰僧即揭簾趨出說偈曰。徹徹大海乾枯。虛空迸裂。四方八面絕遮欄。萬象森羅齊漏泄。初住上封屢遷名剎。詞河辯海潮涌波騰。學者無能湊泊其涯涘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諱才,字佛心,福州姚氏子也。幼為驅烏,弱冠得度,精求律部,持犯霜清,慕最上乘,不憚遐扣,一念力參。首謁海印隆于大中,偶見老宿達道看經,至“一毛頭師子百億毛頭一時現(xiàn)”處,才問曰:“一毛頭師子作么生得百億毛頭一時現(xiàn)?”達曰:“汝乍入叢林,未可理會許事?!辈乓芍m海印夜參至,結座擲柱杖曰:“了郤毛端呑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辈呕砣挥惺?。次謁黃龍死心不契,乃參靈源。凡入室,出必揮淚曰:“此事我見甚是分明,秪臨機吐之不出,奈何?”源曰:“須是大徹,方得自在?!币蝗崭`觀鄰僧讀《曹洞廣錄》至“藥山采薪歸,有僧問:甚處來?山曰:討柴來。僧指腰下刀曰:嗚剝剝是甚么?山拔刀作斫勢?!辈藕鋈淮笪?,即揭簾趨出,說偈曰:“徹、徹,大海乾枯,虛空迸裂,四方八面絕遮欄,萬象森羅齊漏泄?!背踝∩戏?,屢遷名剎,詞河辯海,潮涌波騰,學者無能湊泊其涯涘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號中庵,俗姓蔡,贛州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人。年三十六投本郡觀音寺落發(fā)。往依仰山祖禪師有省。次參翠巖廣照燈禪師。辭謁大慧宗杲于徑山,宿疑盡去。又見鼓山圭、凈眾岳,皆蒙印可。后抵教忠晦庵彌光禪師,聞舉女子出定話,擬踵門,忽大悟。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彌光移住龜山,命繼席。后遷大安及崇福。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謝事,寓雪峰東庵洋嶼云門。六年,應知泉州王十朋之請,居泉州法石寺。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彌光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釋了一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四五
了一,號慧通大師,紹興時僧人。嘗為福州開元禪寺住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紹,住臺州國清寺,稱垂慈普紹禪師。為青原下十四世,慧林慈受懷深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四七六○
普紹,號垂慈,東京慧林寺慈受懷深禪師法嗣,青原下十四世,住臺州國清寺。紹興中與其他釋子同編纂成《慈受懷深禪師語錄》四卷。見《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五燈全書》卷三六。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慶預。湖南京山胡氏子。問道芙蓉楷公。得要領。住大洪山。靖康盜起。遠近震蕩。預。日頤指閒暇。外飭固守。內事靜專謹禪誦。以定眾志。若是者數年。所活萬馀人。士大夫家。賴以生者。十七八。事稍定。徙水南興國寺。隨守以聞。賜號慧炤。紹興中。下匡阜入八閩。愛雪峰深秀。閉關十馀年。將化別眾。書偈曰。末后一句最難明。轉步回頭千萬程。除卻我家親的子。更誰敢向里頭行。擲筆含笑而寂。
釋希顏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九
希顏,自號癡絕道人,明州僧,紹興中為雪溪(一作月溪)首座。見其所撰《四明法智大師贊》、《憶佛軒詩》(《樂邦文類》卷一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七五
義真,號慧覺大師,紹興間住四明北庵,因自稱北庵老人。見《敬止錄》卷三一。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圓智。生林氏。亦黃巖人。傳天臺教觀。居東山十有四年。兩剎千眾。推為前列。然篤于律科。每半月必行布薩?;蛟弧A頓之宗。何必如是。師曰。圓家事理一念具足。豈撥事求理耶。吾于嘗時。未嘗不以波羅提木叉為師。扶律談常。正在今日。紹興間。被旨主上竺。災燼之馀。僅存大士殿。有裒金為造門廊者。歷家言。主星不利。師曰。佛與天星。同一造化。茍寶坊輪奐。吾亡何憾。未幾果微恙。夢仙人飲以天液。所患隨愈。夏旱。詔師講經于明慶。席散而雨洽。嘗抵寺莊。聞用牲祭土地曰。何可違佛禁耶。即為神說戒。易以素饌。后示疾。書偈坐亡。好事者。以夢徵師。為天臺五百羅漢之一云。其或然耶。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智謙,號圓澄大師,紹興間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寶云寺住持。見所撰《摹刻寶云通公法師真贊書后》。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五
禪師湛然者。諱圓澄。別號散木。出會稽夏氏。母。夢梵僧入室而娠。娠十四月而生。師生。大目昂鼻。哆唇露齒。直腸信口。不肯從事于學。親歿窶甚。充郵卒以傳符。踰期亡去。徑投隱峰。峰示念佛誰是令。師究竟三晝夜輒有省。時年二十矣。入天荒山。禮妙峰斬發(fā)。擇最苦行行之。間聞傅大士法身偈。一切經義。便能記持。尋乞滿分戒于云棲宏公。徵以毗尼節(jié)。要師悉達其指。返越。掩關寶林蘭若。因憶乾峰舉一不得舉二話。乃大通玄旨。有頌曰。舉一舉二別端倪。個里元無是與非。雪曲調高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攢眉。擬議鷂過新羅??讨矍髣υ?。再謁云棲。呈見于宏公。會入室。宏舉海底泥牛銜月。赴語未竟。師推出一僧曰。大眾證明。宏深器之。于是。激揚法席傾一眾焉。萬歷辛卯。適大覺念公南游。師趨謁之。念曰。止風涂向青山近。越王城傍滄海遙時如何。曰。月穿潭底破。波斯不展眉。念又問。洞上宗旨。師曰。五位君臣切要知。個中何必待思惟。石女貫弄無針線。木偶能提化外機。井底紅塵騰藹。藹山頭白浪滾飛飛。誕生本是無功用。不覺天然得帝畿。念欣然。書偈印之。未幾。出住云門。次遷徑山。歷禾之東塔乃至顯圣天華。前后垂二十載。法席為之大震。其上堂曰。老儂不識元字腳。強出人前要說法。錯認曾參作魯參。合堂大眾皆笑殺。這一笑中有妙。若還悟得其中意。點破當天者一竅。大眾如何是這一竅。良久云。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小參云。煙雨盜將山色去。溪風送得水聲來。本來法法皆如此。莫教心識強安排。眾中若作境會。許你具一只眼。若作佛法會。打碎你頭。何故我王庫內無如是刀。又提綱云。喚二作一。指七為八。手秉太阿。圣凡盡殺卻。憶東村王大姐倒。戴西村李公襪。無論貧富貴賤。見者聞者。皆笑殺。且道。山僧今日解何宗。噫嘻噓阿喇喇。師之提唱。率多如此。僧問。如何是圓相。師曰。大燒餅。如何是暗機。師曰。凌霄峰。如何是義海。師曰。半山亭。如何是意證。師曰。啞子咒人。如何是默論。師曰。溫伯見孔子。如何是回互。師曰。孝子諱爺名。諸方珍之。為師法續(xù)洞室機類。云門臨濟。其伯仲也。又師初在京。會達觀禪師。于嘉熙寺。月川座主太史陶石簣黃慎軒。同玩月次。慎軒臥問。馬祖玩月因緣。師曰。汝臥我坐。不得為公說耳。軒亟起謝。月川笑曰。內翰錯過了也。觀云。我下語。不及此公一籌。又過武林。聞谷慧聞等。屬望一方。會諸紳遣使耑迎。及啟?;勐勗弧=袢沾蠹?。欲與和尚作家相見。若來已墮情識。不來猶缺慈悲。師扯破札。正色曰。者些客作漢。敢于老僧納敗缺也。至即升堂正立?;勐勥M曰。和尚莫要班門弄斧。師把住曰。速道速道。慧面赤無語。師把開曰。死漢。聞谷。遂率眾作禮。蘇巡漕問曰。鴛鴦繡出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如何是金針。師曰。我在京都走一遭。不曾遇著一個人。蘇擬議。師曰。古佛過去久矣。無念有禪師。居黃檗。獨持風節(jié)。呵罵諸方。特訪之。師曰。古人道。如紅爐上飛片雪柏似。且道。古人還具透關眼也未。有曰我不見有甚么古人。師急指曰。背后聻。念休去。師之勘辨。約此類。又嘗嘆末流謬惑大乘。遂著說若干篇曰。宗門或問??配浝銍酪苷f。涅槃會疏。法華意語。金剛三昧經注。思益梵天經解諦。理邁倫。一時所宗焉。天啟丙寅季冬。書顯圣遺囑。即至天華。辭眾。復夜話至丑。乃右脅長往。閱世六十六。坐三十八臘。得法者九人。編隨機錄八卷。流通于世。 贊曰。余初過會稽。師謝世未久。觀其遺風謖謖然。尚在山中。耆德。序師之妙韻。為法苦心求人之概。私心竊向往之。續(xù)讀師集。至題無趣錄云。夫祖道不可絕繼。風穴于法堂。痛哭克家之子難逢。仰山自記再來。莫不以諸佛慧命為懷。以度生為急務者也。嗟乎。師之心。至矣盡矣。以度生為務矣。然非夙承愿力者。欲竊符以存國。余亦深知其不可也。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五八二
仲旻,南宋僧人,紹興中嘗為明州寶云傳教院住持,管內僧正,賜號真教大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自清,賜號云風。高宗紹興中居大山寺。事見《蓮堂詩話》卷上。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九四
子元(?——一一六六),號萬事休,平江昆山(今江蘇昆山)茅氏子。父母早亡,投本州延祥寺,十九歲落發(fā)。慕慧遠蓮社遺風,撮集大藏要言,編成《白蓮晨朝懺儀》。后住淀山湖,創(chuàng)立白蓮懺堂,述《圓融四士三觀選佛圖》。乾道二年,高宗賜號慈照宗主,尋卒。有《西行集》、《風月集》行世。見《廬山蓮宗寶鑒》卷四,《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四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子元,昆山茅氏子。母氏柴,夜夢佛入門,詰旦生元,因小字“佛來”。蚤歲出家,投延祥寺習止觀,定中聞鴉聲,大悟。自后棲心安養(yǎng),自號“萬事休”,逆順境中未嘗動念。慕廬山遠公蓮社遺風,恒以歸依三寶,受持五戒,誘人謂念彌陀五聲,足證五戒,結普凈緣。欲令世人,凈五根,得五力,出五濁也。乃集大藏要言,編懺儀,為法界眾生,禮佛求度。后于淀山湖創(chuàng)立白蓮懺堂,同修凈業(yè),述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乾道二年,詔至德壽殿,演說凈土法門,賜號“慈照宗主”。三月二十三日,于鐸城倪普建宅,告諸徒曰:“吾化緣已盡,時當行矣?!焙险妻o眾,奄然而寂,荼毗舍利無數,集有《彌陀節(jié)要》一卷。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馀事。亦深于文章。有草集傳士林。嘗撰海東高僧傳。 時李東觀允甫言。有嘿行者。不知族氏。年可五十。或為髡?;驗轭^陀。不念經。不禮佛。終日宴坐瞑如也。有候之者。無貴賤不舉目改觀。問其名不應。問從甚處來亦不應。故以嘿行者名焉。居歸正寺別區(qū)。時予??在龜城。道人存純謂予言。行者嘗冬月數一座具。著一衲衣。衲中無蟣虱。坐冰突上。寒色不形。學道后進。抱冊往從質疑者。無不委細開說。方大寒恐其凍也。候出時。遣房子急爇柴頭。溫其突而去。行者來觀之。無喜慍色。徐出戶。拾石礫填突口。泥其灰涂隙。而上宴坐如初。自是不復遣溫也。嘗齋時食。菜不用醬。又不禁午后食。值幸則食之?;蛑疗甙巳詹皇?。自言凡名山有圣跡。無不游觀。予往見不交一言。后乙丑歲冬十月。游窟巖寺。寺僧曰。近嘿行者。來陟鹯嵓。樂之。就石窟搆一小庵。躬負石等階。新開磴道。自山下至窟。置三百馀層。無一石動搖者。時聞齋鼓。下來飯食。至十馀日不下。因往候焉。片石上有七言頌。是行者所作。其言頗涉神仙事。庚午歲。以定戎分道乘傳復至龜城。問行者今在何所。城人云。頃往奉州三角山門巖居焉。去歲夏月住窒巖寺。時謂寺僧曰。有思自北方來萃此城。因下山入城。乘城上巡行而出。城人皆見之。后有鬼火。晝伏昏起。其色青。小大不等?;蛉肴思??;蚓蹐@樹?;蝻w空中。城人擊鳴[咒-幾+尤]以噪之。守夜不眠。如是過數日方止。時余之妻息。下在是城。問之果然。后有僧益芬。來告余。近往三角山。見行者無小恙好在。近旁村民。恐行者之去。相與修宅。所住草屋。日夕供護焉。將告別。行者謂芬曰。大都修行者。不以寒若易其志。今之修行。必欲高樓屹殿庇其徒。美食細服供其身。出入公卿士大夫之門。諭以造寺息利。為得福多。屠割平民。烏在其為修行者歟。汝勉之無忽也。芬佩服焉。東觀言如此。因撰傳以補僧史之闕焉(補閑集)。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六三六
道因(?——一一六七),俗姓薛,明州(治今浙江寧波)人。習天臺教,初師四明法師,繼師寶云明智大師。出世屢移講席,晚主松江延慶,乾道三年卒。嘗居城南草庵,因以自號。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居澠池之大安寺。其為人。沖虛多變。而不可測。每自謂曰。以儉德持己。以詭道應世。儉則省事。詭則無是非。畜一黑犬。與臥起。日炊麋鐵缽中。共犬食。一旦因死。犬亦死。寺以兩肉身。漆布而存。至今洛下尤崇信之。香華日擁龕像。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道因。號草庵。四明薛氏。視法智座下粲法師。為叔祖。其孕也。母夢粲披幃而入。寤而生。明發(fā)而訃至。咸知其為后身云。掌有圓相。掬之如環(huán)。足下奇文。雙魚宛示。十七具戒。坐夏南湖。有問以教義者。徐為釋之。正與文合。識者知其宿習。明智居寶云。往學焉。已而教庠禪室。無不足也。因讀指要鈔。深有悟入。自謂存則人亡則書。遂直嗣四明治臺者。以是少之。出世屢移講席。晚主延慶。以乾道三年。念佛說偈而化。葬全身于祖塔。師道貌嚴毅。辭辯如瀉。有嬰其鋒者。謂登龍門。薛清卿澄者。師俗侄也。贊師有云。于道最高。裂衣冠而罔恤。有疑不決。械囹圄以須爭。師可想而見也。嘗居城南草庵。因以自號。學師盡得其旨者。曰。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道因,字草庵。姓薛氏,明州人。年十七,受具戒。遍歷講壇,屢參禪室,讀四明《十不二門指要鈔》有省,歷主永明、寶云、廣受、治平、延慶。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別徒眾曰:“華嚴世界,洞徹湛明。甚適我懷,今將行矣。”乃令舉所述彌陀贊,諷《觀經》至上品上生,即歛念坐寂,三日手足猶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