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cuò),系統(tǒng)已按“丘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3412,分228頁顯示  上一頁  162  163  164  165  166  168  169  170  171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釋惟政洪濟(jì)大師(松云 惟政 )
釋無妄( 段 )
釋無著(了虛 )
釋悟本(真空 秦 )
釋心寂(含虛 )
釋行忞(后元 )
釋行敏(惺學(xué) )
釋興徹(大空 )
釋性沖(無幻 )
釋性廉(無染 )
釋性相(蓮宗 高 )
釋以貞(純白 )
釋印元(亦那 別稱 萍叟 )
釋永顧(本源 性庵 )
釋圓彩(白云 劉 )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惟政 松云洪濟(jì)大師 壬辰變后。為義僧將。陣于嶺南。倭將清正。要與相見。松云入倭營。賊眾列立數(shù)里。槍釰如束。松云無怖色。見清正從容談笑。清謂松云曰。貴國有寶乎。松云答曰。我國無他寶。唯以汝頭為寶。清曰。何謂也。答曰。我國購汝頭。金千斤邑萬家。非寶何。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后。不敢通和。至癸卯來請信使。人皆憤惋。而朝廷恐其生□。遣山人往試賊情。山人遍□別章于[打-丁+普]紳間。余贈(zèng)之曰。盛世多名將。奇功獨(dú)老師。舟行魯連海。舌聘陸生辭。變詐夷無厭。羈縻事恐危。腰間一長釰。今日愧男兒(芝峰類說)。 萬歷壬辰。居金剛山榆店寺。倭兵大至。與同舍僧。避冠深谷間。有僧往覘。倭入榆店寺??`居僧?dāng)?shù)十人。索金銀諸寶。不出將殺之。惟政聞之。欲往救之。僧皆挽之曰。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其慈悲莫大。然探虎口將虎須無益。只取禍耳。惟政不從。入亂兵中。傍若無人。倭兵怪之。至沙門。諸倭或坐或臥。釰戟交鍛。故不拜揖。不顧眄。不留行。曳筇揮手而入。倭熟視而不之禁。歷山影樓。至法堂下。僧皆縛在兩廡下。見惟政而泣。惟政不之顧。有倭在禪堂外治文書。如軍目者。政立觀。倭兵亦不禁呵。觀其文字不可曉。直上法堂。諸倭將皆列椅而坐。惟政乘手不為禮。彷徨縱觀之如癡人。有一將以文字問曰。爾解字否。惟政曰。粗解文字。又問之曰。爾國尊七祖乎。惟政曰。有六祖。焉有七祖。曰愿聞之。即列書六祖視之。倭將大異之曰。此寺有金銀諸寶。爾可盡出之。不然當(dāng)殺之。惟政曰。我國不寶金銀。只用米布。金銀諸寶。舉一國所罕有。況山之僧。只事供佛。菜食草衣?;蚪^粒餐松?;蚱蚴炒彘傄詾樯XM有蓄金銀之寶。旦觀將軍能知佛事。有六祖。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上。今觀無罪愚僧??`在廡下。責(zé)以珍貨。彼一筇千山。寄食民間。以度朝夕者。雖刲身粉骨。豈有一寸寶。愿將軍活之。諸倭傳示其書動(dòng)色。顧下卒云云。下卒趍下堂。盡解兩廡二十馀僧。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倭將以大字書大板。掛沙門曰。此寺有知道高僧。諸兵勿更入。即罷兵而去。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朝廷除政僧將。統(tǒng)營入道僧軍。出入倭陣。以游說為任。嘗入賊陣。見倭將清正。清正曰。爾國何寶最貴。惟政曰。吾國無所寶。所寶惟將軍之首也。清正強(qiáng)笑。而中實(shí)憚之。亂既定。奉朝命入日本國。家康以云綿子二萬斤與之。辭不得。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及朝廷重修廟闕。政鳩一國僧軍以助役(于于野譚)。 壬辰之亂。倡義擊倭。虜獲甚多。上特拜僧大將。名滿兩國。亂定后。源家康為日本關(guān)白。請信使于我朝。人皆憤惋。而朝廷恐生邊釁。送惟政于日本。以試賊情。倭素重其名。欲試其節(jié)。脅之使降。政曰。吾奉命于吾王。通使于鄰國。爾等不宜侵凌。吾膝不可為汝屈。倭又大熾炭火。烈若紅爐。使政投入火中。政不動(dòng)顏色。立向火邊。若將躍入者。天忽下雨如注?;鸺醋詼纭Y烈娭詾樯?。遂羅拜曰。天佑如此。大師真生佛也。即以金轎舁之。自是雖如廁時(shí)。輒舁奉之將送。關(guān)白問以大師所欲。吾必敬承。試言之。政曰。山人本無欲。唯愿還我國佛畫一幀。關(guān)白曰。敝國雖小。尚多重寶。何舍此而取彼。政曰。此佛甚靈??梢云盹L(fēng)禱雨??梢造鼮?zāi)致祥。故愿還也。關(guān)白以下齊聲言曰。大師亦能呼風(fēng)喚雨。何必求還佛幀。政不復(fù)強(qiáng)迫而歸。自是倭奴不敢復(fù)喝。至今購得松云筆跡。必以重價(jià)貿(mào)之。惟恐失之云。 大丘八公山。古有一道買大[緄-比+月]八疋。于燕市。聯(lián)作一幅。欲畫丈六金身為幀。周行八道。廣募能畫者。數(shù)年不得。適值楓岳僧大張水陸。僧俗咸聚。無慮數(shù)千人?;魃楦娲蟊?。愿得畫佛手。莫有應(yīng)者。坐末疲癃一僧。應(yīng)募自出。與之偕歸。齋沐而請。僧曰。此事滿三十日乃成。吾處于佛殿隱身而為之。慎勿覘視。涂其四壁。使無孔隙。只存納飯一竅。三日一納。而納時(shí)亦勿邪睇。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至二十九日。自料雖未滿一日。畫必已就。暫流眄而視之。畫師大驚。擲筆起立曰。畫不就矣。即有黃雀。出自飯孔而飛去。影響寂然?;魃侄胍曋?。畫佛已就。而一足未就。仍畫著鳥跡而去。即以其幀掛于桐華寺。凡有水旱疾疫。必禱此佛。神驗(yàn)如響。壬亂時(shí)。倭奴竊偷而去。松云以此請還。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jīng)倭變之后。隱遁于伽倻山海印寺。甲辰正月二十三日。遭法師西山涅盤。奔喪至京郡揚(yáng)根娛嬪驛。被上命招。未由奔表。乘驲至京師。上下教曰。咨爾惟政。狂彼倭??。采我仇讎。而六載兵塵。萬民憂苦。予心不安。爾其往見倭酋。詳探賊情。因通和好而還也。太師拜命而退。即治行李。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具威儀[咒-幾+尤]服資裝。禮待之節(jié)。一依使臣前例。二十日至東萊。候風(fēng)登舟渡海。自對馬島。復(fù)開洋前進(jìn)。數(shù)月而達(dá)倭都。倭人盛儀以待。去都三十里。設(shè)錦繡步幛。左右列立金銀屏。屏間盡寫倭國人所制詩辭。大師于道上瞥然看過。悉記其詩。及至館。與倭接伴使。論其國中詩品。輒能盡誦屏間詩。無一差錯(cuò)。使者驚異之。告于其王。其王欲誠其道術(shù)。掘坑十馀丈。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布琉璃其上。使郡形畢露。有若縱橫于流水之面者。令人??然。邀大師入坐。大師亦疑其為水。擲念珠知其琉璃。而后入坐。倭益服其智。翌朝將見于倭王。倭王立鐵馬以通路。其下熾炭火四圍。使大師緣鐵馬而入。大師即西向默禱。青天白日。有片云來自朝鮮。大雨旋下。炭火皆滅。倭君臣見者。莫不驚怖。曰此神僧也。生佛也。輒以上品金輦舁入內(nèi)庭。設(shè)大宴師事之。言所皆從。大師托以盤游郡國。賞玩山川。周游倭境。盡探其國物情人心。至乙巳四月將還。倭王及群臣上下。各奉貨寶以為贐。大師悉卻不受。首言交和寧國之事。以求清正之頭。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倭君悚然。即令刷出。壬癸以來被虜者。男女并三千馀口。具舟糧以送。使與俱還。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上大加褒賞。特賜一品秧。大師不得已入謝恩命。留三日乞退還。入伽倻山云(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倭人橘智正來。懇乞通信。命僧總攝惟政。往日本詳探賊情。政渡海托以盤游諸國。玩賞山川。倭人益奇之。肩輿邀請。殆無虛日。及至大坂。首言交和寧國之事。次及刷還我人之言。家康以為。壬辰之役。吾實(shí)未見。兩國無事。相安太平。不亦可乎。即令刷出被虜人民。使與俱還。但以要時(shí)羅事敀曲。惟政曰。我國與日本。雖是萬世不忘之讎。而交鄰之約素不負(fù)汝。一倭有何關(guān)勝敗。而兵退之后。謀殺往來之使乎。其年某月。要酋回自中原。我國如前接待。同年某月日護(hù)送予釜山。今已累年。日本以此歸咎。是必諱隱要開釁隙。不然。扁舟滄海。應(yīng)有漂溺之患耳。倭首等猶以為然。更不言及要政再來。乙巳四月。惟政將還。先以歷探倭情。具報(bào)朝廷。兼請回泊之日。宜令舟師諸將。聚屯釜山。以壯軍容。俾嚴(yán)護(hù)行諸倭之瞻視云云。是日統(tǒng)制使李慶浚。領(lǐng)舟師赴釜山。風(fēng)送未及。竟誤師期。惟政以刷還人三千馀口。付季慶浚。使之從便分送。慶浚分付諸船將聽其所愿。船將等利其男女爭先恐后??{之維之。甚于搶擄?;騿査?。而不能答。則并稱己奴。美女則縛其夫投海。而任作己物。如此者非一。怨聲傳播。天高聽卑。即罷李慶浚。以李云龍代之。因令各道水使。摘發(fā)邊將之恣行者。水使等視以文具。竟不發(fā)告云進(jìn)(士趙慶男經(jīng)亂錄)。 瓶錫空山。索然若枯死木灰。何其靜也。一日杖釰而起。斫賊如麻。何其勇也。吾不信佛氏之有體而無用也(趙顯命撰真赟)。 僧將惟政。方欲修葺龍起山城。而患其私力不足。令本道巡察使。隨便助力。且覓給種子使。惟政率其軍百馀。屯田山下。以為積粟之[言*(〡/下)]事(懲毖錄)。 巳五月。僧將松云。還自日本。刷還被擄人口一千馀名。分載四五十船。與倭人橘智正同還。松云一名惟政。任姓。密陽人。先世士族。至松云出家為僧。頗能詩。善真草。有名叢林中。壬辰住金剛山。一日倭兵亂入。寺僧奔竄。松云獨(dú)凝坐不動(dòng)。倭異之。環(huán)立合掌致敬而去。其秋余在安州。通文各道。無論僧俗。令起兵勤王。文到。松云展文佛榻上。率其類涕泣。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結(jié)陣于林原坪。連與倭戰(zhàn)。自是長在軍中。又嘗再入清正營中論說。意氣激烈無畏懾。前年朝廷命往日本。托以游山。探賤中消息。人皆危之。松云恬然無難色。主是乃還(西厓集)。
釋無妄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后有無妄,姓段氏,梓潼人。出家城偶天封寺,自念大本 五蘊(yùn)非有,乃走岷峨,勤修數(shù)十年。復(fù)歸天封,晝夜持誦。后坐化于鐵爐山,亦多靈跡,土人立廟祀之。

人物簡介

列朝詩集
無著,字了虛,宜興人,住銅官山中,通脫疏放,傲然自得,見人輒叉手高坐,不縛沙門威儀?!?/blockquote>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悟本,字真空。姓秦氏,嵩明邵甸人。童稚進(jìn)修,超然塵表,得法白齋禪師?;蹤C(jī)洞徹,律法精嚴(yán),疏食飲水,禪悅自甘。道俗信仰,為建邵甸普賢寺,持缽咒語,攝神龍于崖下,泉源清冽,異于他處。但供香廚,不盉腥味,若游人汲之烹鮮煮膾,則竟夕不能入口,或濯足滌穢,其患立見。后于昆明官渡,復(fù)創(chuàng)妙湛寺。著有《韻略易通編》 (又稱《韻略易通》)。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三
心寂,字含虛,嘉興興善寺僧。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號后元,湖州僧。有《且止庵詩集》。

人物簡介

全粵詩
行敏,字惺學(xué)。羅浮僧。事見清溫汝能《粵東詩?!肪砭虐?。
釋興徹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興徹者,字大空,洱海人。依定堂祝發(fā),誓習(xí)立禪,終日不坐,終夜不寢。后往孤鳥寺,參天竺。復(fù)掩關(guān)蕩山,學(xué)《楞嚴(yán)》于印光,一定三日,光訉曰:“得法喜乎?”曰:“如是如是?!甭N一足示之而無欹斜,光首肯之。既而入獅子山,一日報(bào)眾違別,香煙起處,聞空中梵聲漸向西去。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釋曉本)弟子性沖,字無幻,為編語錄行世,后住徑山,亦自有語錄。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性廉,字無染,嘉興大云庵僧。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性相,字蓮宗,姓高氏,江寧人也。父貧,樵薪自給,無以為家。嘗采荻江渚,昏夜莫依,棲蘆林中,席地獨(dú)臥,蚊蚋交集,不以為苦,蓋形同土木亡懷自適。雖未染道跡,已別具忍力矣。稍長,遂厭樊籠,就攝山棲霞寺禮素庵法師薙染為僧。復(fù)稟具足于慧云律師,雖同參法侶共出一門,而聞道早晚,更相尊師,有可為無,實(shí)亦若虛。下問不恥,況在高明。由是以律嚴(yán)己,以謙下人。處卑彌光,聲聞自遠(yuǎn)?;墼七w化,相乃焚修塔院,禮誦《華嚴(yán)》,寒暑不輟。四眾推許,請宏法牒,臨壇演戒,亹亹忘疲。晚主金陵極樂寺,示寂寢寮,世壽僧臘均未詳,建塔玉環(huán)山右,與慧云相次,本相志也。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三十二
以貞,字純白,海鹽資圣寺僧。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純白,海鹽資圣寺僧。

人物簡介

全粵詩
印元,字亦那,又稱萍叟。海陽人。事見民國溫廷敬《潮州詩萃》閏編卷一。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永顧,字本源,號性庵,鄞人也。十歲喪母,能執(zhí)喪禮如成人,服釋,出家從四明都綱竹庵得度,篤意釋典,旁通文藝,既而謁南京僧錄唯庵實(shí),命和本宗偈有云:“三十世生一念有,五千經(jīng)旨片言該?!蔽ㄢ钟燃悠髦兀瑸闀鵂钍陶?,轉(zhuǎn)懺首。會(huì)杭之梵天闕席,唯庵命永顧主之,凡七載,刺血書《妙法華》、《阿彌陀經(jīng)》。僧錄心田霔延為大報(bào)恩寺都講,闡揚(yáng)法華奧旨,聽者川涌,若陸參政友諒、中書姜孟圭咸執(zhí)弟子禮。后詢駙馬都尉沐公、冢宰黃公、宗伯王公杜公、太常鄭公請,主上天竺。至則啟滯覺迷,舉廢興墜,為之一新,凡十年。有都剛之命,表率九邑,勤劬十稔,無少瑕颣。所著有《講貫結(jié)偈》、《朝野賡歌》、《山居倡和》、《缶音》等集。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四
釋圓彩,字白云。姓劉氏,昆明人也。年十歲,禮筇竹,十方得度,日事苦行,后從所庵受具。持律森嚴(yán),專修念佛三昧。有皈依者,唯示以凈土法門。嘗游雞足,止息念佛堂。時(shí)寺井枯竭,汲道苦遙,圓彩誓禮華嚴(yán)三載,以祈水泉。未幾,果有靈源涌出,一日三潮。當(dāng)時(shí)藩王巨公,慕其德望,入山修敬。后于定中見紅輪墜懷,因告眾曰:“吾今夕有難,可酬宿殃?!笔且构?,年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