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丘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412,分228頁顯示  上一頁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乘如( 蕭 )
僧崇慧( 陳 )
僧無漏( 金 )
釋慧演( 毛、苗 )
僧懷海( 世稱 百丈禪師 大智禪師 百丈歟 )
僧皎然(別稱 清晝 釋門偉器、釋門偉器哉 世稱 長生和尚 皎然、如晝 晝 )
釋神會( 石 )
僧無名( 無名 )
釋法如( 韓 )
僧辯才( 能覺大師、能覺、大師曰能覺 )
僧朗然( 決 )
僧懷素(世稱 醉僧、顛師、醉素 藏真 錢 )
釋歡喜(利智梵僧 )
釋惟實( 湯 )
釋惟寔( 陽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 【介紹】: 唐僧。俗姓蕭。精研律典,頗善講宣。代宗大歷間,入譯場,從不空譯經(jīng)。敕為臨壇大德。初住西明寺,自代宗永泰后為長安大安國寺上座僧。有集。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乘如。大歷中河南登封縣安國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未詳其氏族鄉(xiāng)里。精研律部。尤能力行不怠。代宗朝。與翻譯。兼應(yīng)奉兩街臨壇度人之任。當(dāng)是時。凡僧寺皆隸有司。故五眾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正同籍沒。殊非律指。于是如上言。乞加釐革。大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詔今后亡僧物。隨以入僧。仍斑告中書省牒天下遵行者。積弊頓除。如之力于教門多矣。終于西明安國二寺上座。平生盛著述。圓照編集為三卷。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乘如。未詳氏族。精研律部頗善講宣。繩準(zhǔn)緇徒罔不循則。代宗朝翻經(jīng)如預(yù)其任。應(yīng)左右街臨壇度人弟子千數(shù)。先是五眾身亡衣資什具悉入官庫。然歷累朝曷由釐革。如乃援引諸律。出家比丘生隨得利死利歸僧。言其來往來無物也。比丘貪畜自茲而??者職由于此。今若歸官例同籍沒。前世遺事闕人舉揚。今屬文明乞循律法斷其輕重。大歷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敕下。今后僧亡物隨入僧。仍班告中書門牒。天下宜依。如之律匠非上訓(xùn)二眾而已。抑亦奮內(nèi)眾之遺事立功不朽。如公是乎。終西明安國二寺上座。有文集三卷。圓照鳩聚流布焉。
僧崇慧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 【介紹】: 唐僧。彭州人,俗姓陳。嗣牛頭五祖智威。肅宗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創(chuàng)寺。代宗永泰元年賜額天柱寺。居山演道二十二年,從學(xué)者頗眾。卒于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新羅國王三子,俗姓金。幼慕延陵之讓,愿為釋迦法王子。居賀蘭山白草谷。肅宗時供奉內(nèi)寺。上元間示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金氏。新羅國王子也。幼慕延陵之節(jié)。竟讓儲貳。而委質(zhì)釋迦法中。既附艦西游華夏。尋度流沙。陟蔥嶺。將盡禮天竺勝跡。會異比丘語之曰。子于舊記未嘗有名。而輒欲往其亡乃不可乎。因使教化毒龍。以進其堅忍。禱祈觀音。以篤其智愿。而漏或為龍授三歸依戒。或于像前。住禪定者四十九日。然比丘猶以為子之緣。特于唐土尤稔。乃反結(jié)庵于賀蘭山之白茅谷。安史之亂。肅宗治兵靈武。屢夢金色人前唱寶勝如來名號。詢之群臣。舉以漏對。即徵聘不為起。后命朔方副元帥。中書令郭子儀。躬至諭旨。始奉詔。逮陛謁。上瞪視曰。此誠夢中所見者。留之內(nèi)道場供養(yǎng)。寇平。百官扈蹕歸京師。漏上表乞還山。上優(yōu)答不允。上元三年。忽化去?,F(xiàn)雙足形于內(nèi)道場門之右闔上。度去地可數(shù)尺許。吏白狀。上御步輦過之。得遺表其所閱之。其言指。槩求歸葬故山而已。詔可遣中使監(jiān)護鹵簿導(dǎo)送。且置廨宇于懷遠縣。蓋漏平生所由往來也。喪輿至此。堅不可舉。于是別構(gòu)堂以奉安之。體貌至今無變壞。其堂內(nèi)門闔。即內(nèi)道場之門闔也。然當(dāng)時所現(xiàn)雙足之跡猶存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無漏。姓金氏。新羅國王第三子也。本土以其地居嫡長將立儲副。而漏幼募延陵之讓。故愿為釋迦法王子耳。遂逃附海艦達于華土。欲游五竺禮佛八塔。既度沙漠涉于闐已西至蔥嶺之墟入大伽藍。其中比丘皆不測之僧也。問漏攸往之意。未有奇節(jié)。而詣天竺。僧曰。舊記無名未可輒去。此有毒龍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驗方利涉也。漏依請登池岸。唯見一胡床。乃據(jù)而坐。至夜將艾。霆雷交作。其怪物吐氣。蓬勃種種變現(xiàn)眩曜無恒。漏瞑目不搖。譬如建木挺拔。豈微風(fēng)可能傾動邪。持久乃有巨蛇驤首于膝上。漏悲憫之極為受三歸而去。復(fù)作老人形來致謝曰。蒙師度脫義無久居。吾三日后舍鱗介苦依。得生勝處。此去南有磐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閑預(yù)相尋遺骸可矣。后見長偉而夭矯僵于石上歟。寺僧咸默許之。又曰。必須愿往天竺者。此有觀音圣像。禱無虛應(yīng)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禪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嬰虛腫略無傾倚。旋有鼠兒猶彈丸許。咋左脛潰。黃色薄膿可累斗而愈。漏限滿獲應(yīng)。群僧語之曰觀師化緣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方空加聞見不可強化。師所知乎。漏意其賢圣之言必?zé)o唐發(fā)。如是卻回臨行謂漏曰。逢蘭即住。所還之路山名賀蘭。乃馮前記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結(jié)茅棲止。無何安史兵亂兩京版蕩。玄宗幸蜀。肅宗訓(xùn)兵靈武。帝屢夢有金色人念寶勝佛于御前。翌日以夢中事問左右?;?qū)υ弧S猩抽T行跡不群居于北山。兼恒誦此佛號。肅宗乃宣徵不起。命朔方副元帥中書令郭子儀親往諭之。漏乃爰來。帝視之曰。真夢中人也。迨乎羯虜蕩平翠華旋復(fù)。置之內(nèi)寺供養(yǎng)。諒乎猴輕金鎖鳥厭雕籠。累上表章愿還舊隱。帝心眷重答詔遲留。未遂歸山。俄云示滅焉。一日忽于內(nèi)門右闔之上化成雙足。形不及地者數(shù)尺。閽吏上奏。帝乘步輦親臨其所。得遺表乞歸葬舊隱山之下。即時依可。葬務(wù)官供。乃宣卸門扇置之設(shè)奠。遣中使監(jiān)護。鹵簿送導(dǎo)。先是漏行化多由懷遠縣。因置廨署。謂之下院喪至此神座不可輒舉。眾議移入構(gòu)別堂宇安之。則上元三年也。至今真體端然曾無變壞。所臥中禁戶扇。乃當(dāng)時之現(xiàn)瑞者存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無漏。姓金氏。新羅國王之次子也。少附海艦達于中華。欲游五竺禮佛八塔。既渡沙漠涉于闐已西。至蔥嶺入大伽藍。其中比丘皆不測之僧也。問漏攸往之意。未有奇節(jié)。而詣天竺。僧曰。舊記無名未可輒去。此有毒龍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驗方利涉也。漏依請登池岸。唯見一胡床。乃據(jù)而坐。至夜將艾雷電交作。其怪物吐氣。蓬勃種種變現(xiàn)眩曜無恒。漏瞑目不搖動。久之乃有巨蛇驤首于膝上。漏悲閔之極為受三歸而去。復(fù)作老人形來致謝曰。蒙師度脫義無久居。吾三日后舍鱗介苦。依得生勝處。此去南有盤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間預(yù)相尋遺骸可矣。漏默許之。又曰。必須愿往天竺者。此有觀音圣像。禱無虛應(yīng)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禪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嬰虛腫略無傾倚。旋有鼠兒猶彈丸許。咋左脛潰黃色薄膿可累斗而愈。漏限滿獲應(yīng)。群僧語之曰。觀師化緣合在唐土。心存化物所利滋多。足倦游方空加聞見不可強化。師所知乎。漏意其賢圣之言必?zé)o唐發(fā)。如是卻回。臨行謂漏曰。逢蘭即住。所還之路山名蘭。乃馬前記遂入其中。得白草谷結(jié)茅棲止。無何安史兵亂。肅宗訓(xùn)兵靈武。屢夢有金色人念寶勝佛于御前。翼日以夢中事問左右?;?qū)υ?。有沙門行跡不群居于此山。恒誦此佛號。召至。帝視之曰。真夢中人也。及旋置之內(nèi)寺供養(yǎng)。累上表章愿還舊隱。帝心眷重。未遂歸山。俄云示滅焉。一日忽于內(nèi)門右闔之上化成雙足。形不及地者數(shù)尺。閽吏上奏。帝乘步輦親臨其所。得遺表乞歸葬舊隱山之下。即時依可。遣中使監(jiān)護送導(dǎo)。先是漏行化多由懷遠縣。因置廨署。謂之下院。喪至此神座不可輒舉。眾議移入構(gòu)別堂宇安之。至今真體端然曾無變壞。
釋慧演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毛氏。襄陽人。父為東平紏曹。時辨章法師。講涅槃經(jīng)于開元寺。演幼即依以剃落。日聽稟。無所疑滯。因復(fù)開闡。以導(dǎo)來學(xué)。未幾拉同志。北游華岳。覽毛女仙掌諸峰之勝。道洛中。見荷澤禪師。而知前日之所得。猶未至也。入南岳止澧陽。四方玄侶蚃集。貞元十三年終。享齡七十九。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慧演。姓苗氏。襄陽人也。父為東平紏曹。演幼入開元寺聞經(jīng)歡喜。求于辯章法師所度脫。章日講涅槃經(jīng)。演常隨聽入神。既通深義復(fù)能講談。一日結(jié)侶同游華下。思登毛女峰觀仙掌。路出洛中乃參荷澤祖師通達大觀。因入南岳。遂住澧陽。江南得道者多矣。貞元十二年終。享齡七十九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814 【介紹】: 唐僧。福州長樂人。俗姓王。師事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稱百丈禪師。以禪宗與律宗習(xí)相異,創(chuàng)設(shè)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以勵禪僧戒行。卒謚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人也。丱歲離塵。三學(xué)該練。屬馬祖闡化南康。乃傾心依附。與西堂智藏。同號入室。一夕侍祖玩月次。祖云。正恁么時如何。藏云正好供養(yǎng)。海云正好脩行。祖云經(jīng)入藏禪歸海。祖一日上堂。大眾云集。海乃捲卻禮拜席。祖便下座。 海間它往。乍歸詣祖。祖于禪床角。取拂子示之。海云只這個。更別有在。祖放拂子舊處云。你已后將什么為人。海卻取拂子。祖云只這個更別有。海以拂子掛舊處侍立。祖振威一喝。及出世洪之新吳百丈山。參玄之賓麇至。而溈山祐黃檗運。尤杰出。海謂之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不覺吐舌。曰某甲雖不識馬祖。要且今日得親見馬祖。海云汝已后莫嗣馬祖去。檗云。不嗣馬祖。海云作么不嗣馬祖。檗云喪我兒孫。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軌范耶?;蛟?。瑜伽論瓔珞經(jīng)。是大乘律。盍亦從旃。海曰。吾于大小乘中。而博約折中之。務(wù)歸于善焉爾。其制謂。于一寺之中。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法堂所以說法也。僧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凡同住者。不論高下。咸在掛搭道具于椸架上。坐長連床。晝夜不息。倦則斜枕床唇偃仰。謂之帶刀臥。使不安于寢寐也。長老特居方丈。以示道德之尊。有力役則行普請法。以均其勞苦。天下禪宗便之。皆循守不敢廢至今。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壽九十五。長慶元年。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海。閩人也。少離朽宅長游頓門。稟自天然不由激勸。聞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虛往實歸果成宗匠。后檀信請居新吳界。有山峻極可千尺許。號百丈歟。海既居之禪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蛟弧hべふ摥嬬蠼?jīng)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約折中設(shè)規(guī)務(wù)歸于善焉。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得道眼者號長老。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別院異耳。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shè)長連床。施椸架掛搭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其坐禪既久。略偃亞而已。朝參夕聚飲食隨宜。示節(jié)儉也。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長老居方丈。同維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天下禪宗如風(fēng)偃草。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長慶元年。敕謚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是以通禪達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別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頭陀之流也。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不成則云無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然乎。語曰。利不百不變格。將知變斯格厥利多矣。彌沙塞律有諸。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吳興人。俗姓謝,字清晝。謝靈運十世孫。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yù)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一時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靈隱。文章雋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貞元中卒。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yīng)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早年勤學(xué),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復(fù)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yù)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吳興長城人。姓謝氏??禈泛铎`運十世孫也。幼負異材。不為世俗所羈絆。遂削染。登具于靈隱戒壇。復(fù)依守真律師。究毗尼學(xué)。儒編老什。靡弗臻其極。尤工著述。辭章俊麗。吟詠尤造微賾。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biāo)齊名。故時諺曰。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biāo)摩云霄。霅之晝能清秀。中年遍訪禪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參扣。貞元初。居?xùn)|溪草堂。嘆曰。使雖有仲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自撓性真。豈若孤松片云。蒲團相對。無言而意得。至靜而神諧者哉。于是作文謝遣筆硯。遁居杼峰。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守吳興。一見語合。請益宗乘大略。異日汎論及詩。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且言近日廢置之故。洪驚曰。向嘗讀沈約品藻?;坌莺擦帧b仔旁婓?。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輟。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舊居京之興國寺。軍吏沈釗德清人。暮乘馬抵駱駝橋。月色如練。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釗問其故。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脩齋召我耳。長城赳卒錢沛。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百人。持食負帛。笑語而過。問之則曰。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則有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陸羽。其制作。則有號呶子十卷。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儒釋交游傳。外有韻海二十卷。蓋相國于公頔。魯公顏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名晝。姓謝氏。長城人??禈泛钍缹O也。幼負異才性與道合。初脫羈絆漸加削染。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dāng)時號為釋門偉器哉。后博訪名山。法席罕不登聽者。然其兼攻并進。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諸郡則邦伯所欽。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茲。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故時諺曰。之晝能清秀。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而自誨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終朝目前矜道侈義。適足以擾我真性。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jì)。因顧筆硯曰。我疲爾役爾困我愚。數(shù)十年間。了無所得。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無心去亦無我。將放汝各歸本性。使物自物不關(guān)于予。豈不樂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為湖守。初相見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請益焉。先問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詩式。具陳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門人檢出草本。一覽而嘆曰。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三子所論殊不及此。奈何學(xué)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風(fēng)。予器而重之。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好為五雜徂篇。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裔矣。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巒與道者游。故終身無惰色。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晝舊居州興國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嘗有軍吏沈釗。本德清人也。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月色皎如。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釗怪問之。如何到此。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在茲伺耳。釗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長城赳胥錢沛。行役泊舟呂山南。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束帛怡然語笑而過。問其故云。赴然師齋來。時顏魯公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貞元年終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天下榮之。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合律乎清壯。亦一代偉才焉。晝生常與韋應(yīng)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螋⒔M?;虿家?。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時貴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同過舊院。就影堂傷悼彌久。遺題曰。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dāng)時及門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姓元氏。荊州人也。父為襄陽判司。素崇釋氏。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早知割愛。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后至黃陂剪茅營舍。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琳終時年八十二。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本西域人。后祖父入中國。冒姓石氏。占藉鳳翔。會性懸解獨得。世莫知之。年三十入蜀謁無相大師利根頓發(fā)。冥契心印。無相嘆曰。吾道在汝矣。大抵超證。離念寂照泯然。當(dāng)其凝閉。無象則土木其質(zhì)及乎妙用。默濟則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其教化。睹貌以遷善。聞言以革非。至于蕩廓封執(zhí)昭洗塵蔽。上中下性隨分令入。豈淺見陋識之所能窺測哉。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跏趺坐。逝于成都之凈眾寺。壽七十五。躐三十六。越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道俗遷座于寺之北隅。四眾孺慕山林變色。南康王韋皋為立碑撰文。并書。躬致其敬。弟子那提嗣。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神會。俗姓石。本西域人也。祖父徙居。因家于岐。遂為鳳翔人矣。會至性懸解明智內(nèi)發(fā)。大璞不耀時未知之。年三十方入蜀謁無相大師。利根頓悟冥契心印。無相嘆曰。吾道今在汝矣。爾后德充慧廣郁為禪宗。其大寂照滅境超證離念。即心是佛不見有身。當(dāng)其凝閉無象則土木其質(zhì)。及夫妙用默濟云行雨施。蚩蚩群氓陶然知化。睹貌遷善聞言革非。至于廓蕩昭洗執(zhí)縛。上中下性隨分令入。以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示疾儼然加趺坐滅。春秋七十五。法臘三十六。沙門那提得師之道傳授將來。以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門人弟子緇俗遷座于本院之北隅。孺慕師德號哭之聲。山林為之變色。初會傳法在坤維。四遠禪徒臻萃于寺。時南康王韋公皋最歸心于會。及卒哀咽追仰。蓋粗入會之門。得其禪要。為立碑自撰文并書。禪宗榮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2—793 【介紹】: 唐僧。河南洛陽人,俗姓高。年二十八,投師習(xí)學(xué),住洛陽同德寺。精律典,復(fù)歸信禪宗,從荷澤神會付授心印。后志歷四方,周游天下名山。德宗時,將精簡僧尼,無名上表直諫,事遂止。貞元六年,往游五臺山。卒于佛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高氏。其先渤海人。祖有宦游洛陽者。因家焉。年二十八。隸同德寺出家。始研律部。既而以禪宗之盛。獲記莂于荷澤會公。先是會每謂人曰。吾法必待無名者。然后付之。及是而果信。乃周歷遍攬。以極其造詣。而名之志得矣。貞元初。朝士鮮于叔明。令狐峘。勸上。料簡天下僧尼。以利百姓。名聞之遽上疏諫。事遂寢。流叔明峘海南。六年杖錫五臺。九年十二月十二日。方赴中食于佛光寺。食先畢。凝然趺坐。不動。撼之則已化去矣。春秋七十二。臘四十三。十一年阇維。斂舍利升許。澤潞節(jié)度使李抱真。建塔以葬。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無名。姓高氏。渤海人也。祖宦今西京。乃為洛陽人矣。沖孺之齡舉措卓異??诓粐澬裂圆会蛘潎W。邈矣出塵。故難留滯。年二十八若瘦雁之出籠。投師習(xí)學(xué)依隨隸同德寺。及精律藏解一字以無疑聞有禪宗思千里而請決舉領(lǐng)整裘開扃見路。辭飛筆健思若涌泉。因隨師游方訪祖師之遺跡。得會師付授心印會先語諸徒曰。吾之付法無有名字。因號無名也。自此志歷四方周游五岳。羅浮廬阜雙峰??公鋁嶺牛頭剡溪若耶天臺四明罔不詢問。風(fēng)格高遠神操朗澈。博識者睹貌便伏。僻見者發(fā)言必摧時德宗方納鮮于叔明令狐峘料簡僧尼事。時名有表直諫并停。尋時鮮于叔明令狐峘等流南海百姓。至貞元六年往游五臺居無定所。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佛光寺。先食訖儼然坐化。春秋七十二。臘四十三。十一年阇維獲舍利一升。澤潞節(jié)度使李抱真。建塔于佛光寺。貞元六年庚午歲也?;蛟泼杞鈴浲咏?jīng)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韓氏。慈州人。少商賈逐什一利。忽自悔。依汴京相國寺洪思法師出家。登具后。訪道嵩少。見神會禪師于洛下。疑情頓釋。受印可。后遁太行山馬頭峰下。褚墩戍將王文信。唱眾構(gòu)宇。以說法匡徒。刺史李亞卿。邀入城不起。元和六年示寂。報齡八十九。三月遷輿于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釋法如。俗姓韓。慈州人也。少為商賈心從平準(zhǔn)。至今東京相國寺發(fā)心。依洪思法師出家。隸業(yè)偕通。遂往嵩少間游于洛邑。遇神會祖師授其心訣。后登太行山。見馬頭峰下可以棲神。結(jié)茅而止。有褚塾戍將王文信。率眾建精廬焉。刺史李亞卿中丞命入城。不赴示寂。報齡八十九。元和六年三月遷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4—779 【介紹】: 唐僧。襄陽人,俗姓李。年十六削發(fā)。初居本州大云寺,后周游列郡。玄宗天寶十四載詔以辯才為教誡,臨壇度人。代宗大歷三年充章信寺大德。卒謚能覺大師。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辨才俗姓李氏。襄陽人。七歲依峴山寂禪師受經(jīng)法。年十六出家本郡寺。復(fù)就荊州玉泉寺納具。就長安安國寺懷威律師報恩寺義頒律師請業(yè)。至德初。宰臣杜鴻漸奏住龍興寺。加朔方管內(nèi)教授大德。大歷三年詔充章信寺。大歷十三年卒。年五十六。謚能覺。仍賜紫。
宋高僧傳·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釋辯才。姓李氏。襄陽人也。母氏妊之倏惡葷血。冥然一食虛淡終辰。及其誕彌異香盈室。宗黨怪焉。七歲依峴山寂禪師出家。厥長者明記每受經(jīng)法必以等身為限。字不重問義不再思。師甚器之。年十六遂削發(fā)隸本州大云寺。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就荊州玉泉寺納具戒。聞長安安國寺懷威律師報恩寺義頒律師法門具瞻師資表率。遂伏膺請業(yè)。有疑必決。無義不通。廁于二宗推為上首。天寶十四載。玄宗以北方人也。稟剛氣多訛風(fēng)。列剎之中馀習(xí)騎射有教無類。何可止息。詔以才為教誡。臨壇度人。至德初肅宗即位。是邦也宰臣杜鴻漸奏才住龍興寺。詔加朔方管內(nèi)教授大德俾其訓(xùn)勵。革獫狁之風(fēng)。循毗尼之道。復(fù)命為國建法華道場。及駕回既復(fù)兩京。累降璽書。末涂尤于大乘頓教留心。永泰二年賊臣仆固懷恩。外招誘蕃戎內(nèi)赑金革才勸勉毳裘不誅華族。大歷三載追入充章信寺大德。時府帥虢國常公素仰才名。與護戎任公時親道論。十三年冬現(xiàn)身有疾。至暮冬八日。垂誡門徒已。安坐繩床默然歸滅。春秋五十六。越己未歲二月遷神于寺內(nèi)西北隅。先是有邑子石颙從役于城上。其夜未渠聞管弦之聲自西至。乃天樂也。異香從空散下。則生凈方之兆也。才自長安而旋于塞上。既受虢公知遇。大營福業(yè)成此精廬。皆才之敦勸矣敕謚大師曰能覺。仍賜紫衣一副。追遠之榮聲聞塞外。天復(fù)中廷尉評王儋為碑頌德云。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襄陽人。七歲依峴山寂禪師出家。稍長善記憶。每受經(jīng)。必以等身為限。事不重問。義不再思。師甚器之。年十六遂落發(fā)。隸鄉(xiāng)里之大云寺。遍游列郡名山。俄納戒于荊州玉泉寺。久聞京師安國寺懷威律師。報恩寺義頒律師名。即造而請業(yè)焉。二師皆推為上首。天寶十四載。上以北方習(xí)騎射。嗜殺戮。剛獷之氣。黷武玩兵。宜必以善導(dǎo)柔服之。詔才臨壇度人。以致其教誡。至德初。宰臣杜鴻漸奏。住龍興寺。詔加朔方管內(nèi)教授大德。庶令獫狁之鄉(xiāng)。粗識毗尼之道。仍命為國建法華道場。及復(fù)兩京回鸞。累降璽書褒美。晚年尤留心于頓教大乘。永泰二年。仆固懷恩叛。招誘吐蕃犯邊。才以因果禍福之語曉之。屠殺之慘為戢。大歷三載。詔充章信大德。時府帥虢國常公。與護戎任公。數(shù)過從講道。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安坐繩床而寂。壽五十六。未幾卜窆寺之西北隅。先是邑子石顯。執(zhí)役于城上。夜聞管弦聲。異香散空中。由是以知才之所往生者。必安養(yǎng)矣。謚曰能覺。襚以紫衣。其恩榮聞于塞外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4—777 【介紹】: 唐僧。潤州人,俗姓魏。玄宗開元中出家于丹陽開元寺。天寶初,受戒于杭州華嚴(yán)寺。復(fù)徙靈隱寺,依遠律師,通《四分律鈔》。肅宗上元中,刺史韋儇請住持潤州招隱寺。撰《古今決》十卷,釋《四分律鈔》數(shù)十萬言,條貫甚明,大行于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魏氏。南徐人。開元中。從丹陽開光寺。齊大師落發(fā)。天寶初。依杭州華嚴(yán)寺。光律師受具。后徙靈隱寺。事遠律師。通四分律鈔。又于越州曇一律師所。研究其義。講訓(xùn)詳明。生徒四至。至德二年。詔居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韋儇。迎為招隱統(tǒng)領(lǐng)大德。即于其暇。著古今決。釋。四分律鈔。數(shù)十萬言。大行于世。其自序尤詳。盡茲不錄。大歷十二年。冬趺座而逝。壽五十四。臘三十五。越明年春。建塔于山之西原。屯田員外郎柳識為碑頌。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朗然。俗姓魏。世襲冠冕。其先隨東晉南渡則為南徐人也。開元中入道受業(yè)于丹陽開元寺齊大師。天寶初受具于杭州華嚴(yán)寺光律師。后徙靈隱寺依遠律師通四分律鈔。重稟越州曇一律師精研律部。講訓(xùn)生徒四遠響應(yīng)。肅宗至德二年。恩命舉移隸名于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韋儇又請為招隱統(tǒng)領(lǐng)大德。即以其年講授之暇著古今決十卷。解釋四分律鈔。數(shù)十萬言。繁雜義例條貫甚明。大行于世。觀其先列古人之義。有所不安則判斷之。故號決也。決中自序。初依天竺威律師學(xué)習(xí)。復(fù)從遠一二師也。凡戒壇則二十六登。皆為壇席之主。律鈔凡二十八過講。有饋遺者隨豐薄。受而轉(zhuǎn)施悲信二田。凡于教理披文究義。皆言宿習(xí)之力也。執(zhí)持戒檢斯須不違。大歷十二年冬癸卯。趺坐如常恬然化滅時年五十四。僧臘三十五。越十三年春辛酉。建塔于山西原。缞麻之徒泣血千計。高行弟子清浩擇言等。請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觀察使韋儇。吏部員外李華。潤州刺史韓賁。湖州刺史韋損。御史大夫劉暹。潤州刺史樊冕。皆歸心奉信。屯田員外郎柳識為碑頌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5—785 【介紹】: 唐僧。長沙人,字藏真。俗姓錢。以善狂草出名。嘗于故里廣植芭蕉萬余株,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曰“綠天庵”。嗜酒,興到運筆,飛動圓轉(zhuǎn),變化多端而法度具備。晚年趨于平淡。其棄筆堆積,埋山下曰筆冢。前人評其狂草承張旭而有發(fā)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有《自敘》、《苦筍》等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幼出家為僧。喜草書。家貧無紙,乃廣種芭蕉,以其葉練字,書藝大進。肅宗時,為吏部尚陟所賞。代宗大歷初。曾至廣州謁嶺南節(jié)度使徐浩。后又入京,求見當(dāng)時名公,以求進益。顏真卿、張渭、戴叔倫、錢起等,皆作詩文稱賞其草書。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以后?!?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陸羽撰《僧懷素傳》,《宣和書譜》卷一九亦有傳,事跡另參見《唐才子傳》卷三及其傳世諸帖。其草書今存10余帖,筆勢圓轉(zhuǎn)飛揚,狂縱放逸,與張旭齊名,世有“顛張狂素”之目?!?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然小傳則誤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歡喜。不知何許人也。性無羈束慈忍寬和。人未嘗見其慍色。故號之焉。觀國之光至于京輦。貴達下民延之少見違拒。言語不常事跡難測。德宗皇帝聞而重之。興元十二年敕永泰寺置戒壇度僧。時喜與保唐禪宗。別敕令受戒。緇伍榮之。至其年六月十九日卒于本寺焉。有會稽云門寺釋無側(cè)者。外國人。未知蔥嶺南北生也。若胡若梵烏可分諸。建中中越磧東游。得意則止度其冬夏。后棲越溪云門寺修道然善體人意。號利智梵僧焉。相傳則是康寶月道人后身也。必嘗以事徵驗而知。與名德相遇談話終夕吳興皎然題側(cè)房壁云。越山千萬云門絕。西僧貌古還名月。清朝掃石行道歸。林下眠禪看松雪。其高邈之狀在晝辭焉。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惟實。姓湯氏。富陽人。其為人也。杜多其行禪觀其心。淡然靜居長坐不寐。初母氏抑其愿心不容披削。既而籠開鳥逝岸穴泉飛。學(xué)善財之遍參。同迦葉之練行。天寶中往明州若?山。夜聞冥告曰。達蓬圣跡名山宜矣。翌日且登其山。巖洞窈窕石壁削成。秀異之多實維靈境。有大佛足跡。詢其山叟。則曰。彼開元年中始現(xiàn)斯瑞。遂愿棲此有終焉之志。時屬海寇袁晁蜂蟻屯聚。分以剽劫殺戮無辜。至于香山。眾皆奔竄。實據(jù)榻瞑目。先以大石掩洞門。賊可三二百數(shù)。復(fù)舁巨石闊二丈馀鎮(zhèn)其穴口。實起喑嗚以掌舉之。群盜羅拜以謝之而去。邑民重之。遂立精舍。弗再歲而成。大歷八年也。太守裴儆奏請署香山題額焉。詔度僧七人隸名矣。以貞元二年冬示疾終于寺。則跏趺而化也。春秋六十二。法臘三十一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陽氏。富陽人。天寶中。游四明之遠蓬山。樂其靜僻。遂有終焉之志。巖洞深杳。上有佛跡。始見于開元時。居無何。會海??袁晁。放眾劫掠。寔方禪坐洞中。??至惡之。于是合二三百人。共舉大石。窒其洞。使不得出。俄寔從定起。喑嗚作聲。用掌擎石。如欲投以擊??者。??大懼。羅拜乞免。邑人重之。為立精舍。大歷八年也。太守裴儆。請署香山額。仍奉詔。度僧七人。以隸名其寺。貞元二年冬。跏趺而化。壽六十二。臘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