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丘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共3412,分228頁顯示  上一頁  68  69  70  71  72  74  75  76  77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僧無了( 世稱 龜洋和尚 真寂大師 )
僧遺則( 長孫 佛窟學(xué) )
僧隱峰( 鄧隱峰 )
蘇溪和尚(世稱 五泄小師 別稱 蘇溪和尚 )
僧空海(別稱 遍照金剛 佐伯 弘法大師 )
釋好直( 丁 )
釋云邃( 憑 )
釋智藏( 黃 )
僧智常( 至真禪師 赤眼歸宗、李萬卷 )
僧廣宣( 廖 )
僧從諗(世稱 趙州老兒、趙州老人、趙州老禪、趙州老漢、趙州老賊、趙州老子、趙州老、老趙州、趙州和尚 趙州法道 真際大師 別稱 趙州門風(fēng) )
僧大顛( 楊 )
僧文質(zhì)( 祝 )
僧寰中( 性空大師、大師號性空 )
僧宗密( 定慧禪師 佛性、心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禪源、法性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沈。憲宗元和前后在世。七歲出家。后嗣馬祖道一。歸住泉州龜洋山,世稱龜洋和尚。卒年八十,謚真寂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俗姓沈,莆田(今屬福建)壺公宏塘人。中唐禪僧。7歲出家。后嗣馬祖道一。住泉州龜洋山,世稱龜洋和尚。卒年80。謚真寂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景德傳燈錄》卷八有傳,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3—830 【介紹】: 唐僧。長安人,俗姓長孫。善屬文,能詩,工草書。雅耽經(jīng)史,尤樂佛書。出家從牛頭山慧忠,后居天臺山佛窟巖,傳其道者號為佛窟學(xué)。有《無生等義》及詩文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遺則。俗氏長孫。京兆長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馬??祭骐[居金陵。則弱不雜俗。恬恬終日而無所營。始從張懷瓘學(xué)草書。獨盡筆妙。雅耽經(jīng)史尤樂佛書。以為得吾心。一朝捐家業(yè)從牛頭山慧忠。忠所謂牛頭六祖也。始天竺達(dá)磨以釋氏心要至。傳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學(xué)能者謂之南宗學(xué)。學(xué)秀者謂之北宗學(xué)。而信祖又以其道傳慧融。融得之居牛頭山。弟子以傳授。由是達(dá)磨心法有牛頭學(xué)。則既傳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為天地?zé)o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嘗無物也。此則圣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臺至佛窟巖蓋薜荔薦落葉而尸居。飲山流飯木實而充虛。虎豹以為賓。麋鹿以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見之轉(zhuǎn)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為筑室。圖佛安僧。蔚為精舍焉。故元和已來傳則道者。又自以為佛窟學(xué)。佛窟之號自則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書問訊檀舍。則未嘗有報謝。禮拜者未嘗而作起。時歲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歿。是夜山下人聞若山崩。旦望之則?云翔泊于巖上。父老皆泣曰。師死矣。已而視之果然。凡則二十歲為僧臘。五十有八而終。善屬文。始授道于鐘山。序集融祖師文三卷。為寶志釋題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遺風(fēng)序。又無生等義。凡所著述辭理粲然。其他歌詩數(shù)十篇皆行于世。則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龕塔。會昌中例毀之。其院為道門所有。后開元寺僧正法光。于咸通乙酉歲。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韓又偽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長孫。京兆長安人。則弱不雜俗。恬恬終日。而無所營。始從張懷瓘學(xué)草書。獨盡筆妙。雅耽經(jīng)史。猶樂佛書。一朝捐家業(yè)。從牛頭山六祖慧忠。傳忠之道。精觀久之。以為天地?zé)o物也。我無物也。雖無物未嘗無物也。遂南游天臺。至佛窟巖。蓋薜荔薦落葉。而尸居。飲山流。飯木實。而充虛?;⒈詾橘e。麋鹿以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見之。轉(zhuǎn)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為筑室。圖佛安僧。蔚為精舍。元和已來。傳則道者。又自以為佛窟學(xué)。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鄧,建州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詳。禪宗僧侶,約生活于中唐。嘗謁馬祖道一、石頭希遷,與南泉普愿論道,終為馬祖法嗣。后至五臺山金剛窟前示滅?!?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二一、《景德傳燈錄》卷八均有傳。諸書錄存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鄧。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剛毅。有執(zhí)不可或撓。既納具。初見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頭亦不契。終嗣馬祖。則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頭時。問云。如何得合道去。頭云。我亦不合道。峰云。畢竟如何。頭云。汝不合道來。得多少時耶。峰無語。一日石頭刬草次。峰叉手傍立。頭擲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個。不刬得那個。頭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勢。頭云。汝只刬得那個。不刬得者個。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說者個那個。峰一日推土車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請師收足。祖云。已展不縮。峰云。已進(jìn)不退。乃推車過。祖歸法堂。手執(zhí)斧子云。適來碾損老僧腳底出來。峰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與眾僧參次。泉指凈瓶云。銅瓶是境。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瓶中水來。峰便拈凈瓶于泉面前瀉水云。何曾動著。泉便休。到溈山。于上座頭。解放衣缽。溈山聞到。先具威儀。下堂看師叔。峰見山來。便作睡勢。山歸方丈。峰發(fā)去。少間山問侍者。師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時有什么言語。者云無言語。山云莫道無語。其聲如雷。元和中游五臺。道出淮西。吳元濟(jì)方以蔡城。抗王師。久相持未決勝負(fù)。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厲者。乃擲錫空際。飛步過之。兩軍之士。皆仰望嘆服。慈讓之心。油然以生。善惡逆順之理頓判。元濟(jì)之縛。蔡城之破。誠不待李愬之謀也。遍閱靈跡。乃復(fù)倒植于金剛窟中。以示滅焉。觀其履天戴地。衣裾褲褶。無所垂褪。而肢體不露。眾欲舁舉。則堅莫之動。后其女弟之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猶惑亂世俗耶。徐抵之仆。噫異矣。遂阇維。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后往觀方。見池陽南泉禪師令取澡罐。提舉相應(yīng)為愿公所許焉。終認(rèn)嗣馬禪師耳。峰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jì)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fù)。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yuǎn)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瞋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為修三昧。此者頭支厚載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難知諒。是人而不測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為女??之罵焉。如幻之功善權(quán)大矣?;蛟?。淮西之役唐書胡弗載隱峰飛錫解陣邪。通曰。小說所傳或得其實。是故春秋一經(jīng)。五家作傳可得同乎。 又漢州開化寺釋亡名。先因入寺見瑞應(yīng)交現(xiàn)。遂誓舍身剋苦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為琉璃色。有菩薩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極堅至必當(dāng)?shù)玫?。吾求證汝。亡名叩頭禮拜。斯須不見。寺僧至云。學(xué)院內(nèi)皆變琉璃色。嘆嗟不已。其僧復(fù)勤節(jié)行焉。 又鄧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鄧州間。日食二雉鳩。僧俗共非之。老僧終無避回。嘗饌羞之次有貧士求餐。分其二足與之食。食訖老僧盥漱雙鳩從口而出。一則能行。一則匍匐在地貧士驚怪亦吐其飯其鳩二足復(fù)全。其僧實不食此禽。自爾眾人崇重號曰南陽雉鳩和尚也。有嘆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飲酒啖肴。然后吐出雞羊肉。皆化作本形。飛鳴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隱峰。俗姓鄧氏。建州邵武人也。稚歲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納法。元和中言游五臺山。路出淮西。屬吳元濟(jì)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遇交鋒未決勝負(fù)。峰曰。我去解其殺戮。乃擲錫空中飛身冉冉隨去。介兩軍陣過。戰(zhàn)士各觀僧飛騰。不覺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靈跡。忽于金剛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時議靈穴之前當(dāng)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動。遠(yuǎn)近瞻睹驚嘆希奇。峰有妹為尼。入五臺嗔目咄之曰。老兄疇昔為不循法律。死且熒惑于人。時眾已知。妹雖骨肉豈敢攜貳。請從恒度。以手輕攘僨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號鄧隱峰。遺一頌云。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法名不詳。憲宗時禪僧。嗣五泄靈默,世稱五泄小師。后住婺州蘇溪,又稱蘇溪和尚。事跡見《五燈會元》卷四?!?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存歌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4—835 一名遍照金剛,日本僧人。俗姓佐伯氏,生于贊歧國多度郡。幼習(xí)儒教,后轉(zhuǎn)信佛法,22歲出家,投奈良大安寺習(xí)三論宗。德宗貞元二十年(804)隨遣唐使入唐,拜長安青龍寺密宗阿阇梨惠果為師,得受胎藏、金剛兩部大曼荼羅秘密法,又從般若三藏受學(xué)梵文。憲宗元和元年(806),攜內(nèi)、外典籍?dāng)?shù)百部返回日本,致力弘揚(yáng)秘密法門,開日本真言一宗。文宗大和九年(835)逝世,謚稱弘法大師。撰有佛學(xué)方面著作多種。所著《文鏡秘府論》6冊,專述六朝至唐初有關(guān)詩歌體制、音韻與對偶等方面理論,引用材料甚豐。有文集《遍照發(fā)揮性靈集》10卷及日本學(xué)者所編《弘法大師全集》。存詩頗多,其中在唐所作者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丁氏。會稽諸暨人。幼而脩潔。凡肥醲腥葷物。皆未嘗及口。即事杭塢山藏師落發(fā)。元和初。受具于天竺寺。遍探經(jīng)律論鈔疏源委。忽杖策訪祖師西來之指于洪之馬祖。獲記莂。居鄉(xiāng)里之大慶寺。方來之士云擁。如是二十載。利物為多。雖名公鄉(xiāng)之以廉問護(hù)戎過越者。靡弗承接。而啟迪之。故其聲譽(yù)之美。播天下。大和中游五臺道京邑。一夕而去。于是前護(hù)戎郤志榮宋常春二內(nèi)侍知之。必欲招徠。以溫集曩訓(xùn)。開成初。再至輦下。二貴人以安國寺方丈館之。龍象莫不趨附。無何召補(bǔ)供奉大德。非其志也。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囑累弟子訖。遂趺坐而寂。壽六十五。夏三十二。喪殯浐水東。費悉出郤宋二氏。門人鑒諸后。起塔于崇山南之華嚴(yán)。而歸葬焉。會昌四年。起居舍人韋絢碑。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好直。俗姓丁氏。會稽諸暨人也。幼不喜俗事。酒肉葷茹天然不食因投杭塢山藏師落發(fā)。元和初受具于杭之天竺寺。凡百經(jīng)律論疏鈔嗜其腴潤。一旦芒屩策杖。詣洪州禪門洞達(dá)心要。虛往實歸。卻于本郡大慶寺。求益者提訓(xùn)凡二十馀載。為江左名僧。見儒士能青眼。故名輩多與之游。往往戲為詩句辭皆錯愕。凡從事廉問護(hù)戎于越。入境籍聲實而造其戶。不獨能誘。亦善與人交者。大和中游五臺。路出京邑。一夕而去。前護(hù)戎郤志榮宋常春二內(nèi)侍。尤味其道。孜孜遠(yuǎn)招。開成初再至京國。二貴人同力唱和。牽裓虐留致安國寺大方丈以居之。王畿龍象莫不欽重。無何召入為供奉大德。非所好也。徇俗受之。然歸歟之嘆未嘗少棄。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囑累弟子訖奄然而寂。春秋五十六。夏三十二。郤宋二家率財權(quán)瘞于浐水東。人皆悲之。門人鑒諸后歸葬于崇山之南華嚴(yán)寺起塔。會昌四年起居舍人韋絢為碑紀(jì)代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許人也。學(xué)優(yōu)而才贍。與人游。尤有恩意。每被詔入內(nèi)道場。順宗時。領(lǐng)譯務(wù)。憲宗初年。勾當(dāng)右街諸寺觀。道釋二教事。別詔充西明千福兩寺上座。非道德。寧克爾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云邃。不知何許人也。通綜經(jīng)論解將行兼。仍貫群書號為該博。好遠(yuǎn)汎愛人無間然。累朝詔入內(nèi)道場。順宗已來掌領(lǐng)譯務(wù)。憲宗初句當(dāng)右街諸寺觀釋道二教事。別敕充西明千福兩寺上座。風(fēng)猷淹雅綱任肅然。昔賢以道生比郭林宗。遂公有焉。次潤州棲霞寺釋清源。姓憑。南徐延陵人也。稚年貞素長亦弗群。俗態(tài)不拘法流爰入。造涉公為弟子焉。學(xué)贍經(jīng)律人罕疇匹。棲于攝山積其齡稔。長慶初工部尚書李相國德裕鎮(zhèn)于浙西。洗心道域延居京口。咨稟禪要雅契夙心。及贊皇去郡。返錫棲霞終于住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黃氏。豫章上高人。父為州掾。尤嗜出世學(xué)。嘗攜藏入報國寺。聽供奉皓月講涅槃。輒能微解經(jīng)意。即辭父母。從開元寺宗法師薙染。時年才十三。久之謁大寂禪師。證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長安元顥盧公素尊事之。舉奏入內(nèi)供養(yǎng)。詔住華嚴(yán)寺。于是四方參請之侶。飆馳云凝。其利益于天下。有不可以語言盡者。大和九年。終于寺而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智藏。姓黃氏。豫章上高人也。父為洪州椽。藏隨父入報國寺。見供奉皓月講涅槃經(jīng)。微體經(jīng)意樂入佛門。年甫十三割恩愛辭父母。于開元寺宗法師所受學(xué)。后修禪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年入長安。廬元顥素奉其道。舉奏入內(nèi)供養(yǎng)。敕令住華嚴(yán)寺。輦轂之間玄學(xué)者孔熾。就藏之門若海水之歸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終于住寺。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憲宗元和中居廬山歸宗寺,善談禪要。白居易貶江州司馬,素重智常,曾與刺史李渤往訪之。卒謚至真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信州貴溪(今江西貴溪)人。生卒年不詳。初唐時禪僧。幼出家,后師六祖慧能。《景德傳燈錄》卷五有傳,存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中唐時禪僧。嗣馬祖道一。憲宗元和中住廬山歸宗禪院,世稱歸宗和尚或赤眼歸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貶江州司馬時,曾從之游。穆宗長慶間,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問禪。卒謚至真禪師。《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駐錫廬山之歸宗院。參訪之徒群擁。樂天白公。以司馬貶江州。獲往來咨決心要。其欽慕之至見輒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遷。尤加悅服。一日問曰。教中謂須彌納芥子。固其理也。又謂芥子納須彌。亦豈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讀萬卷書。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頂放踵。身不過若干尺爾。萬卷書向何處著。渤俛首。頃之。因嘆賞不能已。 上堂云。從上古德。不是無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時不能自成自立。虛度時光。從前只是依它知解。發(fā)言皆滯。光不透脫。只為目前有物。諸子莫錯用心。無人替你。亦無汝用心處。珍重。僧問如何是玄旨。常曰。無人能會。問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無汝用心處。僧曰。豈無方便。常曰。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曰。如何是觀音妙智力。常敲鼎蓋三下云。還聞否。僧曰聞。常曰。我何不聞。僧無語。常打趁。常與南泉行腳。一日煎茶相別次。南泉問曰。從前與師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問。畢竟作么生祗對。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畢竟作么生祇對。常乃翻卻茶銚便起。泉曰。師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個語話。滴水也消不得。僧問。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聽不聞。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來。乃拈起帽帶曰。還會么。官曰。不會。常曰。莫怪老僧頭風(fēng)。不卸帽子。常入園取菜次。畫圓相圍菜一株。謂眾曰。輒不得動著者個。眾不敢動。少頃常來。見菜猶在。便以棒打趁眾僧曰。者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來參。忽蛇過其前。當(dāng)钁斷之。僧曰。久向歸宗。元來是個觕行沙門。常曰。座主歸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為己禍福也。曰熏摩。以求滅去。而目為之赤。世號赤眼歸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hù)法篇第五
釋智常者。挺拔出倫操履清約。遍參知識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門。乃見江西之道。元和中駐錫廬山歸宗凈院。其徒響應(yīng)其法風(fēng)行。無何白樂天貶江州司馬。最加欽重。續(xù)以李渤員外元和六年隱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穎排之。出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歲。遷江州刺史。渤洽聞多識。百家之書無不該綜。號李萬卷矣。到郡喜與白樂天相遇。因言潯陽廬阜山水之最人物賢哲隱淪。論惠遠(yuǎn)遺跡。遂述歸宗禪師善談禪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師名目。白曰。若然則未識食菜阿師歟。白彊勸游二林。意同見常耳。及到歸宗李問曰。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如何芥子納得須彌。常曰。人言博士學(xué)覽萬卷書籍還是否耶。李曰。忝此虛名。常曰。摩踵至頂只若干尺身萬卷書向何處著李俛首無言。再思稱嘆。續(xù)有東林寺僧神建。講諸經(jīng)論問觸目菩提。常略提舉。神建不體。乃發(fā)狀訟常示惡境界。時李判區(qū)分甚聞詣理。常有異相目耀重瞳。遂將藥熏手。恒磨錯不覺目眥紅。號赤眼歸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藥妙疾輕之驗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蜀中人。俗姓廖。與劉禹錫最善,憲宗元和、穆宗長慶兩朝,并為內(nèi)供奉。賜居安國寺紅樓院。工詩,與當(dāng)時詩人多有唱和。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詩僧。俗姓廖,交州(今越南河內(nèi))人。德宗貞元間居蜀。憲宗元和間入長安,初住大興善寺,后奉詔住安國寺紅樓院。以詩應(yīng)制供奉十余年。當(dāng)時詩人白居易、韓愈、元稹、劉禹錫、李益、張籍、薛濤等,皆與其有詩唱和。約于敬宗寶歷間因事被逐出紅樓院,文宗時復(fù)入。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七二、《唐才子傳》卷三。有詩集《紅樓集》,又有《僧廣宣與令狐楚唱和》1卷,皆不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凡17首,以近體應(yīng)制詩為多。又與李益、杜羔等聯(lián)句,存詩數(shù)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8—897 【介紹】: 唐僧。青州臨淄人,一說曹州郝鄉(xiāng)人,俗姓郝。投本州龍興伽藍(lán),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后居趙州觀音院,精心玄悟,受法南泉印可,開物化迷,大行禪道,號趙州法道。卒,謚真際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8—897 俗姓郝,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人,一作曹州(今山東定陶)郝鄉(xiāng)人。幼出家。后至池州,謁南泉普愿而悟禪機(jī)。年80,始住趙州觀音院,講習(xí)禪法,從者頗多。世稱趙州和尚。成德節(jié)度使王镕甚加禮敬。其禪語風(fēng)行天下,時稱為趙州門風(fēng)。享年120歲,卒謚真際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a target='_blank'>古尊宿語錄》卷一三、卷一四收其語錄及行狀。諸書存其詩偈17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郝氏。曹州郝鄉(xiāng)人也。童稚出家于州之扈通寺。以沙彌抵池陽。見南泉愿和尚。時泉方偃息。問諗曰。近離什么處。諗云瑞像院。泉云。還見瑞像么。諗云。不見瑞像。只見臥如來。泉云。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諗云。有主沙彌。泉云。主在什么處。諗進(jìn)前云。仲冬嚴(yán)寒。伏惟和尚。尊體萬福。泉器之。許入室。 異日問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諗云。還可趣向否。泉云。擬向即乖。諗云。不擬如何知是道。泉云。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足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qiáng)是非耶。諗于言下悟入。乃于嵩岳琉璃壇納戒。卻反南泉。異日問南泉。知有底人。向什么處休歇。泉云。山下作牛去。諗云謝指示。泉云。昨夜三更月到窗。 諗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煙滿屋。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諗云。道得即開門。南泉于窗隙中。過鑰匙與諗。諗即開門。 諗?shù)近S檗。檗便閉卻方丈門。諗持火炬。于法堂內(nèi)叫云。救火救火。檗開門擒住云。道道。諗云。賊過后張弓。 又到保壽。壽見來即背坐禪床上。諗展坐具禮拜。壽下禪床。諗便出。 到鹽官云看箭。官云過也。諗云中也。 到夾山將柱杖入法堂。夾山云。作什么。諗云探水。夾云。一滴也無。探什么。諗倚杖于壁而出。 將游五臺。有大德作偈留云。何處青山不道場。不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來非吉祥。諗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無對。 眾請住趙州觀音院。示眾云。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xiàn)。漢來漢現(xiàn)。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佛是煩惱。煩惱是佛。時有僧問。未審佛為誰家煩惱。諗云。為一切人煩惱。僧云。如何免得。諗云。用免什么。 諗掃地次。僧問。清凈伽藍(lán)為什么有塵。諗云。又一點也。 諗問一座主。講什么經(jīng)。座云。講涅槃經(jīng)。諗云。問一段義得否。座云得。諗以腳踢空吹一吹。是什么義座云。經(jīng)中無此義。諗云。五百力士揭石業(yè)。便道無。 大眾晚參。諗云。今夜答話去。有解問者出來。時有一僧出禮拜。諗云。比來拋磚引玉。卻引得個墼子。 有僧游五臺。問一婆子云。臺山路向什么處去。婆云驀直去。僧便去。婆云。又恁么去也。僧舉似諗。諗云。待我去勘破者婆子。諗明日便去。問臺山路如前。婆答諗亦如前。諗歸謂其僧曰。我與汝勘破者婆子了也。 僧問。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不恁么來底人。師還接否。諗云接。僧云。恁么來者從師接。不恁么來者如何接。諗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有新到僧。謂諗曰。某甲從長安來。橫擔(dān)一條柱杖。不曾撥著一人。諗云。自是大德柱杖短。僧無對。 有僧寫諗真。呈諗。諗曰。且道似我不似我。若似我即打殺老僧。若不似我即燒卻?子。 諗上堂云。才有是非。紛然失心。還有答話分也無。后有僧舉似洛浦。浦扣齒。又舉示云居。居云何必。僧回舉似諗。諗云。南方大有人喪身失命。僧云。請和尚舉。諗才舉前語。僧指旁僧云。者個師僧。吃卻飯了。作恁么語話。諗休去。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諗坐而問曰。大王會么。王曰不會。諗云。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明日王公令客將傳語。諗下禪床接。侍者問云。和尚昨日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什么卻下禪床。諗云。非汝所知。上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下等人來。山門外接。 諗臨終。寄拂子與王公曰。若問何處得來。但道老僧平生受用不盡者。 乾寧四年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謚真際大師。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從諗。青州臨淄人也。童稚之歲孤介弗群。越二親之羈絆。超然離俗。乃投本州龍興伽藍(lán)從師剪落。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師勉之聽習(xí)于經(jīng)律但染指而已。聞池陽愿禪師道化翕如。諗執(zhí)心定志鉆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滅跡匿端坦然安樂后于趙郡開物化迷大行禪道。以真定帥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過制。而偏歸心于諗。諗嘗寄麈拂上王氏曰。王若問何處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盡者物。凡所舉揚(yáng)天下傳之號趙州去道。語錄大行為世所貴也。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參南泉。值泉偃息而問曰。近離甚處。師曰瑞像。泉曰還見瑞像么。師曰。不見瑞像。祇見臥如來。泉便起坐。深器之。許其入室。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師曰。還可趨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道不屬知。不屬不知。若真達(dá)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師于言下悟理。遂乃云。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千人萬人。盡是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若與空王為弟子。莫教心病最難醫(yī)。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懷。祇是個主人公。更向外覓作么。一婆子請轉(zhuǎn)藏經(jīng)。師卻下床轉(zhuǎn)一匝。曰轉(zhuǎn)藏經(jīng)已竟。婆曰。比來請轉(zhuǎn)。全藏。如何祇為轉(zhuǎn)半藏。一日師問新到僧。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院主問曰。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又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曰。老僧在青州。做得一領(lǐng)布衫。重七斤。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師曰無。曰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恁么卻無。師曰。為伊有業(yè)識在。師曰。大眾被十二時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俗姓楊。初居羅浮山,后歸潮州靈山。與韓愈友善,愈言其聰明識道理,論甚宏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禪宗僧侶,石頭希遷法嗣。隱居潮州靈山。憲宗元和十三年(818),韓愈因諫迎佛骨貶至潮州,召大顛至州郡,留十?dāng)?shù)日。后欲歸山,作詩偈一首辭別韓愈。韓愈另有與其書三札,真?zhèn)螁栴}向有不同意見?!?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事跡另參見《韓昌黎集》卷一八《與孟尚書書》?!?a target='_blank'>祖堂集》存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8—861 【介紹】: 唐僧。衢州須江人,俗姓祝。年十五,隨叔僧唯寬入內(nèi)道場,誦《法華》、《華嚴(yán)》等經(jīng)。年二十三,受戒。歷四十年,精通諸大經(jīng)論。歸諸暨法樂寺授徒。武宗會昌間,往永嘉,隱于樂成縣大芙蓉山。宣宗大中初,出住溫州開元寺。晚住越州呂后山院。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祝氏。衢之須江人。大德惟寬。其季父也。寬名重當(dāng)時。質(zhì)幼從出家。及寬被詔。入長安居大興善寺。復(fù)請授菩薩戒于內(nèi)道場。而質(zhì)皆在焉。年十五。誦法華華嚴(yán)維摩等經(jīng)。二十三。受具。七日能覆習(xí)戒本。更二夏。講四分律。年二十七。講俱舍論。如是四十年。而大經(jīng)大論。通暢者多矣。后問心法于大悲禹跡二禪師。乃歸領(lǐng)徒于諸暨之法樂寺?;⒎?。若聽所說者。質(zhì)為摩頂。使毋噬生物。虎妥尾去。會昌詔沙汰。質(zhì)遁永嘉之樂清縣大芙蓉山。太中初。太守韋公。屢致召命。質(zhì)固辭。于是強(qiáng)舁之入城府。居開元寺積歲月。所得檀施。悉以造佛殿講堂房廡等宇。而像設(shè)之嚴(yán)飾。藏教之完治。皆其費。俄而會稽廉使貳沈公。以呂后山院迎之。以歸。院蓋寧賁禪師舊化地。質(zhì)至。惟寓一榻于草庵而已。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別于眾。十五日。端坐而化。壽八十四。臘六十二。窆全身于靈谷。塔既建。越州刺史段成式。敘其行實。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文質(zhì)。俗姓祝氏。尚丘之遠(yuǎn)孫。衢州須江人也。叔氏為僧號唯寬。學(xué)通多本經(jīng)論。寬被詔入長安止大興善寺。重詔入內(nèi)道場。兼請受菩薩戒。質(zhì)隨寬入內(nèi)。年十五誦法華華嚴(yán)維摩等經(jīng)。二十三受具。七日誦周戒本。二夏便講四分律。二十七講通俱舍。四十年中精曉諸大經(jīng)論。后約束大悲禹跡二禪師參問心要。既博達(dá)矣。歸諸暨法樂寺領(lǐng)徒。時有虎來聽法。質(zhì)摩其頂而去。后往永嘉鐘會昌之搜簡乃隱樂成縣大芙蓉山。胎息而已。大中重興。太守韋君累請不來。強(qiáng)置于榻舁出州開元寺居。檀施駢貤回造大佛殿并講堂房廊形像。并寫藏教無不備焉。越州廉使沈貳卿命住呂后山院。本寧賁禪師舊化之地也。質(zhì)唯居草庵而止。咸通二年十月十四日告眾言別。十五日端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臘六十二。窆于云谷建塔。越州刺史段式為行錄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62 【介紹】: 唐僧。河?xùn)|蒲坂人,俗姓盧。早舉甲科,母喪服闋,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隱南岳常樂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問道者眾。懿宗咸通中卒,敕謚性空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盧氏。河?xùn)|蒲阪人。少為書生。年二十五。偕計中甲科。然未愜所志。欲再試禮部。而適丁母憂。因廬墓所。服闋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歲未二周。而諸經(jīng)通習(xí)。遂造嵩岳。受具戒。復(fù)淹貫律部。后詣百丈山謁大智海公。而究見性之指焉。俄結(jié)庵南岳常樂寺之絕頂。諫議大夫崔公。尤推重。為別創(chuàng)方丈。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會即便會。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錢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鹵砂礫。無所得水。將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飲。識者以為神。而眾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會答話。只能識病。有一僧出前立云。遠(yuǎn)有病么。請師識。中便下座。歸方丈。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答云。般若以何為體。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見趙州掃地次。中問般若以何為體。州置帚大笑撫掌。中便歸方丈。有僧辭往江西。中云。我勞汝得否。僧云勞什么。中云勞汝將取老僧去。僧云。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得。中便休。其僧后舉似洞山。山云。阇梨爭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將得。洞又問其僧云。大慈別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時示眾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會廢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詔除前禁。復(fù)儀相。太守劉公加禮敬。叢社之盛。不減疇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囑累畢。怡然坐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寰中。姓盧氏。蒲坂人也。生有異相。其聲如鐘。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禪師。結(jié)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師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師云。會即便會。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師云。般若以何為體。趙州大笑而出。師明日見趙州掃地。師問般若以何為體。趙州置帚。附掌大笑。師便歸方丈。師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眾云。山僧不解答語。只能識病。又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時學(xué)者甚眾。山素缺水。師擬飛錫。夜夢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師取用。詰旦見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東坡題詩云。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⒁迫鄢眯心_。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游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huán)佩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無疾而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僖宗謚性空大師定慧之塔。 贊曰。 履踐真實  心悟無際  南泉趙州  激揚(yáng)酬對 居乏寒泉  虎跑以濟(jì)  惟德斯彰  風(fēng)清日麗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寰中。姓盧氏。河?xùn)|蒲坂人也。稟靈特異挺質(zhì)殊倫。身支??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其色猶脂凝。學(xué)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五隨計中甲科。然未塞其懷。復(fù)思再捷。無何遭母之憂。遂廬于墓所。及服闋徑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jīng)皆覽。明年往嵩岳登戒肄習(xí)律部。于茲博通忽慕上乘。決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隱南岳常樂寺。結(jié)茅于山椒諫議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別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永日。然其乏水羸瓶遠(yuǎn)求。俄爾深宵有虎嗥嘯廬側(cè)。詰旦視之。果濫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侶參禮如云。屬武宗廢教。中衣短褐?;蛘埦哟魇蟿e墅焉。大中壬申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壬午歲二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身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當(dāng)中公滅日。忽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歲。敕謚大師號性空。塔名定慧也??N云太守段成式為真贊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jìn)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yán)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yán)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yè)儒。蚤歲欲以所學(xué)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jìn)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后當(dāng)宣導(dǎo)于都邑。復(fù)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yán)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鄉(xiāng)里。嘗赴齋民家。偶受經(jīng)。得圓覺閱之。妙領(lǐng)義趣。于是誓傳是經(jīng)。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yán)。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yán)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馀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nèi)殿。詢問秘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xùn)善。甘露之禍?;鹿俾式?。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xùn)亦在。且求剪發(fā)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xùn)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xùn)。故遵守惟謹(jǐn)。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魚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wù)邽槌鎏?。相國裴休嘗著論以辟?;蛘邔W(xué)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fù)俊才而隨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jìn)具于拯律師。尋?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dāng)宣導(dǎo)于帝都。復(fù)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yán)觀。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二章。深達(dá)義趣誓傳是經(jīng)。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yán)句義。未嘗隸習(xí)。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yán)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蛑?。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密累入內(nèi)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而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儀則當(dāng)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內(nèi)眾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dāng)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zhí)政者孔熾。內(nèi)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xùn)酷重于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唯李訓(xùn)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訓(xùn)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貧道識訓(xùn)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蛟?。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撰云。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qū)P亩U寂?;蛳s蛻而去。或火化而滅?;蚺蕵湟允窘K?;蚴芎Χ鴥攤?。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蹟酁閯γ?。破內(nèi)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dān)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于濟(jì)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于應(yīng)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歛。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yáng)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jì)。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dá)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真乘。萬善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河?xùn)|相國之論撰。所謂極其筆矣。然非夫人之為極筆。于他人豈極其筆乎。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能知密公。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其二公之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圓。應(yīng)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有不達(dá)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曰。達(dá)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xué)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yīng)可不嫉之乎?;蛴姓V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茍與王臣不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或止為宗教親近。豈不為大乎。寧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nèi)。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hù)。師以禪教學(xué)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dāng)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