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丘 → 邱丘”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共3412,分228頁顯示  上一頁  83  84  85  86  87  89  90  91  92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蕭公祖師(世稱 三教主 )
僧志逢( 志逢 世稱 伏虎和尚、伏虎禪師 普覺 大扇和尚 )
釋從彥( 米 )
僧應(yīng)之( 王 )
釋常覺( 李 )
釋傳章( 義明大師 )
釋傅章(義明 彭 )
釋竟欽( 竟欽 興福 )
釋守初( 守初 )
釋玄應(yīng)( 吳 )
普靜覺( 李 )
釋永安( 翁 )
僧慧明(別稱 惠明 圓通普照禪師 )
僧契盈( 廣辨周智禪師 )
僧晤恩( 修己 )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蕭公祖師。蜀人。生于殘?zhí)?。師雪峰存和尚。行頭陀行。久之。得悟而發(fā)通。于閩服。大著神異。閩人莫知其名。因稱蕭公祖師。古田有白蛇肆害。師驅(qū)之。溪源有毒龍為雉。師降之。至于封山打洞。無妖不剪。無怪不除。合四境之內(nèi)。地方千馀里。魔氛不作。月皎清光。人無惡夢。有偈曰。剃發(fā)還留發(fā)。居塵不染塵。人稱三教主。了義一歸真。又曰。一相元無相。如來如不來。道全歸四果。顯法救三災(zāi)。觀師偈意。是蓋大菩薩。示跡度生。非專羊鹿位中人也。師至宋嘉熙間。始入滅。住世三百馀歲?;鸹邙P冠巖。祥光燭天。異香普聞。火盡。鄉(xiāng)民刻木肖師形。盛骨于內(nèi)。請有司立庵奉之。錫胤弭災(zāi)。隨禱而應(yīng)。尤效于雨。虔禮則霈焉隨踵而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9—985 【介紹】: 五代至宋初僧。杭州馀杭人。幼出家于馀杭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xué),了達性相。天福中游方抵天臺山,參德韶國師,遂承法印。后周世宗顯德間居杭州五云山。錢俶召賜紫,署普覺大師,命住臨安功臣院。宋太祖乾德初,為筑云棲寺。其地多虎,志逢能馴之,世稱伏虎和尚。開寶初,住持普門精舍。四年,固辭歸山,住五云山華嚴(yán)道場。卒謚普覺。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志逢。馀杭人氏。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于臨安之東山。通貫三學(xué)。晉天福中。參天臺韶國師契悟。一日入普賢殿宴坐。倏有神人跪膝于前。師問為誰。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慮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師有何罪。唯小過耳。師曰。何也。曰。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常輒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悉飲之。吳越王聞其名。賜召紫衣。署普覺號。命住功臣山。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揚宗要。為開山始祖。四年。以老固辭。時大將凌超以五云山新創(chuàng)華嚴(yán)道場奉施為終老之所。出入??大扇。乞錢買肉飼虎?;⒚坑]d以還山。雍熙二年示寂。 贊曰。 葷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猶己饑之 妥尾出林  迎載而歸  孰云異類  感化一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志逢。馀杭人也。生而惡葷。膚體香潔。出家于臨安之東山朗瞻院。通貫三學(xué)。嘗夢升須彌山。睹三佛列坐。初釋迦次彌勒。皆禮其足。惟不識第三佛。但仰視而已。時釋迦示之曰。此是補處彌勒師子月佛。師方作禮。覺后因閱大藏經(jīng)。乃符所夢。游方見韶國師于天臺。契悟。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倏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師問。汝其誰乎。曰。護戒神也。師曰。吾患有夙愆未珍。汝知之乎。曰。師有何愆。唯一小過耳。凡折缽水亦施主物。師嘗傾棄之。非所宜也。言訖而隱。師自此洗缽水盡飲之。積久因致脾疾。十年始愈。吳越國王。向師道風(fēng)。召賜紫衣師號。命住功臣院。開寶初。忠懿王建普門精舍。請師為開山。舉揚宗要。開寶四年。師固辭解院。愿棲老林泉。時大將凌超。于五云山創(chuàng)院。奉師為終老之所。五云多虎。師每??大扇乞錢。買肉飼虎?;⑤m馴伏。日暮還山?;⒂?。騎以歸。故世稱伏虎禪師。一號大扇和尚。雍熙二年示寂。壽七十七。塔曰寶峰常照。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米氏。薊門人。年十五辭父母。出家于并州之慧覺寺。既受具歷游教苑。乃嘆曰。文字之學(xué)。徒足勞神。又豈可以解粘去縛哉。遂杖策南詢。見遁公于龍牙山中。為決所疑。唐清泰間。中州寧謐。彥北還。駐錫嵩少。頃之檀信響趨。明徒影附。堂殿壇場。由以落成。歷晉漢周三朝。寵令備至。開寶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終。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從彥。姓米氏。燕人也。始自識環(huán)尋知跪橘。颙昂挺質(zhì)豁達為襟。年距十五。父母聽許出家于并部慧覺禪院也。受戒后經(jīng)江鼓枻論?;H。流輩畏之咸知宗奉。乃懷心于祖教。望攻玉于他山。由是北別冰天南觀桂海。不虞惡瘴唯慕叢林。欣遇龍牙山禪師。為決所疑蔚成達者。后唐清泰丙申歲。還游嵩少。洛中始安人情輯睦。彥營構(gòu)禪坊。延聚緇侶而供養(yǎng)之。歷晉漢周三朝。皆加恩命。乃曰。寵辱若驚吾無驚久矣。然俗諦門中感世主以綈繡緣飾朽木者哉。以開寶二年八月三日示疾而終。四年辛未。改權(quán)從久瘞于層塔焉。
僧應(yīng)之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僧。其先閩人,俗姓王。初舉進士,黜于有司,遂出家。南唐李璟保大中授文章應(yīng)制。敕應(yīng)之書《楞嚴(yán)經(jīng)》鏤板以行,由是書名益振。作行書頗有氣骨,學(xué)柳公權(quán)。然其分間布置殊乏飄逸,故學(xué)者病之。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李氏。陳留人。家素儒者。而貧苦不自振。丱角讀書鄉(xiāng)校??》f出儕類。偕耆文游廬山。樂其間靜。遂投歸宗寺出家。為凈人梁乾化二年。始易形服。從剃染。即依東林甘露壇納戒。其于學(xué)。雖具究三藏。然終專志禪指。既禮文殊圣跡于五臺。念曰倦矣。其復(fù)可以事奔走乎。后唐天成三年。始得地于汴京麗景門右。治屋數(shù)間。以營浴事。每月以三八日。一設(shè)。僧無遠(yuǎn)近皆就浴。歲約費千萬緡。雖一出檀施。自非覺維持之力。疇克爾。尤與北海陶谷。湘東張仲荀厚善。皆有遺寄之文可考。陶序以為覺麻麥一齋。炎涼一納。前后王臣。上章乞師號紫袍。而覺確拒之。操眾愈益可敬慕。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常覺。姓李氏。陳留人也。肇為鞠子氣調(diào)絕奇。入鄉(xiāng)校中諷讀經(jīng)籍。群童咸出其下。洎登弱冠往廬山游二林陟五老。乃禮歸宗寺禪師充苦行焉。梁乾化二年蒙去飾披緇矣。明年于東林甘露戒壇納解脫木叉。厥后修身踐言。雖三藏俱留于意表。而以心學(xué)為究盡之務(wù)。復(fù)入五臺山禮妙吉靈跡。迨后唐天成三載。始于東京麗景門之右樹小禪坊。敕額為普凈焉。而逐月三八日設(shè)闔京僧浴。其或香湯汲注。樵蒸失供覺必令撤小屋抽榱桷而助爨焉。有公王仰重表薦紫衣。堅拒弗受。汲汲以利行濟物為己任耳。開寶四年十二月三日。遘疾。輕安無撓。十一日告眾右脅而化。享年七十六。僧臘五十六。茶毗收舍利五色磊落無算。嘗居京邑屢登斯院。覽北海陶尚書谷為湘東張仲荀序詩贈覺而云。起后唐天成至漢乾祐。每黑白月三取八日浴京大眾。累歲費錢可一百三十六萬數(shù)。計緡千萬矣。雖檀施共成。實覺公化導(dǎo)之力也。嘻大火之下陳留古封。周秦已來戰(zhàn)伐之國。人物眾而土風(fēng)尚利。舟車會而貨殖惟錯。昔梁惠王賢諸侯也。嘗謂孟軻曰。何以利吾國。是知禮讓之化不勝于好利之心明矣。且梁去魯千里而近。道猶不同。矧十萬八千里乎。梁王孟子同世之人也。心或有異。況瞿曇上人乎。彼孟氏屬斯文未喪。不能揚素王之道。今上人當(dāng)去圣逾遠(yuǎn)。卒能行法王之教。茍非三業(yè)內(nèi)凈六塵外清以至公之行化于人。孰以至公之心受于化也。陶重敘曰。自靈山覆簣法海堙流。玉毫晦而微言絕。金杖折而異端作。惟上人也色空等觀物我都亡。麻麥一齋自同禪悅。炎涼一納僅蔽枯形。前后王臣。欲上章乞以大師為號請以紫染方袍者。皆確而拒之。云云。張仲荀贈覺缽盂拄杖草屨。各用五言為章刊于小碣。其為名流碩學(xué)旌別有如此者。
釋傳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彭氏。開封東明人。父諲力農(nóng)。尤明佛經(jīng)詮旨。母邢夢游伽藍。攬器物而娠。旋以語其父。父喜曰。必生男子。當(dāng)令出家。年十一。遣事邑之秘公為弟子。授凈名仁王法華經(jīng)。即能覆誦。既落??。從其師。禮文殊于五臺。遂受具。當(dāng)是時??=贾謇?。睢陽之道雅。以法華。而其師以唯識。是皆內(nèi)實而外名者也。故章獲歷扣密傳。以資開演。筵張席啟。徒侶環(huán)列。垂二十載。未嘗小輟。周廣順中。左街僧錄廣智大師。薦聞于朝。賜紫方袍。乾德二年。以左街僧錄道深之薦。賜號義明大師。俄示疾終。春秋五十五。法歲三十六。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茶毗于都城之南原。舌根不壞。初其父之死而茶毗也。亦舌根不壞。固知持誦法華之驗。有如此者。開寶五年。門人樹塔并葬焉。相國寺清慧大師彝炳銘。
釋傅章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傅章。俗姓彭氏。開封東明人也。厥父諲即邑甸之上農(nóng)也。塵務(wù)之外正見不回。恒讀佛經(jīng)懸解詮旨。母邢氏嘗夢入法宇手探道器。因而娠焉。與父知懷非常之子。指腹誓令出俗。年甫十一。乃禮本邑唯識師秘公為師。一見異之。初授凈名仁王法華三經(jīng)。及削發(fā)去周羅。隨秘公游五臺禮文殊應(yīng)跡之地。其年受具。為息慈日便于浚郊清朗法師座下聽習(xí)法華經(jīng)。后于睢陽道雅法師重溫前業(yè)。尋學(xué)唯識于本師。頗揭厲于義津法水。又親附副僧錄通慧。因明且臻其極章。日誦三經(jīng)兼二戒本。講貫訓(xùn)徒向二十載。未嘗少輟。廣順中左街僧錄廣智大師。薦聞于周高祖賜紫方袍。大宋乾德二年左街僧錄道深。薦于太祖神德皇帝賜師號曰義明。俄示疾而終于本院。春秋五十五。法歲三十六。未絕之前命筆作偈警世。而贈諸朋執(zhí)矣。所度弟子一十五人。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卜京之南原用茶毗之法。薪盡火滅得舌且不灰。眾嘆戒德。門人檀信共立塔焉。則開寶五年也。先是厥父恒務(wù)法華經(jīng)。終后焚之亦舌不壞。子父同驗實為罕有。相國寺清慧大師彝炳為塔銘焉。
釋竟欽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竟欽。益州人。生鄭氏。少為大僧。于峨眉溪山黑水寺。出蜀南抵韶石云門。得心法。即就雙峰之下。創(chuàng)精舍以居。號興福。開堂之日。匡真禪師躬臨證明。僧問。賓頭盧應(yīng)供四天下。還遍也無。欽曰如月入水。又問。如何是用而不雜。欽曰明月堂前垂玉露。水精殿里撒真珠。于是??真以謂。類己加敬焉。太平興國二年三月。謂門弟子曰。吾不久去。汝矣可砌個卵塔。五月二十三日工畢。欽曰。后日子時行矣。及期適云門爽禪師。溫門舜峰諸老夜話。侍者報三更。欽索香焚之。合掌而化。閱世六十有八。坐四十有八夏。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八
禪師名守初。出于傅氏。鳳翔良原人也。兒時。聞鐘梵聲。輒不食危坐終日。母呂試之。不喂亦不索。年十六跪白求出家。呂許之。依渭州崆峒沙門志諗剃發(fā)。詣涇州舍利。律師凈圓受具足戒。始游律肆。執(zhí)卷坐睡。棄去歷咸秦。自襄漢南。至長沙坐夏。夏休詣云門偃禪師。偃問近離何處。對曰查渡。又問夏在何處。對曰湖南報慈。又問幾時離。對曰八月二十五。偃曰。放汝三頓棒。初罔然良久。又申問曰。適來祗對。不見有過。乃蒙賜棒。實所不曉。偃呵曰。飯袋子。江西湖南。便爾商略。初默悟其旨曰。他日正當(dāng)。于無人煙處。不畜粒米。飯十方僧。即日辭去。北抵襄漢偽漢。乾祐元年。眾請住洞山。禪其律居。謂學(xué)者曰。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諸方只具啐啄同時眼。不具啐啄同時用。到此實難得人。但愛不動一塵。不撥一境。見事便道。若此輩東西南北。不知其數(shù)。要得脫略窠。臼活人眼目。不道都無。但可言少。皆坐不達根原。落在陰界。妄以為安下。知陷在死水。弄個無尾胡孫。臘月三十日。鼓已打破。胡孫走卻。手腳忙亂。悔無所及。若是衲僧。凍殺饑殺。終不著渠鶻臭布衫 本朝大平興國六年。尚書石公襄帥趙公。交章奏初有道行。化于此邦。補助圣化。有旨賜徽號。紫伽梨。旌異之。住山四十年。道遍天下。淳化元年秋七月。無疾跏趺而化。閱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0—975 俗姓吳,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五代閩中禪僧。幼出家,后至福州,嗣白龍道希。歸住泉州清溪,又移青陽山20余年。開寶三年(970),漳州刺史陳文顥請住漳州報劬院。《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并收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玄應(yīng)(九一○~九七五),俗姓吳,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住漳州報劬院,稱玄應(yīng)定慧禪師。太祖賜紫衣師號。開寶八年卒,年六十六?! ?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四有傳。
普靜覺 朝代:后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普靜院常覺禪師。陳留人也。生李氏。幼習(xí)儒。絕無干祿意。志樂山水。頗務(wù)游觀。至廬山歸宗。適弘章禪師開法。乃言下有省。固求出家。未幾。章將順寂。命師前。撫之曰。汝于大法有緣。后濟度無量。吾呼吸間人耳。不能遂汝志。即以披剃事。囑之門人。章乃寂。師至梁乾化二年落發(fā)。明年納戒于東林甘露壇。尋游五臺。抵上都。干麗景門外。獨居二年。有比鄰張生者。清信士也。屈師供養(yǎng)偶榻焉。其家至深夜。與妻竊窺之。見師體遍滿榻中。頭足俱出榻外。生大驚。及令奴婢視之如常。生倍加信。敬曰弟子。夫婦偕老。愿割宅前區(qū)。以裨丈室可乎。師欣然受之。后唐天成三年。遂成大院。賜額曰普靜。師以時機淺昧。難任極旨。茍啟之非器。謗讟由生。未若不言之為愈。于是每月三八日。隨緣行施。僧俗受惠者。以萬計。嘗謂諸徒曰。但得慧門無壅。則福何滯哉。一日給事中陶谷。入院見師所為。因問曰。經(jīng)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今目前紛然。如何離得。師曰。給事見個甚么。陶欣然仰重。自是王公大人。屢薦章服師號。皆卻不受。以開寶四年冬。右脅而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11—974 俗姓翁,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初于本州出家。后唐明宗天成中至杭州,后往天臺山嗣天臺德韶。出山后初住越州清泰院,后住杭州報恩院。署正覺慧空禪師?!?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永安(九一一~九七四),俗姓翁,溫州永嘉(今屬浙江)人。住杭州報恩寺。太祖開寶七年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八有傳。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翁氏。溫州永嘉人。少聞同郡匯征大師與樂安孫合相往來。因投之出家。然征性高伉。每事之者。多以不合去而安曲盡無所忤。儕類嘆以為難及。唐天成間。隨侍至錢唐。俄遁之隱僻。行頭陀法。既又入閩。參扣禪指。然皆以盜賊擾攘。道路梗澀而止。乃依國師韶公于天臺。盡遣群滯。尋歸省。征咄之曰。棄背孝養(yǎng)。罪何容貸。今幸來歸。還有裨補前咎計否。安跪而對曰。從來無事用以塞責(zé)。征首肯之。吳越國王錢氏。召居報恩寺。并署禪師號。仍合華嚴(yán)李論于經(jīng)。而募人彫板。得檀施。皆培植二田。略無儲畜。實納子之脩潔者也。開寶七年終。春秋六十四。法臘四十四。阇維舌根累煅不壞。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水安。姓翁氏。溫州永嘉人也。少歲淳厚黃中通理。遇同郡匯征大師鳳鳴越嶠玉瑩藍田穫落文心沈潛學(xué)奧。以其出樂安孫合拾遺之門也。而有慕上之心。往拜而乞度。然征性高岸而寡合。而安事之也曲從若環(huán)。蓋哀其幼知擇師耳。天成中隨侍出杭。俄有從十二頭陀之意。潛逃欲登閩嶺參問禪宗。屬封彊艱棘。卻回結(jié)庵于天臺。后遇韶禪師法集頓遣群疑。重來禮征。咄之曰。棄背孝養(yǎng)。爾自速辜。遺行于斯。還有裨補前咎計否。安跪?qū)υ弧膩頍o事請用塞責(zé)。征肯頷之。漢南國王錢氏召居報恩寺。署號禪師焉。乃以華嚴(yán)李論為會要。因?qū)⒑辖?jīng)。募人雕板印而施行。每有檀施罕聞儲畜。回舍二田矣。以開寶甲戌歲終而焚之。其舌存焉。累投火鍛色雖同乎熾炭。寒則柔弱。今藏普賢道場中。春秋六十四。法臘四十四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或作惠明。五代時僧。杭州錢塘人,俗姓蔣。研核三學(xué),漸入精微。游閩越,至撫州禮法眼文益,遂皈依禪宗。后歸浙,隱天臺白沙,善機鋒,時謂為魔說。乾祐中出山,翠巖令參請其住思憲院。吳越王錢弘俶延請其住杭州大報恩寺,賜號圓通普照禪師。后周世宗顯德中卒。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慧明。俗姓蔣。錢塘人也。研覈三學(xué)漸入精微。后登閩越殆至臨川。禮文益禪師深符正理。悟先所宗不免生滅情見。后回浙隱天臺白沙立草寮。有雪峰長慶之風(fēng)。到者皆崩角摧鋒。謂明為魔說。漢乾祐中自山出時。翠巖參公率諸禪伯。于僧主思憲院定其臧否。明之口給無能挫衄。尋漢南國王錢氏造大報恩寺。請以住持。假號圓通普照禪師。然行玄沙正眼非明曷能致此。顯德中卒。時酷暑俾欲葬之。有弟子永安曰。知師唯我也。請焚之得舍利五色。一皆圓凈。初明煉指為燈。于天臺供養(yǎng)。后相繼燒三指而勤持課。脅疏衽席。時說法焉。性且剛直言多忤物。是其所短也。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慧明。蔣氏子也。幼歲出家。三學(xué)精練。過臨川謁法眼?;砣挥惺?。回鄞水。庵居大梅山。吳越部內(nèi)。禪學(xué)雖盛。而以玄沙正宗。筑之閫外。師欲整而導(dǎo)之。一日有禪者至庵。師問曰。近離何處。對曰成都。曰上座離成都到此山。則成都少上座。此間剩上座。剩則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說得道理即住。禪客莫能對。又遷止天臺白沙庵。有彥明道人者??∞q自負(fù)。來謁師。師問曰。從上先德有悟者否。對曰有之。曰。一人發(fā)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舉手指曰。只今天臺山嶷然。知何得銷殞去。明張目直視遁去。錢忠懿王。延請問法。命住崇資院。盛談玄沙法眼宗旨。自是他宗泛學(xué)。皆寂然賓服矣。一日忠懿王為法集大會諸山。師問諸老宿曰。雪峰塔銘云。夫從緣而有者。始終而成壞。非從緣而有者。歷劫而長堅。堅之與壞。即且止。雪峰只今在何處。老宿不能對。王大說。署圓通普炤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僧。居閩中。通內(nèi)外學(xué),性敏速。嗣長慶慧棱。后周太祖廣順初,游歷至杭州,居龍華寺,賜號廣辨周智禪師。曾陪吳越王錢俶游碧浪亭,即景賦詩云:“三千里外一條水,十二時中兩度潮?!睍r以為佳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時閩中(今福建)僧。通內(nèi)外學(xué),性敏速。嗣長慶慧棱。后周太祖廣順初,游歷至杭州,居龍華寺,賜號廣辨周智禪師。曾陪吳越忠懿王錢弘俶游碧浪亭,即景賦詩,時稱為佳對。《五代史補》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二一、《十國春秋》卷八九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2—986 【介紹】: 宋僧。蘇州常熟人,俗姓路,字修己。年十三投破山興福寺出家。后唐明宗長興中住昆山慧聚寺,學(xué)南山律。后漢初,從錢塘慈光院志因法師學(xué),通達《法華》、《光明經(jīng)》、《止觀論》。嘗以天臺宗經(jīng)義殘缺,因?qū)だ[十妙之始終,研核五重之旨趣,講《大玄義》、《文句》、《止觀》二十余周,使法華大旨復(fù)傳。有《玄義》、《文句》、《止觀》、《金光明》、《金錍論科》總?cè)逄?/blockquote>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晤恩。字修己。姑蘇常熟人也。姓路。母張氏嘗夢梵僧入其家而妊焉。及稚孺見沙門相必起迎遲。年十三聞?wù)b彌陀經(jīng)。遂求出家。親黨饒愛再三沮之。乃投破山興福寺受訓(xùn)。后唐長興中受滿分戒。登往昆山慧聚寺學(xué)南山律。晉天福初從槜李皓端師聽習(xí)經(jīng)論。懸解之性天然。時輩輒難抗敵。后微聞天臺三觀六即之說。冥符意解。漢開運中造錢唐慈光院志因師。講貫彌年通達法華光明經(jīng)止觀論。咸洞玄微。尋施覆述。出弟子相次角立。雍熙三年八月朔日。恩于中夜睹白光自井而出明滅不恒。謂門人曰。吾報齡極于此矣。乃絕粒禁言一心念佛。次夢擁納沙門執(zhí)金壚焚香三繞其室。自言祖師灌頂來此相迎。汝當(dāng)去矣。夢覺呼弟子至。猶聞異香。至二十五日為弟子說止觀旨?xì)w及觀心義。辰時端坐面西而化。享年七十五。僧臘五十五。其夜院僧有興文偃等。皆聞空中絲竹嘹亮。而無鼗鼓且多鈴鐸。漸久漸遠(yuǎn)依稀西去。迨九月九日依西域法焚獲舍利青白。圓粒無算。恩平時謹(jǐn)重一食。不離衣缽不畜財寶。臥必右脅坐必加趺。弟子輩設(shè)堂居亦同今之禪室。立制嚴(yán)峻日別親視。明相方許凈人施粥。曾有晚飲薯蕷湯者。即時擯出黌堂。每一布薩。則潸灑不止。蓋思其大集滿洲之言耳。偏誨人以彌陀凈業(yè)救生死事。受教得生感祥可見者往往有之。凡與人言不問賢不肖。悉示以一乘圓意。或怪不逗機者。乃曰。與作毒鼓之緣耳。不喜雜交游。不好言世俗事。雖大人豪族。未嘗輒問名居。況迂趨其門乎。先是天臺宗教會昌毀廢文義殘缺。談妙之辭沒名不顯。恩尋繹十妙之始終。研覈五重之旨趣。講大玄義文句止觀二十馀周。解行兼明目足雙運。使法華大旨全美流于代者。恩之力也。又慊昔人科節(jié)與荊溪記不相符順。因著玄義文句止觀金光明金[鏍-糸+拱]論科總?cè)逄R娦杏谑?。吁河漢中有魚溯流而上者何。潛泳有所取故。恩公不寬乘戒。而出弟子十有七人。求解而行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