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169,分278頁顯示  上一頁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升阻比
束比青芻
碩大無比
說的比唱的還好聽
勢比恒碣
屬詞比事
屬辭比事
壽比銅仙
壽比南山
容比于禮
仁比高山
奢比
上比鵲巢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三支比量
《漢語大詞典》:升阻比
又稱“舉阻比”、“空氣動力效率”。飛機飛行中,在同一迎角的升力與阻力的比值。其值隨迎角的變化而變化,此值愈大愈好,低速和亞聲速飛機可達17~18,跨聲速飛機可達10~12,馬赫數(shù)為2的超聲速飛機約為4~8。
《分類字錦》:束比青芻(束比青芻)
杜甫 秋日阮隱居致薤三十束詩 束比青芻色,圓齊玉箸頭。
分類:
《漢語大詞典》:碩大無比(碩大無比)
見“ 碩大無朋 ”。
《國語辭典》:碩大無朋(碩大無朋)  拼音:shuò dà wú péng
貌壯德美,無相比之行。語出《詩經(jīng)。唐風。椒聊》:「彼其之子,碩大無朋?!购蠖嘤靡孕稳菸锲反蟮綗o可比擬?!读凝S志異。卷二。蓮香》:「晨起,睡舄遺墮,索著之,則碩大無朋矣?!?/div>
《漢語大詞典》:說的比唱的還好聽(説的比唱的還好聽)
謂說的話雖然動聽,但都是騙人的空話。 林予 謝樹 《咆哮的松花江》第三五章:“真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前些日子朝你家串換點苞米面,不但不借給,大姐還在背地說三道四,把我們好頓編排。”
《分類字錦》:勢比恒碣(勢比恒碣)
見上注。
分類:
《漢語大詞典》:屬詞比事(屬詞比事)
見“ 屬辭比事 ”。
《國語辭典》:屬辭比事(屬辭比事)  拼音:zhǔ cí bǐ shì
連綴文詞,排列史事。后泛指撰文記事。《禮記。經(jīng)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埂吨軙?。卷四二。蕭撝等傳。史臣曰》:「劉璠學思通博,有著述之譽,雖傳疑傳信,頗有詳略,而屬辭比事,足為清典?!?/div>
《國語辭典》:屬辭比事(屬辭比事)  拼音:zhǔ cí bǐ shì
連綴文詞,排列史事。后泛指撰文記事?!抖Y記。經(jīng)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埂吨軙?。卷四二。蕭撝等傳。史臣曰》:「劉璠學思通博,有著述之譽,雖傳疑傳信,頗有詳略,而屬辭比事,足為清典。」
《分類字錦》:壽比銅仙(壽比銅仙)
楊維楨《杖賦》:故假其威,可以折沖乎外侮;論其壽,可以竊比乎銅仙。
《國語辭典》:壽比南山(壽比南山)  拼音:shòu bǐ nán shān
語本《詩經(jīng)。小雅。天?!罚骸溉缭轮悖缛罩?,如南山之壽?!箟勖缒仙侥菢娱L久。為祝人長壽之辭。《南史。卷四二。齊高帝諸子傳上。豫章文獻王嶷傳》:「古來言愿陛下壽比南山,或稱萬歲,此殆近貌言。」
《分類字錦》:容比于禮(容比于禮)
禮記》: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于射宮,其容體比于禮,其節(jié)比于樂,而中多者得與于祭。
分類:
《分類字錦》:仁比高山(仁比高山)
蘇轍 張安道尚書生日詩 仁比高山年自倍,秋逢生日喜盈門。
分類:老壽
《漢語大詞典》:奢比
即 奢龍 。傳說為 黃帝 之臣。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 奢比 之尸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郭璞 注:“亦神名也?!?郝懿行 箋疏:“管子·五行篇云: 黃帝 得 奢龍 而辯於東方。又云: 奢龍 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師。此經(jīng) 奢比 在 東海 外,疑即是也?!?宋 羅泌 路史·后紀五·黃帝:“ 奢比 辨乎東,以為土師而平春?!?羅蘋 注:“即 奢龍 ?!?/div>
分類:黃帝郭璞
《分類字錦》:上比鵲巢(上比鵲巢)
常袞《謝妻封弘農(nóng)郡夫人表》:近代著令,國朝相襲。階至三品,妻封夫人。上比鵲巢,遠齊翟茀。
分類:貴盛
《漢語大詞典》:上方不足,下比有余(上方不足,下比有餘)
猶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晉 張華 《鷦鷯賦》:“巨細舛錯,種繁類殊。鷦鷯巢於蚊睫,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span id="vcpmaxp" class="book">《晉書·王湛傳》:“時人謂 湛 上方 山濤 不足,下比 魏舒 有餘。”
《漢語大詞典》: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學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辯説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辯,初宗,次因,次喻。(兼喻體、喻依。) 大秦 之辯,初喻體(近人譯為大前提),次因(近人譯為小前提),次宗。其為三支比量一矣?!眳⒁姟?三支 ”。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漢 末、 三國 時來 華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讖 、 支亮 和 支謙 三人。 支謙 受業(yè)于 支亮 , 亮 受業(yè)于 支讖 。當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陳師道 《別寶講主》詩:“暫息三 支 論,重參二祖禪?!?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六章第二節(jié):“ 三國 時代 支纖 、 支亮 、 支謙 ,皆自 印度 來傳教,時號‘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學指組成比量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宗(立義),因(論證),喻(設譬)。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況,喻曉宗因。”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近人或謂 印度 三支,即是 歐州 三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