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大辭典】(術(shù)語)Bhiks!u,又名苾芻,煏芻。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為本義。嘉祥法華義疏一曰:「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于法,不名比丘。(中略)馀怖魔,破惡,凈命,如智度論中廣說也。」(參見:苾芻)
【佛學常見辭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即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yǎng)法身。二、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瞋癡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三、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于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俗語佛源】比丘,梵語bhiksu的音譯,一般意譯為「乞士」,俗稱「和尚」。佛家指年滿二十歲,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條。《
大智度論》卷三列舉了比丘的五種意譯:乞士、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怖魔。其中乞士是最常見的意譯。隋·吉藏《
法華義疏》卷一說:「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贡惹鹗欠鸬牡茏?,當然要從佛乞法,但為什么要向俗人乞食呢?原因是:比丘出家學法,一般不作治生產(chǎn)業(yè),乞食不但可以省事修道,而且可以破除驕慢之心?!督饎偨?jīng)》載:「(佛)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贯屽饶材岢黾視r,凈飯王派憍陳如等五名親信隨侍。釋迦成道以后,這五人在鹿野苑聽法出家,是最早的比丘。(李明權(quán))
【三藏法數(shù)】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故名乞士。
【三藏法數(shù)】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色身,凈命自活,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以成清雅之德也。(凈命者,以清凈之食,自活其命也。)
【三藏法數(shù)】梵語比丘,華言乞土。謂上乞法以資慧命,下乞食以資以色身也。亦名苾芻,蓋苾芻,雪山香草名,草有五義,以喻比丘五德。(五義五德者,一體性柔軟義,喻比丘折伏身語粗獷之德;二引蔓旁布義,喻比丘度人不絕之德;三馨香遠聞義,喻比丘戒香芬馥之德;四能療疼痛義,喻比丘能斷煩惱之德;五不背日光義,喻比丘常向佛日之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