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65詞典 3分類詞匯 62
《國語辭典》:民歌  拼音:mín gē
民間歌曲。指由民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并流行于民間,富地方性色彩,屬于民間的通俗歌曲。如:「校園民歌」、「客家民歌」。也稱為「民謠歌曲」。
《國語辭典》:民歌五褲(民歌五褲)  拼音:mín gē wǔ kù
五褲,稱頌地方官吏施行善政。民歌五褲指因施政措施良好,而百姓家有馀衣,乃稱道高歌?!队讓W(xué)瓊林。卷一。文臣類》:「廉范守蜀郡,民歌五褲?!?/div>
《國語辭典》:校園民歌(校園民歌)  拼音:xiào yuán mín gē
流行于學(xué)校間,主要由學(xué)生自行創(chuàng)作的歌曲。
《國語辭典》:變風(fēng)(變風(fēng))  拼音:biàn fēng
《詩經(jīng)》國風(fēng)自〈邶風(fēng)〉至〈豳風(fēng)〉一百三十五篇,皆為周朝中衰后亂世所產(chǎn)生的作品,故稱為「變風(fēng)」。相對于治世所產(chǎn)生的正風(fēng)而言。
《國語辭典》:正風(fēng)(正風(fēng))  拼音:zhèng fēng
1.《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召南二十五篇為正風(fēng),邶、鄘以下為變風(fēng)。
2.肅正不良風(fēng)氣。如:「正風(fēng)專案」。
《漢語大詞典》:民謳(民謳)
民歌。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 秦 漢 以還,採詩之官既廢,天下俗謡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div>
分類:民歌
《國語辭典》:鄉(xiāng)歌(鄉(xiāng)歌)  拼音:xiāng gē
韓國在沒有創(chuàng)制文字之前,用漢字標(biāo)音所記錄的民歌、民謠等。
分類:民歌前蜀
《漢語大詞典》:小歌
(1).短歌。古代辭賦篇末總括全篇要旨的部分。荀子·賦:“與愚以疑,愿聞反辭。其小歌曰:‘念彼遠方,讒人服矣?!?楊倞 注:“此下一章,即其反辭,故謂之小歌,總論前意也?!?明 楊慎 《楚竹吟》:“《大招》自抽怨,小歌徒悲吟?!?br />(2).猶民歌。 明 張岱 陶庵夢憶·不系園:“ 章 侯 唱村落小歌,余取琴和之,牙牙如語。”
《漢語大詞典》:竹枝
(1).竹子的小枝。 唐 杜甫 《示從孫濟》詩:“萱草秋已死,竹枝霜不蕃。” 唐 劉滄 《題古寺》詩:“古寺蕭條偶宿期,更深霜壓竹枝低。”
(2).樂府《近代曲》之一。本為 巴渝 (今 四川 東部)一帶民歌, 唐 詩人 劉禹錫 據(jù)以改作新詞,歌詠 三峽 風(fēng)光和男女戀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詠當(dāng)?shù)仫L(fēng)土或兒女柔情。其形式為七言絕句,語言通俗,音調(diào)輕快。 唐 劉禹錫 《洞庭秋月》詩:“盪槳 巴 童歌《竹枝》,連檣估客吹 羌 笛?!?宋 范成大 《夔門即事》詩:“《竹枝》舊曲元無調(diào),麴米新篘但有聞。”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紀(jì)映淮:“ 金陵 紀(jì)青 ……女名 映淮 ,字 阿男 ,嘗有《秦淮竹枝》云:‘棲鴉流水點秋光,愛此蕭疎樹幾行。不與行人綰離別,賦成 謝 女雪飛香。’” 朱自清 《中國歌謠》三:“詞律云:‘《竹枝》之音,起于 巴 蜀 唐 人所作,皆言 蜀 中風(fēng)景。后人因效其體,于各地為之?!@時《竹枝》已成了一種敘述風(fēng)土的詩體了?!?br />(3). 唐 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單調(diào)十四字,分平韻、仄韻兩體。
《國語辭典》:漁歌(漁歌)  拼音:yú gē
漁民所唱的歌。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國語辭典》:龍舟(龍舟)  拼音:lóng zhōu
1.刻飾成龍形的船。多在端午節(jié)用來舉行龍舟大賽。也稱為「龍船」。
2.天子所乘坐的船?!端鍟>砣?。煬帝紀(jì)上》:「御龍舟,幸江都?!?/div>
《漢語大詞典》:難問(難問)
(1).提出疑問;請教。 漢 王充 論衡·問孔:“以為圣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后漢書·皇后紀(jì)上·和熹鄧皇后:“諸兄每讀經(jīng)傳,輒下意難問?!?br />(2).民歌體裁的一種。有如謎語,兩人合唱,以一問一答形式出現(xiàn)。如:(問)啥人數(shù)得清天上星?啥人數(shù)得清鱖魚鱗?(答)太白金星數(shù)得清天上星, 姜太公 數(shù)得清鱖魚鱗。我國東南各省如 江蘇 、 廣東 等地民間都很流行。 朱自清 《中國歌謠·歌謠的分類》:“謎有三種:一、事物謎,二、字謎,三、難問, 鍾先生 《廣州謎語序》稱為‘詰難體’……我以為要恰切一點,把它稱為‘謎歌’?!?/div>
《漢語大詞典》:吳歌
吳 地之歌。亦指 江 南民歌。晉書·樂志下:“ 吳 歌雜曲。并出 江 南。 東晉 以來,稍有增廣。” 五代 劉兼 《蓮塘霽望》詩:“採蓮女散 吳 歌闋,拾翠人歸 楚 雨晴?!?宋 曾鞏 《南湖行》之一:“插花步步行看影,手中掉旗唱 吳 歌?!?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一個讀過私塾的人給我們背誦了許多舊詩詞,還背誦他所愛好的一首 吳 歌?!?/div>
分類:南民民歌
《國語辭典》:歌謠(歌謠)  拼音:gē yáo
1.可以唱的韻語。有樂曲伴奏的稱「歌」,沒有樂曲伴奏的稱「謠」?!稘h書。卷三○。藝文志》:「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fēng),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fēng)俗,知薄厚云?!鼓铣骸f(xié)《文心雕龍。哀吊》:「然履突鬼門,怪而不辭,駕龍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頗似歌謠,亦彷佛乎漢武也?!?br />2.民間歌曲或通俗的歌曲。如:「鄉(xiāng)土歌謠」。
《國語辭典》:風(fēng)人(風(fēng)人)  拼音:fēng rén
1.詩人。《晉書。卷九二。文苑傳。李充傳》:「風(fēng)人司箴,敬貽君子?!固?。白居易與元九書〉:「雖義類不具,猶得風(fēng)人之什二三焉?!?br />2.瘋?cè)恕?/div>
《漢語大詞典》:風(fēng)人體(風(fēng)人體)
古代民歌的一種體裁。 清 翟灝 通俗編·識馀:“ 六朝 樂府《子夜》、《讀曲》等歌,語多雙關(guān)借意, 唐 人謂之風(fēng)人體,以本風(fēng)俗之言也。”亦省稱“ 風(fēng)人 ”。 宋 嚴(yán)羽 滄浪詩話·詩體:“論雜體則有風(fēng)人?!?郭紹虞 校釋:“‘風(fēng)人’云者,謂其體從民歌中來?!?宋 羅大經(jīng) 鶴林玉露卷八:“其詞微而顯,得風(fēng)人之體。”
分類:民歌體裁
《國語辭典》:正風(fēng)(正風(fēng))  拼音:zhèng fēng
1.《詩經(jīng)》國風(fēng)周南、召南二十五篇為正風(fēng),邶、鄘以下為變風(fēng)。
2.肅正不良風(fēng)氣。如:「正風(fēng)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