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側(cè)。宋建州建陽人,字虔中。神宗熙寧間進士。以儒學教授其鄉(xiāng),游酢、施景明、葉祖洽皆從之游。后為將作監(jiān)主簿。與族子江汝舟號二先生。
江寬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元年(1068)任建州知州。熙寧五年(1072)任真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任臺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江測子。神宗熙寧初進士。官左朝奉郎。以吏治循良,受知于司馬光。工于題詠,人愛其詩。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四年(1071)任夔州路提點刑獄公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1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寧初,累遷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參與制訂新法。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任參知政事,堅行新法。后與王安石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紹圣中,歷知延安府,筑米脂諸寨以備西夏侵擾?;兆跁r,因事安置宣州,移廬州。有《莊子解》及文集。
全宋詩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diào)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崤e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進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當政,設(shè)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與謀,凡所建請,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后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安石罷相,薦為參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延州。元豐五年知單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責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中,復資政殿大學士,知延州,加銀青光祿大夫,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诹?,移知杭州,徙大名。崇寧五年,復知杭州。坐其子聞妖人言不告,責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卷(存)、《孝經(jīng)傳》一卷、《論語議》十卷、《莊子解》十卷等。見《呂參政惠卿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宿州符離人,字子居。以蔭為寧陵縣主簿,疏導縣中久堙古河以溉田,人稱“苗公河”。神宗熙寧中,歷廣西、梓州路轉(zhuǎn)運副使。元豐中,從林廣攻瀘州蠻乞弟,創(chuàng)摺運法,道雖遠而軍食不乏。后為河東轉(zhuǎn)運使,移知桂州,官終戶部侍郎。
全宋詩
苗時中(?~一○九二,字子居,其先壺關(guān)(今屬山西)人,徙宿州(今安徽宿縣)、以蔭為寧陵主簿。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以司農(nóng)寺丞為太子中舍,權(quán)發(fā)遣梓州路轉(zhuǎn)運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四)。九年,為廣西轉(zhuǎn)運副使(同上書卷二七九)。一作湘南轉(zhuǎn)運使(《金石萃編》卷一三四)。元豐三年(一○八○)。權(quán)梓州路轉(zhuǎn)運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六)。遷河東轉(zhuǎn)運使。七年,以直龍圖閣知桂州(同上書卷三四六)。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進寶文閣待制,兼管勾廣南西路經(jīng)略司(同上書卷四○二)。四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副使(同上書卷四三五)。五年,遷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入為戶部詩郎(同上書卷四四五)。六年,卒于官(同上書卷四五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傅。
全宋文·卷一六六○
苗時中(?——一○九一),字子居,宿州(治今安徽宿州)人。以蔭主寧陵簿,調(diào)潞州司法參軍。熙寧元豐間,歷廣西、梓州轉(zhuǎn)運副使、河東轉(zhuǎn)運使。元豐七年,加直龍圖閣、知桂州。元祐中進寶文閣待制,再任。復為江淮荊浙發(fā)運副使、陜西都轉(zhuǎn)運使,終戶部侍郎。元祐六年卒。《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四四四、四四五、四五五。
李昭遠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李昭遠,熙寧七年為律學教授,見《宋會要輯稿》崇儒三之九。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九、《莆陽比事》卷六、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四七載有李昭遠,字復之,莆陽(今福建莆田)人,嘉祐八年進士。熙寧八年,官大理寺丞,充斷官,以忤呂惠卿出知江州,有治聲。未知是否一人。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晚號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弱冠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舒城縣。哲宗元祐間知南劍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八年(一○九三),知建州(《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移知虔州。擢京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河北、江西,徙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歸。徽宗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有《云溪文集》百卷(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已佚。宋趙不悔《新安志》卷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实v五年,才冠而登第。歷知舒城縣、南劍州、建州、虔州。哲宗擢為京東轉(zhuǎn)運判官,終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而歸。凡歷官十七任,皆有治跡。晚號云溪翁,卒年七十九。有文百卷,手所校書萬馀卷。見《新安志》卷七,《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宋史翼》卷二○,《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9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作詩涉及新法下獄,無人敢救,唯安禮從容為神宗言之,軾得救。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決斷滯訟,勤于政事,遼使知而嘆息夸異。后歷尚書左丞,七年,罷知江寧府。官終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
全宋詩
王安禮(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從河東唐介辟。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年,遷直集賢院(同上書卷二六○),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元豐四年(一○八一),為翰林學士(同上書卷三一一),知開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同上書卷三四七),出知揚、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書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書卷四七八)。紹圣初知永興軍。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詩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東都事略》卷七九有傳?!⊥醢捕Y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叢書》所輯本(簡稱叢書本),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禮(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安石弟。嘉祐進士。熙寧中為崇文院校書,遷直集賢院,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蘇軾下御史獄,嘗言于神宗救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七年罷,移知江寧府。元祐中歷知揚、青、蔡、舒州。紹圣初移知永興軍,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開封府熙寧編》十卷,《天文書》十六卷,《二儀賦》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禮四四之一七,《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江仲達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八年(1075)任徐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江衍,字巨源,蘭溪(今屬浙江)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官山陰、鄞縣主簿。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遷廬州觀察推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八)。元豐六年(一○八三),為京西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卷三三三)。官至四川提舉(《安岳集》卷七《送江衍巨源提舉赴闕》)。事見清嘉慶《蘭溪縣志》卷一四。
全宋文·卷一七○七
江衍,字巨源,蘭溪(今浙江蘭溪)人。受業(yè)于陳襄,嘉祐六年第進士,官鄞縣主簿,遷廬州觀察推官。熙寧六年,曾布辟為司農(nóng)寺勾當公事。元豐中,為奉議郎,權(quán)發(fā)遣提舉梓州路常平等事,改京西轉(zhuǎn)運判官、四川提舉。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六、三三三,《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一一,《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四明人,字幾圣。仁宗嘉祐八年,知雩都縣,廉以持己,寬以養(yǎng)民。神宗熙寧間,以比部員外郎權(quán)開封府判官,以議行倉法,升提點倉場。后遷主客郎中、提點在京倉場司。
全宋詩
沈希顏,字幾圣,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仁宗嘉祐中知雩都縣(清同治《雩都縣志》卷七,《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作八年)。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比部員外郎、權(quán)開封府判官。六年,提點倉場(《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元豐二年(一○七九),權(quán)江淮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年,為京西轉(zhuǎn)運判官(同上書卷三四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朝散大夫知滁州(明萬歷《滁陽志》卷一○)。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四
沈希顏,字幾圣,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嘉祐八年知雩都縣,寬以養(yǎng)民,廉以持己。熙寧間以比部員外郎權(quán)開封府判官,以議行倉法,升提點倉場。元豐中歷任提點在京倉場司、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京西路轉(zhuǎn)運副使。著有《元豐新定在京人從敕式三等》。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五七,《宋史》卷二○四,《江南通志》卷一○一,《浙江通志》卷一二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114 【介紹】: 宋洪州人,初名居實,字敦老。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熙寧、元豐間,歷武安節(jié)度推官、提舉河北常平、京都轉(zhuǎn)運副使,擢京都轉(zhuǎn)運使。奉行新法,工于算計,收鹽鐵羨息錢數(shù)百萬;于萊蕪、利國兩監(jiān)鑄錢,歲得十萬緡;又請鑄大鐵錢二十萬貫佐陜西軍需,累受褒獎。哲宗元祐初被劾以苛刻聚斂,貶成州團練副使、黃州安置。起為江淮荊浙發(fā)運使,進戶部尚書,知開封府?;兆诔酃偕袝邑⒅袝T下侍郎、知樞密院事。出知洪州卒。
全宋詩
吳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實,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diào)潭州攸縣主簿,遷知安州景陵、開封咸平縣。神宗熙寧初為武安軍節(jié)度推官。元豐間提舉河北西路常平,遷京東轉(zhuǎn)運判官,升副使、都轉(zhuǎn)運使。哲宗元祐初貶成州團練副使、黃州安置。紹圣初起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召拜戶部尚書,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和州?;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椭_封,進中書門下侍郎,以老為東太一宮使。出知亳州、洪州,徙太原,復還知樞密院事。政和三年卒于知洪州任,年七十七。有文集一百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事見《丹陽集》卷一二《樞密吳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八
吳居厚(一○三七—一一一三),初名居實,字敦老,洪州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嘉祐八年進士及第。熙寧初為武安節(jié)度推官,奉行新法盡力,計勞得大理丞。轉(zhuǎn)補司農(nóng)屬。元豐初,提舉河北西路常平,三年,為京東轉(zhuǎn)運判官,五年,改副使。以增羨,擢天章閣待制、都轉(zhuǎn)運使。八年,以罪降知廬州,再責授成州團練副使,徙知蘇州。紹圣中,起為江淮等路發(fā)運使。三年,召拜戶部侍郎、尚書。元符二年,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改知永興軍。三年,罷知和州。崇寧初,復尹開封,二年,拜尚書右丞,進中書門下侍郎。大觀中,為資政殿學士、東太一宮使。出為亳州、洪州,徙太原,留使佑神觀。復還,遷知樞密院。政和三年,以武康軍節(jié)度使知洪州,卒,年七十七。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二十卷。事詳葛勝仲《樞密吳公墓志銘》(《丹陽集》卷一二)、《東都事略》卷九七、《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及《宋史》卷三四三本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江軍新淦人,字君表。九歲舉童子,賜出身。英宗治平間進士。神宗元豐中為御史里行,與李定、舒亶論蘇軾,得五品服,領(lǐng)三班院。擢侍御史知雜事、吏部侍郎。以嫚于奉職,銓擬多牴牾,出知潭州。官終刑部侍郎、知宣州。
全宋詩
何正臣,(?~一○九九),字君表,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一○)。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用薦為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擢侍御史知雜事。四年,知審官東院、吏部侍郎。五年,出知潭州(同上書卷三二六)。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歷知洪州、饒州、宣州。元符二年卒(同上書卷五○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何正臣(?——一○九九),字君表,一曰君美,臨江新淦(今江西新淦)人。九歲舉童子,賜出身,復中治平進士第。元豐元年六月,以蔡確薦為太子中允權(quán)監(jiān)察御史里行。三年九月,加直集賢院,擢侍御史知雜事。四年七月,除寶文閣待制、權(quán)判刑部,五年二月改判兵部、兼知審刑東院。四月,試吏部侍郎。五月出知潭州。元祐中提舉崇福宮,四年七月降知洪州,尋移饒州,詔提舉洞霄宮。后歷刑部侍郎、知宣州。元符二年三月卒于任。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三一四、三二三、三二五、三二六、四三○、五○七及《宋史》卷三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5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器資。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任幕職官。所著《詩義》為王安石見重,補國子直講。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陳時政十事。論不當以宦者主兵。歷江西轉(zhuǎn)運判官、京西提點刑獄。哲宗元祐為中書舍人。反對以“車蓋亭詩案”窮治蔡確,落職知徐州。哲宗親政,權(quán)吏部尚書。后知江州。有《鄱陽集》等。
全宋詩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授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神宗熙寧初,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出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徙提點京西刑獄。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起居舍人,逾年遷中書舍人。以言事落職知徐州,旋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吏部尚書。因劉贄事出知江州,紹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為樞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及詩文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已佚。后人收輯遺詩為《鄱陽集》十二卷,編次多舛誤重復。《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彭汝礪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校以清嘉慶周彥、高澤履刻《鄱陽詩集》(簡稱嘉慶本),傅增湘校清鈔《鄱陽先生文集》(簡稱傅校)。參校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清曹庭棟輯《宋百家詩存》(簡稱詩存)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國子直講、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以館閣??睘榻鬓D(zhuǎn)運判官,改提點京西刑獄。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遷中書舍人。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權(quán)吏部尚書。紹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紹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另有《鄱陽集》十二卷(存),皆詩。見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