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險易(險易)  拼音:xiǎn yì
1.危險或安穩(wěn)。唐。韓愈爭臣論〉:「聽其是非,視其險易?!?br />2.治亂?!逗鬂h書。卷四○。班彪傳下》:「理近古之所務,蹈一圣之險易云爾哉?」
《漢語大詞典》:政亂(政亂)
猶治亂。后漢書·桓帝紀:“政亂在予,仍獲咎徵?!?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存亡以之迭代,政亂從此周復,天道常然之大數(shù)也。”
分類:治亂
《漢語大詞典》:理構(理構)
治亂。構,亂。世說新語·雅量“ 王夷甫 與 裴景聲 志好不同” 劉孝標 注引 晉 傅暢 《晉諸公贊》:“ 邈 字 景聲 , 河 東 聞喜 人。少有通才,從兄 頠 器賞之,每與清言,終日達曙,自謂理構多如,輒每謝之,然未能出也?!?/div>
分類:治亂
《國語辭典》:報應(報應)  拼音:bào yìng
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后專指做壞事的人必定會遭受惡運?!俄氋嚱洝罚骸敢磺兄T法,報應有二,種善者生善道,種惡者隨惡道。」《紅樓夢》第一五回:「你是素日知道我的,從來不信什么是陰司地獄報應的。」
《國語辭典》:世運(世運)  拼音:shì yùn
世間盛衰治亂的氣運。《文選。班彪。王命論》:「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稽帝王之世運?!埂段宕菲皆挕A菏?。卷上》:「太宗皇帝一日宣喚袁天綱入司天臺觀覷天文,推測世運。」
《國語辭典》:人治  拼音:rén zhì
認為國家興衰治亂的關鍵在于統(tǒng)治者的賢能與否,而不在于法律的一種主張。相對于法治而言。如:「講求民主與法治精神,排除人治的施政理念,是現(xiàn)代國家政治的發(fā)展趨勢?!?/div>
《漢語大詞典》:整亂(整亂)
治亂,平息叛亂。漢書·武五子傳贊:“圣人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非以為殘而興縱之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漢書·王尊傳》:“撥劇整亂,誅暴禁邪,皆前所稀有,名將所不及?!?/div>
《漢語大詞典》:兩如直(兩如直)
謂不論國家治亂,個人均象箭一樣,直道而行。典出《論語·衛(wèi)靈公》:“直哉 史魚 ,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2678' target='_blank'>《文選·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事躓兩如直,心愜避三賢?!?李善 注:“言 史魚 有道無道,行俱如矢。而己有道則見召,無道則左遷,故云事躓兩如矢直。而己雖遷,終無悔吝?!?/div>
《漢語大詞典》:以天下為己任(以天下爲己任)
把國家的興衰治亂作為自己的責任。南史·孔休源傳:“ 休源 風范強正,明練政體,常以天下為己任?!?span id="nlikck1" class="book">《隋書·高颎傳》:“﹝ 熲 ﹞竭誠盡節(jié),進引貞良,以天下為己任?!?span id="jhk6wjh" class="book">《宋史·范仲淹傳》:“ 仲淹 以天下為己任,裁削倖濫,考覆官吏,日夜謀慮興致太平?!?span id="atgjvsv" class="book">《人民日報》1965.6.1:“經過這樣磨煉成長起來的青年,才會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div>
《漢語大詞典》:一治一亂(一治一亂)
謂治亂交替。六韜·盈虛:“ 文王 問 太公 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span id="r6p8huc" class="book">《韓非子·詭使》:“今利非無有也,而民不化上;威非不存也,而下不聽從;官非無法也,而治不當名。三者非不存也,而世一治一亂者何也?夫上之所貴,與其所以為治相反也。”
《國語辭典》:撥亂之才(撥亂之才)  拼音:bō luàn zhī cái
能平治亂世,安定天下的人才?!端逄蒲萘x》第五三回:「事到騎虎之勢,家國所關,非真撥亂之才、一代偉人,總難立腳?!?/div>
《國語辭典》:運命論(運命論)  拼音:yùn mìng lùn
1.一種哲學思想。認為人的賢愚、命的吉兇,都是由先天所定,非人力所能變更。也稱為「宿命說」、「宿命論」。
2.文章名。三國魏李康著,說明治亂、窮達、富貴莫不由于運命。
《國語辭典》:百源學派(百源學派)  拼音:bǎi yuán xué pài
指北宋邵雍學派。邵雍以《皇極經世書》聞名于世,因此宋以后言象數(shù)者,多以邵雍為宗師。門人有王豫、張岷、呂希哲、呂???、呂希純等。因邵雍居河南省輝縣蘇門山百源,故稱。
《漢語大詞典》:明于治亂
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例如: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