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愿波羅蜜十德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盡成就一切眾生。二,盡莊嚴一切世界。三,盡供養(yǎng)一切諸佛。四,盡通達無障礙之法。五,盡修行遍法界之行。六,身恒住而盡未來劫。七,智盡知一切之心念。八,盡覺悟流轉還滅。九,盡示現(xiàn)一切之國土。十,證得如來之智慧。見唐華嚴經十八。
【佛學常見辭匯】
盡成就一切眾生、盡莊嚴一切世界、盡供養(yǎng)一切諸佛、盡通達無障礙之法、盡修行遍法界之行、身恒住而盡未來劫、智盡知一切之心念、盡覺悟流轉還滅、盡示現(xiàn)一切之國土、盡證得如來之智慧。
愿波羅蜜菩薩
【佛學大辭典】
(菩薩)胎藏界虛空藏院上行右第三位之尊。密號曰成就金剛。以主四弘誓愿而名。白黃色,著羯磨衣,左持漉水囊,右立無名小二指,馀屈,作刀印,坐于赤蓮。
寶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菩薩)金剛界大日如來四親近菩薩之第二。白黃色,左手蓮華上有寶珠,右手持四角金剛輪,密號曰平等金剛。見胎曼大鈔一。
波羅夷四喻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佛就比丘波羅夷特說四喻戒之。五分律一曰:「犯淫者,如針鼻缺不可復用,如人命盡不可復活,如石破不可復合,如斷多羅樹心不可復生。」
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卷,智者大師說。說覺意三昧之行法。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佛學大辭典】
(書名)十卷,智者大師說,弟子法慎記,灌頂再治。天臺三止觀中說漸次止觀者也,略云禪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術語)Ks!antipa%ramita%,六波羅蜜之一。譯曰忍度。羼提者忍波羅蜜者度,忍辱之行,為度生死海到涅槃岸之道,故稱為度,新譯云到彼岸。
【佛學常見辭匯】
忍辱波羅蜜,六波羅蜜之一。
【三藏法數(shù)】
梵語羼提,華言忍辱。他人加惱為辱,于辱安受曰忍。謂內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經云:菩薩悉能忍受一切諸惡,于諸眾生其心平等,無有搖動,是名羼提波羅蜜。
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
【佛學大辭典】
(經名)佛說觀想佛母般若波羅蜜多菩薩經,一卷,宋天息災譯。說般若菩薩之咒與觀門者。
郁波羅槃尼柯
【佛學大辭典】
(人名)比丘尼名。阿育王經三曰:「郁波羅翻青,槃尼柯翻色?!怪嵌日撌唬骸赣衾徚_華?!硅骍tpalavarn!ika%。
郁庾伽波羅
【佛學大辭典】
(異類)夜叉名。譯曰勤守。見梁譯孔雀王咒經下。又作溫獨伽波羅。譯曰勇進勤護。見唐譯大孔雀王咒經中。梵Udyoga-pa%la。
十波羅密
【佛學常見辭匯】
施波羅密、戒波羅密、忍波羅密、精進波羅密、禪波羅密、般若波羅密、方便波羅密、愿波羅密,力波羅密、智波羅密。此十波羅密是唯識論所立,稱為十勝行,即菩薩在十地時所修行的道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十波羅密,亦名十勝行。
一、施 施有三種:
一、財施。
二、無畏施。
三、法施。
二、戒 戒有三種: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饒益有情戒。
三、忍 忍有三種: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
三、諦察法忍。
四、精進 精進有三種:
一、被甲精進。
二、攝善精進。
三、利樂精進。
五、靜慮 靜慮有三種:
一、安住靜慮。
二、引發(fā)靜慮。
三、辦事靜慮。
六、般若 般若有三種:
一、生空無分別慧。
二、法空無分別慧。
三、俱空無分別慧。
七、方便善巧 方便善巧有二種:
一、回向方便善巧。
二、拔濟方便善巧。
八、愿 愿有二種:
一、求菩提愿。
二、利樂他愿。
九、力 力有二種:
一、思擇力。
二、修習力。
十、智 智有二種:
一、受用法樂智。
二、成熟有情智。
「波羅密」此十相者,要七最勝之所攝受,方可建立波羅密多,
一、安住最勝 謂要安住菩薩種性。
二、依止最勝 謂要依止大菩提心。
三、意樂最勝 謂要悲憫一切有情。
四、事業(yè)最勝 謂要具行一切事勝。
五、巧便最勝 謂要無相智所攝受。
六、回向最勝 謂要回向無上菩提。
七、清凈最勝 謂要不為二障間雜。
若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十波羅密菩薩
【佛學常見辭匯】
檀波羅密等十位菩薩。
力波羅密
【佛學常見辭匯】
十波羅密之一。
尸羅波羅密
【佛學常見辭匯】
六波羅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尸羅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够蚴芙湫猩?,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尸羅略說有二種:
一者、在家尸羅 在家尸羅者,所謂三皈、五戒、八齋戒也。
二者、出家尸羅 出家尸羅者,所謂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律行。
若菩薩十重四十八輕,則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薩以質直清凈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羅。
「波羅密」波羅密翻名如前。若菩薩住二種尸羅中,能具修五種心者,是時尸羅名波羅密。何等五?一知尸羅實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馀四如前分別。菩薩若能具修此五種心者,隨所持戒行善,因中說果,皆具三義。是以菩薩持戒,各為行尸羅波羅密。若至無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羅波羅密具足成就也。
六波羅密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羅(持戒)、羼提(忍辱)、毗離耶(精進)、禪那(禪定)、般若(智慧)。(參見:六度)
六度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為到涅槃岸之義,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仁王經上曰:「六度四攝一切行。」(參見:波羅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別真理也,此六度為萬行之總體。前五為福行,后一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斷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六種行之可以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能度慳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瞋恚,精進能度懈怠,禪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請參見附表。



┌───────────────────┐
6   5   4   3   2   1
般   禪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進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斷 無法生 饒攝律 無法財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儀 畏施施
智智智     精進進 法   有法戒 施
智       進   忍   情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毀   慳
癡   亂   怠   恚   犯   貪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密中。以無所舍法,應具足檀波羅密。施者受者及財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波羅密。心不動故,應具足羼提波羅密。身心精進不懈怠故,應具足毗梨耶波羅密。不亂不昧故,應具足禪波羅密。于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密?!?br />【三藏法數(shù)】
(出六度集經)
〔一、檀那〕,梵語檀那,華言布施。施有二種:一者財施,謂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一切資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謂從諸佛及善知識,聞說世間、出世間善法,以清凈心轉為他說也。
〔二、尸羅〕,梵語尸羅,華言性善。謂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據(jù)義而譯也。正翻止得,謂止惡得善也。又翻為戒,謂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惡也。
〔三、羼提〕,梵語羼提,華言忍辱。忍辱有二種:一者生忍,謂于恭敬供養(yǎng)中,不生憍逸,于嗔罵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謂于寒熱風雨饑渴等法,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嗔恚憂愁也。
〔四、毗梨耶〕,梵語毗梨耶,華言精進。精進有二種:一者身精進,謂若勤修善法,行道禮誦,與夫講說,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進,謂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續(xù),不自放逸也。
〔五、禪那〕,梵語禪那,華言靜慮。專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謂也。禪有二種:一者世間禪,謂色界、無色界、凡夫所修禪也。二者出世間禪,謂聲聞、緣覺、菩薩所修禪也。
〔六、般若〕,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為諸眾生種種演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