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95,分27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
分類詞匯
兩越
揚州
會稽
錢塘
孤山
蘭亭
曲江
吳山
寒山
同年
石橋
青溪
四明
吳興
云門
《國語辭典》:兩越(兩越)  拼音:liǎng yuè
福建與浙江的合稱。古亦稱兩廣為「兩越」,后以此名專稱閩、浙,乃以兩粵專指兩廣。
《國語辭典》:兩粵(兩粵)  拼音:liǎng yuè
因廣東與廣西為古百粵地,故稱為「兩粵」。
《國語辭典》:揚州(揚州)  拼音:y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屬之。也稱為「維揚」。
2.周漢以來,各朝皆置揚州,其地愈后愈狹,治所亦屢有遷易。東漢揚州治合肥,三國吳移治建業(yè),隋改為江都郡,治江都,在今江蘇江都縣地。由于漕運、鹽法的關系,由隋唐至明清,其地繁華冠于全國,后漕運廢,鹽法改,始漸衰落。也稱為「維揚」。
《國語辭典》:會稽(會稽)  拼音:guì jī
1.地名。浙江省舊縣名,今與山陰縣合并為紹興縣。
2.山名。位于浙江省紹興縣東南。參見「會稽山」條。
《漢語大詞典》:錢塘(錢塘)
(1).見“ 錢塘江 ”。
(2).亦作“ 錢唐 ”。古縣名。地在今 浙江省 。古詩文中常指今 杭州市 。史記·秦始皇本紀:“過 丹陽 ,至 錢唐 ?!?張守節(jié) 正義:“ 錢唐 ,今 杭州縣 。” 唐 李紳 《真娘墓》詩:“還似 錢塘 蘇小小 ,祗應迴首是卿卿?!?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當 紹興 中,國家方創(chuàng)都 錢塘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a>:“君王垂衣念西土, 錢塘 老子不足數(shù)?!?/div>
《國語辭典》:錢塘江(錢塘江)  拼音:qián táng jiāng
河川名。位于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的浙江下游,稱為「錢塘江」。江水曲折回繞,故也稱為「曲江」。
《國語辭典》:孤山  拼音:gū shān
1.孤立的山頭。
2.山名。位在浙江省杭縣的西湖,界于里外二湖之間,宋代林逋隱居于此山的北麓。
《國語辭典》:蘭亭(蘭亭)  拼音:lán tíng
位于浙江省紹興縣西南。地名蘭渚,渚上有亭,稱為「蘭亭」。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漸江水注》:「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shù)往造焉?!箷x。王羲之蘭亭集序〉:「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div>
《漢語大詞典》:蘭亭春(蘭亭春)
宋 代官釀酒名。 宋 陸游 《湖上今歲游人頗盛戲作》詩之四:“臺府官醅歲歲新,蘭亭春勝 鏡湖 春?!币嗍》Q“ 蘭亭 ”。 宋 陸游 《蘭亭道上》之三:“蘭亭酒美逢人醉,花塢茶新滿市香。”自注:“蘭亭,官酤名也?!?/div>
分類:釀酒
《國語辭典》:曲江  拼音:qū jiāng
錢塘江的別名。參見「錢塘江」條。
《國語辭典》:曲江池  拼音:qū jiāng chí
雜劇名。元石君寶作,內容演述鄭元和曲江遇李亞仙的故事。由唐人白行簡的傳奇小說《李娃傳》點染而成。
《漢語大詞典》:吳山
(1).山名。在今 陜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于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閲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br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孫 氏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鄴 ?!?清 陳維嵩 《卜算子·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br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云霧?!?br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徧,只欠到 瀟 湘 ?!?br />見“ 吳坂 ”。
《漢語大詞典》:吳岳(吳嶽)
亦作“吳岳”。 古代山名。在今 陜西省 。史記·封禪書:“自 華 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 華山 , 薄山 …… 岳山 , 岐山 , 吳岳 , 鴻冢 , 瀆山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在 汧 也?!?span id="u6hum1t" class="book">《文選·張衡〈西京賦〉》:“ 河 渭 為之波盪, 吳岳 為之陁堵?!?李善 注引 郭璞 云:“ 吳岳 別名?!?唐 李商隱 《九成宮》詩:“ 吳岳 曉光連翠巘, 甘泉 晚景上丹梯?!?/div>
《漢語大詞典》:吳坂
亦作“吳山”。 古地名。即 虞坂 ,在 春秋 虞國 (今 山西 平陸縣 )境內,又稱 顛軨坂 ,道狹而險。傳說 商傅說 隱于此。《續(xù)漢書·郡國志》:“ 大陽縣 有 吳山 ,上有 虞城 。”《文選·劉琨〈答盧諶詩一首并書〉》:“昔騄驥倚輈於 吳坂 ,長鳴於 良 樂 ( 王良 、 伯樂 ),知與不知也?!?李善 注引《古今地名》:“ 寘零坂 在 吳城 之北,今謂之 吳坂 。”寘,零,一作“顛軨”。 唐 章孝標 《省試騏驥長鳴》詩:“力窮 吳坂 峻,嘶苦朔風生?!?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 吳坂 嘶騏驥, 岐山 集鳳皇?!?/div>
分類:地名
《國語辭典》:寒山  拼音:hán shān
1.冷落寂靜的山。唐。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2.人名。唐代高僧,喜好吟詩唱偈,與國清寺僧拾得交友。詩風不拘格律,自然通俗。有詩三百馀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也稱為「寒山子」。
《國語辭典》:寒山子  拼音:hán shān zǐ
唐代高僧寒山的字號。參見「寒山」條。
《國語辭典》:同年  拼音:tóng nián
1.年歲相同。《晉書。卷六六。列傳。劉弘》:「弘有干略政事之才,少家洛陽,與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br />2.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缎咽篮阊?。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你我雖則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br />3.同時。漢。賈誼 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div>
《國語辭典》:石橋(石橋)  拼音:shí qiáo
石造的橋。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凌石橋之莓苔,越楢溪之紆縈?!?/div>
《漢語大詞典》:青溪(青谿)
亦作“ 青谿 ”。
(1).碧綠的溪水。 唐 杜甫 《萬丈潭》詩:“青溪含冥寞,神物有顯晦。” 唐 盧鴻一 《嵩山十志·樾館》詩:“紫巖隈兮青谿側,云松煙蔦兮千古色?!?br />(2).古縣名。今 浙江省 淳安縣 。 北宋 方臘 起義于此。起義失敗后,縣名改為 淳安 。 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一八:“ 孫覿 《韓世忠墓誌銘》曰:‘ 宣和 初,妖人 方臘 起 青溪 ,不旬朝,眾萬數(shù),破 衢 、 婺 、 杭 、 睦 、 歙 五州, 江 淮 大震?!?br />(3).古水名。指 三國 吳 在 建業(yè)城 東南所鑿 東渠 。發(fā)源于今 江蘇省 南京市 鍾山 西南,流經(jīng) 南京 市區(qū)入 秦淮河 ,曲折達十余里,亦名 九曲青溪 。年久湮廢,今僅存入 秦淮河 的一段。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亦猶 蔣侯 三妺, 青谿 之軌跡可尋; 虞帝 二妃, 湘水 之波瀾未歇?!?宋 周必大 《記金陵登覽》:“城中 青溪 ,入 秦淮 頗堙廢?!?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之六:“ 青溪 水木最清華, 王 謝 烏衣 六代夸?!?br />(4).古水名。在今 湖北省 境內。以源出 青山 ,故稱。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沮水:“ 沮水 南逕 臨沮縣 西, 青谿水 注之。水出縣西 青山 ,山之東有 濫泉 ,即 青谿 之源也……以源出 青山 ,故以 青谿 為名。” 唐 駱賓王 《秋日于益州李長史宅宴序》:“五岳棲真,窅眇 青溪 之上;六爻貞遁,寂寞滄海之濱?!?br />(5).山名。在今 湖北省 當陽市 。
《漢語大詞典》:四明
山名。在 浙江省 寧波市 西南。自 天臺山 發(fā)脈,綿亙于 奉化 、 慈溪 、 馀姚 、 上虞 、 嵊縣 等縣境。道書以為第九洞天,又名 丹山赤水洞天 。凡二百八十二峰。相傳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稱 四明山 。三才圖會·四明山圖考:“ 四明山 者, 天臺 之委也。高興華頂,齊跨數(shù)邑。自 奉化 雪竇 入,則直謂之 四明 。行山中大約五六十里,山山盤亙,竹樹蔥菁,眾壑之水,亂流爭趨。入益深,猿鳥之聲俱絶,悄然嘻呬通顥氣,覺與世界如絶,不似 天臺 之近人也。道書稱第九洞天。峯凡二百八十二,中有 芙蓉峯 ,刻 漢 隸‘四明山心’四字。其山四穴如天窻,隔山通日月星辰之光,故曰 四明 ?!?/div>
《漢語大詞典》:吳興(吳興)
(1).指 元 代書畫家 趙孟頫 。 趙 為 吳興 人,故稱。 明 董其昌 畫禪室隨筆·跋趙子昂書〈過秦論〉:“ 吳興 此書學黃庭內景經(jīng),時年三十八歲?!?br />(2).郡名。 三國 吳寶鼎 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 烏程縣 (今 浙江 吳興縣 南)。
(3).縣名。屬 浙江省 ,位于 苕溪 下游,濱臨 太湖 。
《國語辭典》:云門(雲(yún)門)  拼音:yún mén
1.黃帝之樂,六樂之一?!吨芏Y。春官。大司樂》:「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br />2.閘門?!段倪x。左思。蜀都賦》:「指渠口以為云門,灑滮池而為陸澤。」
《漢語大詞典》:云門宗(雲(yún)門宗)
中國 佛教禪宗南宗五家之一。 五代 文偃 (公元864-949年)創(chuàng)建于 韶州 云門山 (今 廣東省 乳源瑤族自治縣 北),故名。在 北宋 與臨濟宗并盛,至 南宋 時衰落不傳。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二節(jié):“南宗大師云門宗創(chuàng)始人 文偃 作《北邙行》,不像 遺則 那樣自稱吾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