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廷瓚,字士岱,號麓溪,郡優(yōu)稟生,湖南長沙縣安沙鎮(zhèn)人。同進士出身。道光二十五年,登進士。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接替陳溥任婁縣知縣一職,1848年由陳嘉勛接任。
人物簡介
【生卒】:1817—1855 【介紹】: 清云南師宗人,字丹畦。道光十八年進士。授編修。咸豐間出為徽寧池太廣道。奉檄募勇,于霍山破捻軍,受李兆受降。復下蘄水、英山。以餉盡師潰,終為李兆受所殺。謚文貞。維基
何桂珍(1817年—1855年),字丹畦,號丹溪,云南省師宗縣人。官至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盡力圍剿太平軍,咸豐五年(1855年)在英山縣被嘩變降兵殺害。何桂珍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當時年方弱冠,曾告假回鄉(xiāng)娶妻。翰林院散館,授編修。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督貴州學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任滿回京,升侍讀,次年在南書房行走,教授孚郡王讀書。咸豐三年(1853年),出任福建興泉永道,經巡防大臣賈楨等奏請開缺,留京隨同辦理城防事宜。咸豐四年(1854年),授安徽寧池太廣道。當時省會安慶被太平軍攻陷已久,巡撫福濟駐扎于廬州。何桂珍治所在江南,被太平天國阻擋,于是在江北滯留,徵召兵勇。福濟令其馳援廬江,檄文到達時,廬江城已陷落,桂珍援救不及,被彈劾罷職,此后孤軍轉戰(zhàn)于潛、霍之間。咸豐五年(1855年)春,桂珍引兵攻克蘄水、英山,殲滅田金爵部,朝廷賞六品頂戴,留駐英山、霍山等地。此后民團相繼來投靠。李昭壽、馬超江等率眾投降后,糧餉不足,李昭壽截獲安徽巡撫福濟之密信,懷疑桂珍出賣自己,心懷不滿,于是年十一月初三日假意宴請桂珍,在英山小南門外設置伏兵。桂珍未及辯解即身首異處,四十馀名隨從均遇害。李昭壽仍不解恨,將桂珍之頭顱掛樹上,再以槍彈擊入水中。朝廷追贈光祿寺卿,贈云騎尉世職。同治初年,江南平定,曾國藩上疏追論何桂珍之功,朝廷晉其世職為騎都尉,謚文貞,并在英山縣建祠祭奠。
人物簡介
【生卒】:1818—1898 【介紹】: 清浙江烏程人,原名音,字聲山,號白舫,又號苕溪漁叟。貢生。工詩詞。輯有《吳興統(tǒng)記》、《吳興藏書錄》、《吳興志續(xù)編》等。著有《苕溪漁隱詩稿》、《苕溪漁隱詞》、《華笑庼雜筆》等。
人物簡介
陳則廉(1812年—1894年),字砥堂,號蒲溪,直隸香河縣人。晚清官員。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李文玕(李鴻章之父)同中三甲進士。外放四川知縣。任職期間,他目睹官場之腐敗,社會之黑暗,十分傷心,發(fā)誓不再為官,于是以家中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料為由,請調天津府儒學教授獲準。后眼見清朝日益腐敗,對外喪權辱國,因此在同治元年(1862年)以50歲辭職還鄉(xiāng),并在家鄉(xiāng)結廬施教,直至歸西。陳則廉生性耿直,不畏權貴。傳李鴻章父親去世后,需請與父親同輩且有名望的人為其父親“點主”,于是想請有世叔之輩份的陳則廉為其點主。陳則廉則因厭惡李鴻章崇洋媚外、喪權辱國而“三拒李鴻章”,最后李鴻章只好親自前往,并采取軟硬兼施之計,方才得逞。
人物簡介
華國清,字鑒溪,四川瀘州(今瀘州市)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二甲進士。以即用知縣簽分云南,轉授大關廳同知。咸豐三年(1853年)署鎮(zhèn)南州知州。同治六年(1867年)擢廣南府知府。年七十余歲因病免歸,主講川南書院。曾與田秀粟、施澤久合纂《直隸瀘州志》。
人物簡介
鐘世耀(?—1861年),字嘯溪,浙江仁和(今屬杭州市)人,祖籍廣東新會。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恩科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兵部主事。稱病歸鄉(xiāng)。同治元年(1861年),太平軍再陷杭州城,授其官職,世耀絕食而死。《清史稿·忠義傳》載其事跡。
人物簡介
游百川(1822年—1895年),字匯東、號梅溪,山東省武定府濱州縣(今山東省濱縣)人,進士出身。同治元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同治六年,升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宗室寬和等皇親。同治七年,上奏請剿捻軍、并禁止各省栽種罌粟。同治十二年,上疏反對修葺圓明園。光緒五年,擔任湖南衡永郴桂道,升任四川按察使。光緒七年,升任順天府尹。光緒八年,任倉場侍郎。
人物簡介
【生卒】:?—1890 【介紹】: 清浙江永康人,初字楓江,改字月樵,號桃溪漁隱。歷任金華知府、湖北道員。歸田后致力于聚書,建十萬卷樓。于杭州設“退補齋書局”,刻書以精審見稱。曾輯編《金華叢書》。著有《識字一隅》、《聞見錄》、《鄉(xiāng)貢錄》、《退補齋詩文存》等。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八
胡鳳丹,字月樵,永康人。歷官湖北候補道,署督糧道。有《退補齋詩存》。黃鶴樓志·人物篇
胡鳳丹(1823—1890) 清末刻書家、藏書家、目錄學家。字月樵,又字楓江、齊飛。浙江永康(今屬浙江金華)人。咸豐六年,胡鳳丹以貢生官兵部員外郎,同治五年出任湖北候補道,同治六年受湖廣總督兼湖北巡撫李瀚章之聘,主持湖北崇文書局,光緒元年署督糧道,光緒三年致仕歸田,在杭州設退補齋書局。以輯刻《金華叢書》著于時。著《退補齋詩文存》等。宦游湖北十二年,編纂《大別山志》《黃鵠山志》《鸚鵡洲小志》,對湖北的地方文化有很大貢獻。《黃鵠山志》引書237種,考證精審,為后世的黃鶴樓研究者保留了豐富珍貴的資料。另有《重修黃鶴樓落成志喜柬黃虎卿都轉》《黃鶴樓赴飲》等詩作。
人物簡介
曹登庸,字薌溪,河南光山人。清朝官員,書法家。曹登庸自幼聰慧,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丁未科二甲第四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咸豐年間,官至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以“直諫”之名蜚聲朝野。后因事以六部員外郎降補,閒居二十馀年,卒于北京。咸豐七年(1857年)曾彈劾河南學政俞樾試題“割裂經義”,使俞樾被罷職。工書法,以楷書、行書見長。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烏拉喜崇阿(1829年—1894年),字月溪,號達峰,滿洲鑲黃旗人,為清朝官員。道光己酉科舉人,咸豐丙辰科進士。由刑部主事遷右庶子,官至兵部尚書。女一,嫁奉恩鎮(zhèn)國公載信為嫡妻;女二,嫁文華殿大學士倭仁之孫、光緒十八年壬辰科進士衡瑞。
人物簡介
徐昌緒(1829年1月16日—1892年6月27日),字令甫,又字子正,號琴舫,又號遁溪,四川忠州直隸州酆都縣人,世居梁山縣屏井鋪移居酆都。清朝翰林。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拔貢,朝考授戶部小京官,咸豐二年(1852年)壬子科中順天鄉(xiāng)試,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加侍講學士銜。歷任員外郎銜河南陜西司捐納房主事、文淵閣校理。在京師頗有文名。后因肅順案免職回鄉(xiāng),主講東川書院,任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