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字類編》:熢火
史記周紀: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熢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熢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 后漢書杜茂傳:盧芳據(jù)高柳,與匈奴連兵,數(shù)寇邊。帝遣謁者段忠鎮(zhèn)守北邊,因發(fā)邊卒筑亭候,修熢火。 南史崔慧景傅:并千蠟燭為熢火。北史楊侃傅:蕭寶夤令其子領(lǐng)騎。與侃遇于恒農(nóng)北。侃據(jù)石錐壁班告曰:今且停車于此,以待步卒。候臺軍舉三熢火,各亦應(yīng)之。其無應(yīng)烽,即是不降之村,理宜殄戮。 西京雜記: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粵王趙佗所獻,號為熢火樹,至夜光景常欲燃。 唐太宗飲馬長城窟行:回戍危熢火,層巒引高節(jié)。
又唐明皇登蒲州逍遙樓詩:長榆息熢火,高柳靜風塵。
又杜甫春望詩:熢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韓愈熢火詩:登高望熢火,誰謂塞塵飛。 白居易和渭北劉大夫詩見鼓鼙下。蘇軾款塞來享詩:斥堠銷熢火,邊城息鼓鼙疇。陸游詩:常使屏風寫無逸,應(yīng)無熢火照甘泉。 麻九李道人家山園詩:熢火不堪耕夜月,畫圖猶可掛殘陽。 戴表元看花曲:一朝邊亭靜熢火,詔書自議麒麟功。成廷圭安慶大節(jié)堂詩:當日雷霆歸號令,至今熢火報平安。
雅琥送劉縣尹赴白登縣詩:往時熢火通秦塞,今日弦歌屬漢家。
傅若金 秋日巡山詩 熢火不聞乘夜,警人煙多見入。
居云崔與之水調(diào)歌頭詞:熢火平安夜,歸夢到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