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豐點 朝代:春秋魯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魯國人。孟莊子之御騶。好孟莊子庶子羯,欲為之謀,立為嗣。因構成孟孫氏立庶廢嫡之禍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一作蒧。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字晰??鬃拥茏印T鴧⒅?。嘗侍孔子言志,云:“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笨鬃淤澩渲?。季武子之喪,大夫往吊,而點倚門而歌,人謂之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37—504 【介紹】: 南朝梁廬江灊人,字子晰。何求弟。博通群書,善談論。父何鑠有疾,無故害妻,坐法死。點時年十一,感此家禍,遂絕婚宦,立志隱逸。時人號為“通隱”。歷宋、齊、梁三世,累征不就。好文學,與孔稚圭等為莫逆交,曾識拔丘遲、江淹。與兄何求、弟何胤皆為當世名隱。
全梁文·卷四十
點字子皙,廬江人灊,宋司空尚之孫。泰始末,徵太子洗馬。齊初,累徵中書郎、太子中庶子。梁受禪,徵侍中,并不就。天監(jiān)三年卒,年六十八。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孟氏。廣政中。居功南大邑之靈鷲寺。雖事薙染。然迭宕不羈。與人接有所論議。必再三指點。以核實其事。故俗以名焉?;蜓S酒肉無所問。鄉(xiāng)閭亦習以為常。而不加非笑。每日暮自外歸。則剩買黃白紙筆墨。寘懷袖造。所居闔戶寂然。其鄰近略未嘗聞謦欬聲。屋室無四壁。欲詣之者。輒迷失所在。一沙彌嘗躡足匿隱處。觀其所為。見秉燭箕踞。陳紙筆墨于前。詆訶良久。既而疾書。大署如斷決處置狀。稍覺有曹吏獄卒。森列其旁皆詭。形殊服。莫可識。沙彌竦懼而退。且質之弗答。后不知所終。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感通篇第六之五
釋點點師者。不知何許人也。孟氏廣政中隱卬南大邑山寺。多游廛肆中。雖事削染恒若風狂?;蚺c人接必指點而言。故目是稱焉。有命齋食者。酒肉不間率以為常。俚人亦不之厭也。日之夕矣乃市黃白麻紙筆墨寘懷袖以歸。行數(shù)里。沈酣而至瞑矣。所居之室雖有外戶且無四壁。入后闔扉人不得造。初鄰僧小童躡足伺之。見秉燭箕踞陳紙筆于前訶責大書。莫曉其文字。往往咄嗟如決斷處置。久之明闇間熟視閃爍若有人森列。狀如曹吏。則襦裳非世之服飾。觀者怖懼而退。詰旦微詢其事。怒而弗答。居數(shù)載卬。笮之人咸神異之后。不知其終。 系曰。點點師而能劾鬼。別無高潔軌生物善。亦與古人判冥司事者同邪。通曰。所作在心。如不從正道力中生。則與五斗米道同。如不從有心符禁中起。則感鬼神歸信驅策之耳。故善戒經(jīng)云。若須神通應感化度為示神足。莊嚴論中。菩薩以神通變化而為戲喜。又或此是辟支行位人也。故論云。獨覺依彼。彼村落乞食。以身濟度。不以語言。示現(xiàn)種種神通境界。為令誹謗者歸向故。
神僧傳·卷第九
點點師者。不知何許人也。雖事削染恒若風狂。有命齋食者。酒肉不間。每日將夕輒市黃白麻紙筆墨寘懷袖以歸所居之室。雖有外戶且無四壁。入后闔扉人不得造。初鄰僧小童躡足伺之。見秉燭箕踞陳紙筆于前訶責大書。莫曉其文字。往往咄嗟如決斷處置。久之從明闇間熟視之閃爍若有人森列。狀如曹吏。襦裳皆非世之服飾。觀者怖懼而退。詰其故怒而不答。居數(shù)歲。邛笮(音昨)之人咸神異之。后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3—1044 【介紹】: 宋閬州閬中人,字希元,號知余子,世稱潁川先生。堯叟弟。太宗端拱二年進士。作《海喻》,人奇其志。歷開封府推官、兩浙轉運副使等,均有惠政。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河南、開封府,累官至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實錄》、《三朝史》。仁宗太后卒,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致仕,卒謚文惠。少好學,曾從種放于終南山。善古隸八分,點畫肥重,世號堆墨書。工詩。有文集。
全宋詩
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號知馀子,閬州閬中(今屬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進士(《澠水燕談錄》卷七、《隆平集》卷五),為魏縣尉,通判潮州。真宗時入直史館,歷知壽州、滑州,除兩浙、京西等路轉運使。仁宗即位,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知制誥兼史館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累遷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七年,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罷知永興軍。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罷為淮康軍節(jié)度使、判鄭州??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蕴犹珟熤率?。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陽新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均佚。事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二○《陳公神道碑銘》,《宋史》卷二八四有傳。今錄詩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陳堯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閬州閬中(今四川閬中)人,堯叟弟。進士及第,為開封府司錄參軍、推官,以言事忤旨,貶通判潮州。后為兩浙轉運副使,徙京西、河東、河北。天禧中,知滑州。仁宗立,入為三司戶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誥,知通進、銀臺司。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天圣七年,以右諫議大夫、翰林學士拜樞密副使,尋以給事中參知政事,遷尚書吏部侍郎。明道二年,罷知永興軍,徙鄭州。景祐四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次年罷,判鄭州。以太子太師致仕,慶歷四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惠。曾預修《真宗實錄》、《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見歐陽修《文惠陳公神道碑銘》(《歐陽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惟正(九七二~一○四二),字晦蒙,太原(今屬山西)人。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進士,授瀛州司戶參軍、光化軍判官。歷知絳、遼、雅、衛(wèi)、德諸州及荊湖南路提點刑獄,升廣南西路轉運使。又知解州、晉州,為江東轉運使,充三司戶部判官。仁宗慶歷二年卒,年七十一。事見《蔡忠惠集》卷三八《尚書主客郎中王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9—1044 【介紹】: 宋壽州人,字坦夫。呂蒙正侄。真宗咸平三年進士。歷官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天圣六年拜相。贊成仁宗廢郭后,貶逐進諫言官孔道輔等,又因范仲淹屢言事,指為朋黨而加以貶斥,頗為時論所少。后拜司空、平章軍國重事。被劾罷相,以太尉致仕。卒謚文靖。有文集。
全宋詩
呂夷簡(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壽州(今安徽鳳臺)人。真宗咸平三年(一○○○)進士,補絳州軍事推官。通判通州,徙濠州,知濱州。擢提點兩浙刑獄,入為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使契丹,還,知制詔。再遷刑部郎中,權知開封府。仁宗即位,進右諫議大夫,以給事中參知政事。天圣六年(一○二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明道二年(一○三三)罷,同年復相。景祐二年(一○三五)加右仆射,封申國公。次年,與王曾爭事,同時罷相??刀ㄔ辏ㄒ弧鹚摹穑┯膳刑煨圮姀腿胂?。慶歷元年(一○四一),徙封許國公,判樞密院,改兼樞密使。二年因病以太尉致仕。慶歷四年卒,年六十六。謚文靖。有集二十卷,不傳。事見《隆平集》卷五,《宋史》卷三一一有傳。今錄詩十一首。
全宋文·卷三二一
呂夷簡(九七九——一○四四),字坦夫,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呂蒙正侄。咸平進士,歷任地方官,知制誥,進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仁宗立,除參知政事。天圣七年拜相,后封申國公。景祐四年以與王曾爭事罷,出判許州,徙天雄軍??刀ㄔ陱腿胂?,改封許國公。后以疾授平章軍國重事。慶歷三年,以太尉致仕。次年卒,年六十六,謚文靖。有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一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
全宋詩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2—1058 【介紹】: 宋隴西人,字晉卿。李璟孫。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歷任州縣官,以治績聞。累拜侍御史,以太常少卿致仕。居官四十年,所得俸祿多賑濟族中貧者。平生藏書萬余卷,皆親加校正,日讀書不綴。
全宋詩
李仲偃(九八二~一○五八),字晉卿,隴西(今屬甘肅)人。南唐中主璟之孫(《宋史》卷四七八《南唐世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進士,調楚州寶應令。知真州。仁宗慶歷間拜侍御史,除工部侍郎,以太常少卿致仕。嘉祐三年卒,年七十七。事見《文恭集》卷三七《李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5—1062 【介紹】: 宋廣陵人,寓常州武進,字景山。張秘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補樂清尉。召還遷殿中丞、集賢校理。通判常州,罷官糴而民不流亡。累遷知溫州,以薦擢提點淮南路刑獄,平王申冤獄。歷廣南東路、京西、河北轉運使,有善政。為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按察使。云翼卒殺石待舉作亂,平之,以預殺降奪職知虢州。又累以事奪三官。稍遷至知揚州,以光祿卿致仕,歸休于昆陵私第,自號知幸老人。精吏事,所至有聲。有《知幸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90—1066 【介紹】: 宋許州郾城人,字唐卿。真宗天禧三年進士。累授屯田員外郎、通判并州。以丁度薦為侍御史,上疏請嚴備西羌,建議增步卒、省騎兵。歷集賢校理、三司度支判官、同管勾國子監(jiān)、判司農及太常寺。數(shù)考試開封國學進士,命題皆奇奧,人目為“難題掌公”。英宗朝,以工部侍郎致仕。曾預修《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校正《類篇》、《神農本草》,著有《晉陽刀筆》、《郡國手鑒》、《周易雜解》及文集。
全宋詩
掌禹錫(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許州郾城(今屬河南)人。真宗天禧三年(一○一九)進士(《青箱雜記》卷四、《隆平集》卷八)。為道州司理參軍。入為集賢校理,遷直集賢院兼崇文檢討,以尚書工部侍郎致仕。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青箱雜記》卷四)。有文集二十卷,已佚?!短K魏公集》卷五六有《掌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四有傳。
全宋文·卷三九四
掌禹錫(九九○——一○六六),字唐卿,許州郾城(今河南郾城)人。天禧三年進士,為道州司理參軍。試身言書判第一,改大理寺丞,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通判并州。丁度薦為侍御史,杜衍薦為集賢校理,改直集賢院兼崇文院檢討。英宗即位,自秘書監(jiān)遷太子賓客,以工部侍郎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七。嘗預修《皇祐方域圖志》、《地理新書》,校正《類篇》、《神農本草》,著《郡國手鑒》、《周易集解》。《宋史》卷二九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磁州滏陽人,字士衡。以父戰(zhàn)死契丹補官。累功遷右班殿直。仁宗天圣初,以左侍禁簽書滑州兼修河都監(jiān),以護滑州堤功,特遷內殿崇班。以京師數(shù)罹水災,請委官疏鑿近畿諸州古溝洫。復為滑州修河都監(jiān),遷供備庫副使,改西作坊使,就遷鈐轄。有吏才,尤明于水利,朝廷每訪以利害。
全宋文·卷三一七
張君平(?——一○二七),字士衡,磁州滏陽(今河北磁縣)人。以父承訓與契丹戰(zhàn)死,補三班差使殿侍、黔州指揮使,以功遷奉職,除駐泊監(jiān)押,徙容、白等州巡檢。擢閤門祗候,管勾汴口。天圣初,簽書滑州事兼修河都監(jiān),召同提點開封府界縣鎮(zhèn)公事。復為滑州修河都監(jiān),遷供備庫副使,改西作坊使,就遷鈐轄,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宋史》卷三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仁府濟陰人,字儀父。李濤孫。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士,終戶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飲酒。言談不及勢力,時稱長者,然吏事非所長。有《冠鳳集》。
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儀父,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咸平五年進士,除大理評事、知三原縣。累擢監(jiān)察御史,詔試中書,擢左司諫、直史館。天圣中,以起居郎為知制誥,累遷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官至戶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為《冠鳳集》十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二《李濤傳》有附傳。
符惟忠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2 【介紹】: 宋陳州宛丘人,字正臣。符彥卿曾孫。以蔭補官。歷西染院副使、提點開封府界縣鎮(zhèn)公事。丞相王曾外孫樂誥為開封主簿,惟忠以其無善狀,不為舉薦,后誥果以贓敗?;菝窈优c刁河合流,歲多決溢,為置二斗門減弱水勢,以接鄭河、圭河,自此無水患。又請于汴河廣處用木岸約束水流,以利舟行。慶歷二年,以閤門使從富弼使遼,道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2 【介紹】: 宋真定人。葛霸子。以蔭授西頭供奉官。歷知隰、莫、保、雄、滄、滁六州。西夏進擾,起為涇原路副都總管、知涇州,改鄜延路副都總管、知延州。范仲淹言其猾懦不知兵,復徙涇原路原職。仁宗慶歷中夏主李元昊率軍攻鎮(zhèn)戎軍,懷敏督諸將戰(zhàn),不敵而死。謚忠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