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5詞典 3分類詞匯 162
《國語辭典》:倒置  拼音:dào zhì
1.不按正常的順序處理事物。如:「你辦事怎么本末倒置?簡直不知輕重!」
2.在語文中,為了某種修辭需要,刻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也作「倒裝」。
《國語辭典》:打破  拼音:dǎ pò
1.破壞、擊破。《三國演義》第五回:「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埂独蠚堄斡洝返谝痪呕兀骸府?dāng)年說親,是我這不懂事的女兒打破了的?!?br />2.突破。如:「打破紀(jì)錄」、「打破成規(guī)」。
《國語辭典》:大勢(大勢)  拼音:dà shì
1.大局的形勢。如:「現(xiàn)今社會朝向多元化發(fā)展,此乃大勢所趨,無可避免」?!度龂?。卷一四。魏書。劉放傳》:「乘勝席卷,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br />2.大略情形?!度辶滞馐贰返谒娜兀骸复髣菘磥?,自是如此,但是上頭問下來,這一句話卻難以登答?!?br />3.地位高而有權(quán)勢。《晉書。卷三八。宣五王傳。平原王干傳》:「大勢難居,不可不慎?!?br />4.大規(guī)模、大數(shù)量。元。王伯成《貶夜郎》第二折:「忽地興兵起士卒,大勢長驅(qū)入帝都?!埂斗馍裱萘x》第二八回:「次早旭日東升,大炮三聲,開城門,大勢人馬殺奔周營?!?/div>
《漢語大詞典》:大勢至(大勢至)
佛教菩薩名。梵語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譯,又譯“得大勢”。阿彌陀佛右脅侍,與阿彌陀佛及左脅侍觀音合稱“西方三圣”。《觀無量壽經(jīng)》:“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币嗍》Q“ 大勢 ”。 隋煬帝 《皇太子敬靈龕文》:“頃來留瑞,久現(xiàn)彌陀。踵武觀音,連衡大勢。”參閱翻譯名義集·菩薩別名。
《國語辭典》:景象  拼音:jǐng xiàng
1.跡象?!稘h書。卷六。武帝紀(jì)》:「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
2.情形、現(xiàn)象?!段拿餍∈贰返谝蝗兀骸冈僬f要見制臺的教士,曉得制臺優(yōu)待遠(yuǎn)人,一切俱飭洋務(wù)局預(yù)備,較之在湖南時官民隔閡,華洋齟齬,竟另是一番景象,心中甚是高興?!挂沧鳌妇盃睢埂ⅰ妇皟骸?。
3.景色。唐。鄭谷 中年詩:「漠漠秦云澹澹天,新年景象入中年。」《紅樓夢》第八一回:「一時走到沁芳亭,但見蕭疏景象,人去房空?!?/div>
《國語辭典》:點(diǎn)破(點(diǎn)破)  拼音:diǎn pò
1.拆穿、揭露。如:「那件秘密被他點(diǎn)破后,班上的人就全都知道了!」
2.毀損、玷污。宋。范成大《驂鸞錄》:「詩既出,零陵人大以為妄,謂余不合,點(diǎn)破渠鄉(xiāng)曲古跡?!乖?a href='PoemIndex.aspx?author=39578' target='_blank'>白樸 〈醉中天。疑是楊妃在〉曲:「美臉風(fēng)流殺,叵奈揮毫李白,覷著嬌態(tài),灑松煙點(diǎn)破桃腮?!?/div>
《國語辭典》:嘉靖  拼音:jiā jìng
1.以美好的教化平定安服?!稌?jīng)。無逸》:「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2.明世宗的年號(西元1522~1566)。
《國語辭典》:時代(時代)  拼音:shí dài
1.歷代、世代。唐。高適 酬馬八效古見贈詩:「時代種桃李,無人顧此君?!?br />2.歷史上的某個時期階段。如:「冰河時代」、「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端螘>硪凰?。禮志一》:「況三國鼎峙,歷晉至宋,時代移改,各隨事立。」
3.人生命中某個時期。如:「幼年時代是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
4.現(xiàn)代。如:「只要肯努力學(xué)習(xí)新事物,不用害怕跟不上時代?!?/div>
《國語辭典》:發(fā)育(發(fā)育)  拼音:fā yù
1.滋生長養(yǎng)?!抖Y記。中庸》:「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埂睹魇?。卷二五五。黃道周列傳》:「惟孝弟之人始能經(jīng)綸天下,發(fā)育萬物。不孝不弟者,根本既無,安有枝葉?!?br />2.人自初生至成年,身體逐漸壯實(shí),稱為「發(fā)育」。如:「幾年不見,當(dāng)年的小男孩已發(fā)育成為健壯的青年?!?/div>
《國語辭典》:局面  拼音:jú miàn
1.時勢、形勢?!端疂G傳》第四九回:「不想他這兩個不識局面,正中了他的計策?!埂抖膛陌阁@奇》卷六:「士誠原沒有統(tǒng)一之志,只此局面已自滿足,也要休兵。因遂通款元朝,奉其正朔,封為王爵,各守封疆。」
2.規(guī)模。《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但是兄弟這邊局面小,恐怕棘枳之中,非鳳鸞所棲。」《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六回:「呀呀呼!兄弟若不是的頂真,都像這樣?xùn)|挪西借起來,那里還能撐得起這個局面?」
3.光榮、名譽(yù)。明。高明《琵琶記》第三四出:「寒由他自寒,不可壞了局面?!?/div>
《漢語大詞典》:實(shí)狀(實(shí)狀)
真實(shí)情況;實(shí)際狀況。 漢 王充 論衡·驗(yàn)符:“太守以下思省詔書,以為疑隱,言之不實(shí),茍飾美也,即復(fù)因卻上得黃金實(shí)狀如前章。”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 曾 怒為所賣,乃密奏 夷簡 贓私,壞公朝綱紀(jì)。上乃詰 曾 實(shí)狀, 曾 素不知主名,不能對?!?梁啟超 《為國會期限問題敬告國人》:“其對于現(xiàn)政府之涂飾敷衍瞀亂橫恣叢怨釀亂之實(shí)狀,皆已痛切敷陳,不遺餘力?!?孫犁 《秀露集·讀〈蒲柳人家〉》:“力求按生活實(shí)狀,自然描述,是其風(fēng)格之長。”
《國語辭典》:程度  拼音:chéng dù
1.道德、知識、能力等的水準(zhǔn)。唐。韓愈 答崔立之書:「因復(fù)求舉,亦無幸焉,乃復(fù)自疑,以為所試與得之者,不同其程度,乃得觀之,余亦無甚愧焉。」
2.達(dá)到事物變化的狀況。如:「天氣還沒有冷到下雪的程度?!?/div>
《國語辭典》:啖蔗  拼音:dàn zhè
1.晉代人顧愷之吃甘蔗,都由尾先吃起,人問為何如此?他說這樣愈吃愈甜。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diào)》。后以啖蔗比喻漸至甘送之境。
2.書名。明代的話本小說集,部分故事的情節(jié)與三言二拍雷同。中土久佚,近在韓國發(fā)現(xiàn)。
《國語辭典》:致富  拼音:zhì fù
獲得財富,變得富有。如:「儲蓄可以致富?!埂稘h書。卷五九。張湯傳》:「信輒先知之,居物致富,與湯分之?!?/div>
《漢語大詞典》:倒顛(倒顛)
(1).顛倒。謂事物的位置、順序、狀況等與原有的或應(yīng)有的相反。 宋 歐陽修 《送滎陽魏主簿》詩:“子足未及閾,我衣驚倒顛?!?清 顧夢麟 《盜警詩和陳確庵》:“舉世從知付倒顛,赤丸不怍青氊怍。”
(2).反倒,反而。《水滸傳》第四九回:“我好意請你吃飯,你倒顛賴我大蟲?!?/div>
《漢語大詞典》:沈滯(沈滯)
亦作“沉滯”。
(1).積滯;郁積。國語·周語下:“氣不沉滯,而亦不散越?!?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加以跡少愆累,心無沉滯,故得耳?!?br />(2).猶隱退。《楚辭·九辯》:“愿沉滯而不見兮,尚欲布名乎天下?!?span id="yyqhapl" class="book">《后漢書·崔駰傳》:“故英人乘斯時也,猶逸禽之赴深林,蝱蚋之趣大沛,胡為嘿嘿而久沉滯也?”后漢書·崔駰傳:“子笑我之沉滯,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br />(3).指仕宦久不遷升。 漢 王充 論衡·狀留:“遵禮蹈絶,修身守節(jié),在下不汲汲,故有沉滯之留?!?三國 魏 曹操 《與王脩書》:“將言前后百選,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滯冶官?!?span id="9bgxqkh" class="book">《晉書·陳壽傳》:“﹝ 壽 ﹞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藥。客往見之,鄉(xiāng)黨以為貶議。及 蜀 平,坐是沉滯者累年?!?劉師培 《廢兵廢財論》:“蓋一切之威力,均生于財。同一作宦,富者可以躋升,而貧者終身沉滯?!?br />(4).泛指長期處于某種狀況;停滯。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效法 日本 其實(shí)是間接效法 歐 美 ,更具體地說:便是在暗默間想怎樣把 中國 數(shù)千年沉滯著的封建社會轉(zhuǎn)化為近代的資本主義社會?!?br />(5).拖延時日;耽擱。后漢書·袁安傳:“久議沉滯,各有所志,蓋事以議從,策以眾定……君何尤而深謝?”清平山堂話本·風(fēng)月相思:“生與 韶華 曰:‘我有手書一緘,煩汝送 瓊 ,幸勿沉滯。’”
(6).滯留;淹留。 宋 何薳 春渚紀(jì)聞·張道人異事:“我亦以子沉滯人間,未能遠(yuǎn)引也?!?清 紀(jì)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一:“身是幽魂,沉滯於此,不聞讀書聲者,百餘年矣。”
(7).滯重,不靈便。呂氏春秋·情欲:“筋骨沉滯,血脈壅塞?!?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絕頂聰明,然而他給予人的卻是那么一種沉滯的懶怠之感?!?span id="vwobvm2" class="book">《花城》1981年第5期:“下班了,我拖著沉滯的步子,經(jīng)過隔壁門口?!?br />(8).謂疾病沉重,經(jīng)久不愈。后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吾今疾在沉滯,性命無常?!?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隋書·煬帝紀(jì)上》:“今歲耆老赴集者,可於近郡處置,年七十以上,疾患沉滯,不堪居職,即給賜帛,送還本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