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266—324 【介紹】: 東晉瑯邪臨沂人,字處仲。王導(dǎo)從兄。晉武帝婿。官揚州刺史?,樞巴跛抉R睿(元帝)初鎮(zhèn)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導(dǎo)同心扶助。鎮(zhèn)壓杜韜起事,拜鎮(zhèn)東大將軍。東晉立,遷大將軍、荊州牧,手握重兵。元帝欲抑制王氏勢力,敦遂于永昌元年舉兵反。攻入建康,殺刁協(xié)、周顗、戴淵等,自為丞相,還屯武昌,遙制朝政。明帝太寧二年,王導(dǎo)等乘敦病重,率軍討之。敦命王含、錢鳳等再進兵建康,旋病死,軍散。全晉文·卷十八
敦字處仲,祥弟覽之孫,尚武帝女襄城公主,拜駙馬都尉,除太子舍人?;莸蹠r,歷給事黃門郎、散騎常侍、左衛(wèi)將軍、大鴻臚、侍中。出為廣武將軍、青州刺史。懷帝時徵為中書監(jiān),拜揚州刺史。元帝召為安東軍咨祭酒,復(fù)拜揚州刺史,加廣武將軍,進左將軍,又進鎮(zhèn)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建武初遷征南大將軍,加荊州牧。永昌初,與劉隗不睦,舉兵入石頭,拜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還屯武昌,自加督寧益二州。明帝時移鎮(zhèn)姑孰,自為揚州牧。病卒,戮尸懸首南桁。有集十卷。(案:《祖納傳》,平北將軍王敦辟為從事?!?a target='_blank'>華陽國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處仲,蓋同時同姓名有三。)
人物簡介
【生卒】:862—927 【介紹】: 五代時海州朐山人,字敦美。少以販鹽為盜,后從楊行密,遂仕吳,以功遷右牙指揮使,參預(yù)謀議。行密卒,子楊渥嗣。溫與張顥弒之,立其弟楊隆演。后溫復(fù)殺顥,遂專政。累拜大丞相,封東??ね酢?quán)詐多疑,沉毅寡言,罕與人交,眾中凜然可畏,然善用將吏。不知書,使人讀獄訟之詞而決之,皆中情理。卒謚忠武。養(yǎng)子李昪建南唐,尊為義祖。
人物簡介
【生卒】:989—1049 【介紹】: 宋越州蕭山人,字敦素。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通判衢州,建州學(xué)。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按察使,會交趾有變而廣州無城守備,乃主制磚建城及造大艦習(xí)水戰(zhàn)。知通州,作長堤以捍田,奏以田之肥瘠免田租五至十年。官終三司鹽鐵判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335 【介紹】: 元欽蔡人。燕鐵木兒弟。泰定帝卒,與兄迎立文宗,擊敗禿滿迭兒、倒剌沙、王禪等,有殊功。順帝即位,拜左丞相,封榮王,太傅,賜廬州路為食邑。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浙江秋水人,字敦初,號秋塍。監(jiān)生。官河南商丘、偃師知縣。詩有豐韻。在豫游龍門砥柱,作長卷記山水之勝。有《樹萱堂詩》。晚晴簃詩匯·卷一○三
王復(fù),字敦初,號秋塍,秀水人。官偃師知縣。有《樹萱堂詩》。
人物簡介
王定柱(1761年—1830年),字于一、靖擎、敦安,號椒園、椒園居士,河北正定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舉人,五十五年(1790年)成進士,官至浙江按察使。精通經(jīng)史,窮理盡性,閱歷豐富,考據(jù)詳贍。著有《鴻泥日錄》【鳳麟按:含《日錄》八卷、《續(xù)錄》四卷、《四錄》《五錄》為抄本各一卷;據(jù)云有《三錄》三卷,未見。】《大學(xué)臆古》《中庸臆測》《周易鎖箋》《老子道德經(jīng)注解》《滇蜀紀程》《滇語備忘錄》等,編修《黑鹽井志》二十七卷。定柱先后兩度宦滇(嘉慶六年至十一年及嘉慶十三年至二十五年),歷時近二十年,足跡遍三迤,歷任師宗縣令、麗江縣令、他郎通判、黑鹽井提舉,鎮(zhèn)沅知州、思茅同知、永昌知府、開化知府等職。
人物簡介
【生卒】:1823—1875 【介紹】: 清江蘇寶應(yīng)人,字幼軒,號補帆,原名敦敏,字幼徇。道光三十年進士。授編修。咸豐間在籍辦團練。同治間赴上海,入李鴻章幕府,治營務(wù)及厘金。旋以道員留浙江,升任浙江按察使,官至福建巡撫。在浙浚三江閘沙,泄山陰、會稽、蕭山三縣之水。在閩設(shè)致用堂于西湖書院中,以經(jīng)學(xué)課士。光緒初巡視臺灣,還省病卒。謚文勤。全臺詩
王凱泰(1823~1875),初名敦敏,字補帆,寶應(yīng)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同治九年(1870)以廣東布政使遷福建巡撫。光緒元年五月來臺。見臺灣人民有賭博、吸煙、錮婢等惡習(xí),公馀之暇作歌以化之。因有〈臺灣雜詠〉三十二首、〈續(xù)詠〉十二首等作,委由幕友何澄保管。十月因病內(nèi)渡,卒于官,年五十有三,贈太子少保銜,以總督例賜恤,謚文勤。并命于福建省城、臺灣府城兩地建祠祭祀。光緒七年(1881),何澄將王凱泰舊作、馬清樞〈臺陽雜興〉及何澄自作〈臺灣雜詠〉合刊出版,稱《臺灣雜詠合刻》?! ?a target='_blank'>臺灣雜詠合刻》前有〈楊希閔序〉、〈龔顯曾序〉等?!礂钕ih序〉謂:「王公詩清華婉約,深得古竹枝之遺;何、馬二公詩綜練謠俗、經(jīng)緯風(fēng)雅。山川之靈異、習(xí)尚之俶詭、物產(chǎn)之繁變,舉可考而知?!挂栽婓w言,〈臺灣雜詠〉、〈續(xù)詠〉為七言絕句體,風(fēng)格清麗。〈臺灣雜詩〉多述時事、風(fēng)物,針砭社會習(xí)尚,〈續(xù)詠〉則多詠歷史、地理。龔顯曾〈序〉,便一再提這一點:「凡制度沿革、道里遠近、習(xí)尚俶詭、民夷純雜,靡弗諷詩而得,不翅按圖以稽?!埂冈姵勺宰?,格非竟創(chuàng);事靡不搜,典足參故?!谷绱顺尸F(xiàn)風(fēng)土名物的詩歌,鋪陳了詩人親在「現(xiàn)場」的觀察力,語言的敘述力,也留予后人可觀的史料,足供參考。蔣師轍著《臺游日記》,多引本書詩句,作為舉證,可知該書影響力之所在?! ?a target='_blank'>臺灣雜詠合刻》有四種版本:一、清光緒七年(1881)楊希閔刊本,在中研院史語所、央圖臺灣分館、臺灣大學(xué)圖書館等處收藏。此本應(yīng)為何澄當(dāng)年原刊本;二、伊能嘉矩手抄本,該本作《合刻臺灣雜詠詩》,由臺灣大學(xué)研圖特藏伊能文庫藏,較楊希閔刊本少了〈龔序〉及題詞。三、臺灣銀行經(jīng)濟研究室于民國四十七年(1958)刊印,與劉家謀《海音詩》合輯,列為《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八種。此本系根據(jù)楊希閔刊本重新編印而成。該本兩度重印。首先,大通書局影印出版,列為《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八種(1984)。又,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收入《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94)。四、臺灣中華書局(1971)編印《臺灣先賢集》,將《臺灣雜詠合刻》收入第三冊之中。而連橫《臺灣詩乘》中亦選錄數(shù)首。現(xiàn)以央圖臺分館為底本,對校其他諸本。(江寶釵、李知灝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