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宋深州饒陽人,字逢吉。李宗諤子。幼作賦,為楊億嘉嘆。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官集賢院校理、鹽鐵判官。朝議罷天下職田及公使錢,持不可。歷知數(shù)州府,累擢天章閣待制,終知鄭州。性和易,不忤物,能守家法。全宋文·卷四一五
李昭遘(?——一○五九),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宗諤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楊億薦授館閣??保募t校理。仁宗時,為鹽鐵判官,白波發(fā)運使。遷直史館、判三司理欠司,徙度支判官,除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澤州、陜州,進直龍圖閣、集賢殿修撰,累遷工部郎中,歷知鳳翔、河中府、晉州,擢天章閣待制、知鄭州。嘉祐四年卒。見《宋史》卷二六五本傳,《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九。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河南緱氏人,字仲華。陳光現(xiàn)子。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累遷判大理事。任刑法二十余年,朝廷有大疑獄,必召與議,太素推原人情以傅法意,眾皆釋然,自以為不及。歷知江陰軍、兗州、明州,有治績。終尚書兵部郎中。
人物簡介
【生卒】:1013—1088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磻翁。第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入為御史臺推直官。以治李逢獄為神宗所稱,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改福建轉(zhuǎn)運使,鎮(zhèn)壓廖恩起事。元豐初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累官刑部侍郎。哲宗元祐初,坐立江西、福建鹽法事,罷知利州,徙廬州卒。善屬文,神宗嘗命作《答高麗書》,屢稱善。全宋文·卷一五一二
蹇周輔(一○二三——一○八八),字皤翁,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少與范鎮(zhèn)為布衣交。年未冠,試大廷,不第。及鎮(zhèn)貴達,周輔始特奏名,再舉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為御使臺推直官。以鞫獄有勞,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元豐初,選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以集賢殿修撰為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進寶文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改刑部侍郎。元祐初為言者所劾,罷知和州,徙廬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14—1074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長源??鬃雍笠帷H首趹c歷二年進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為廣南西路相度寬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寧中為荊湖北路轉(zhuǎn)運使。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卒。平生與周敦頤、曾鞏友善。編有《會稽掇英總集》,以精博稱。全宋詩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鬃铀氖叽鷮O。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清同治《臨江府志》卷一二)。授欽州軍事推官,歷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縣,擢知封州,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軍新淦縣(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孫,文仲、武仲父。慶歷二年進士,授欽州軍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縣。擢知封州,遷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改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即本路為轉(zhuǎn)運使。知越州,以權(quán)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熙寧七年,暴疾卒于京師。年六十一。纂《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見曾鞏《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元豐類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人物簡介
【生卒】:1017—1073 【介紹】: 本名敦實。宋道州營道人,字茂叔,號濂溪。周輔成子。以蔭為分寧縣主簿,歷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等,有治績。神宗熙寧初,知郴州,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提點刑獄。后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精于《易》學,喜談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范疇,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創(chuàng)始人,程顥、程頤皆從其受業(yè)。卒謚元。有《太極圖說》、《通書》及文集,后人合編為《周子全書》。全宋詩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以舅鄭向蔭得官,初仕分寧主簿,歷知桂陽、南昌縣,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寧初,遷廣東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以疾求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峰前有溪,以營道故居濂溪名之,學者因稱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頤為宋代道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程顥、程頤皆出其門下。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賜謚元公,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七有傳?!≈芏仡U詩,以清康熙張伯行刊《正誼堂集·周濂溪集》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輯《周濂溪集》(簡稱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周元公集》(簡稱四庫本)等。輯錄之集外詩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七三
周惇頤(一○一七——一○七三),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改,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少孤,養(yǎng)于外家。仁宗景祐中,以舅父鄭向蔭補試將作監(jiān)主簿,授洪州分寧主簿。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移郴州郴、桂陽二縣令。知洪州南昌縣,簽署合州判官事,通判虔州、永州,攝邵州事。熙寧中擢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移知南康軍,自請分司南京而歸。六年六月卒,年五十七。嘉定中賜謚曰「元」。喜談名理,精于《易》學,程顥、程頤從之學,為宋代理學開山之祖。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見朱熹《濂溪先生事實記》,度正《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宋刻《濂溪集》附)。
人物簡介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yù)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校勘,后充編修官,預(yù)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薄⒓t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yù)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詩》、《書》、《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23—1076 【介紹】: 宋開封人,字審禮,一作審理。向傳范從侄,向皇后父。神宗熙寧初,以濰州防御使知陳州,遇事皆自省決,歲中閱囚,活重辟三人。知河陽,會旱蝗而民乏食,乃先以圭田租入振救之,富人爭出粟,多所濟活。遷明州觀察使,進定國軍留后,復(fù)出知青州。卒謚康懿。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覺民,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學?;实v五年進士。初主錢塘簿,移歙州祁門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寧縣。秩滿,知遂州錄事參軍,改通判戎州。擢知開封府錄事參軍,除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大理丞,已而遷正。以母老丐外,為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入為刑部員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書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見《浮溪集》卷二六《通議大夫周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密州安丘人,字伯修。以五經(jīng)科登第。歷知同州、壽州,以奏課第一,擢刑部郎中。哲宗元祐中為大理卿,持平考核,無所上下,才干為神宗所稱。每事連貴要而屢鞠弗成之訟案,必以委之。后卒于官。全宋詩
韓晉卿(?~一○九一),字伯修,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以《五經(jīng)》中第,歷肥鄉(xiāng)、嘉興主簿,安肅軍司法參軍、平城令、大理詳斷,審刑詳議官,通判應(yīng)天府,知同州、壽州。哲宗元祐初知明州。二年(一○八七),以兩浙轉(zhuǎn)運副使、朝請大夫知滁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官至右朝議大夫、試大理卿,六年,卒于官(同上書卷四六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祁州蒲陽人,字平叔,一字平反。中明法科,為大理詳斷官,校試殿帷,仁宗賜以“盡美”二字。神宗熙寧中,以附王安石入判大理寺。拜右諫議大夫,為大理卿。迎伺中官石得一意,以鍛煉笞掠為事,數(shù)年間,受傷害者且萬人。官至刑部侍郎、光祿大夫。哲宗元祐初出知潞州,又貶秩徙相州。后兼監(jiān)牧使卒,年六十四。全宋文·卷一五一一
崔臺符(一○二四——一○八七),字平反,一字平叔,蒲陰(今河北安國)人。中明法科,為大理詳斷官。校試殿帷,仁宗賜以「盡美」二字,除比部員外郎。熙寧元年,以文彥博薦為群牧判官、河北監(jiān)牧使,改司勛員外郎。三年,入判大理寺,四年,知審刑院,判少府監(jiān)。元豐元年,拜右諫議大夫、知大理卿事。臺符治獄以鍛煉笞掠為事,數(shù)年間,麗文法者且萬人。五年,守刑部侍郎,官至光祿大夫。元祐元年,御史上官均等發(fā)其惡,降知潞州,尋貶秩徙相州。二年七月卒,年六十四。紹圣中贈右銀青光祿大夫。所著有《元豐編敕令格式并赦書、德音、申明》八十一卷。見《宋史》卷三五五本傳,《宋史》卷二○四《藝文志》三。
人物簡介
【生卒】:1041—1097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孜闹俚堋H首诩蔚v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yè)。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請復(fù)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jīng)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nèi)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歷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嘗民族矛盾論恢復(fù)詩賦取地一下,攻擊王安石經(jīng)義。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紹圣四年,坐元祐黨奪耿,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住(《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與兄文仲、弟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詩書論語說》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收輯孔氏兄弟詩文合刊為《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孜渲僭?,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參校民國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宋詩鈔》(簡稱詩鈔)、《永樂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詩篇,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學,舉進士中甲科。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進起居郎兼侍講,除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fù)原官。著《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內(nèi)外制、雜文共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卒年見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字和中。少從胡瑗學。仁宗嘉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中新置大法科,中首選,甚為王安石所重。有《月河所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