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729—1798 【介紹】: 清山東濰縣人,字公復,號理堂。乾隆二十三年進士。任安徽來安知縣,提倡養(yǎng)蠶,后以事牽連去官。出仕前后均從事講學,強調(diào)一舉一動必須守禮,為人當以求聞達為可恥。有《理堂文集》。晚晴簃詩匯·卷八十八
韓夢周,字公復,號理堂,濰縣人。乾隆丁丑進士,官來安知縣。有《理堂詩集》。
人物簡介
楊廷理,字清和,號半緣,又號更生,柳州人。乾隆丁酉拔貢,歷官福建臺澎兵備道,罷,復起建寧知府。有《知還書屋詩鈔》。全臺詩
楊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緣,號雙梧,晚號更生。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今柳州市)人〖參考連橫《臺灣通史》〈列傳〉、劉漢忠〈楊廷理的「勞生節(jié)略」及「東游草」〉,《臺灣文獻》第四十七卷第一期,臺北,1966年、何培夫〈楊廷理開蘭治績及其風范〉,《臺灣文獻》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楊永智《明清臺南刻書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健G迩∷氖辏?777)拔貢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初任福建侯官知縣。分別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慶十二年(1807)、嘉慶十四年(1809),三度來臺,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終不離臺灣,可說是清代治臺官員中,最熟悉臺灣事務(wù)者。先后曾擔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臺灣府知府、護理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噶瑪蘭通判等多種職務(wù)。第一次來臺時,適值林爽文、莊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義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臺,后因侯官任內(nèi)虧空褫職,謫戌伊犁八年。第二次、三次來臺,除擊潰海盜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粵、泉分類械斗外,其力主開發(fā)噶瑪蘭,關(guān)系臺灣開發(fā)頗鉅。其經(jīng)歷之廣可謂歷來游宦之罕見者,此所以許喬林許之曰:「祈連萬里,臺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創(chuàng)藍鹿洲未建之勛哉!」(許喬林《知還屋詩鈔》序) 廷理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臺灣知府,隨即主持歲試,并委由海東書院掌教曾中立編輯優(yōu)等文章,親自校訂,以為課藝,計有《臺陽試牘》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東先生集》,著作有《東瀛紀事》一卷、《議開臺灣后噶瑪蘭節(jié)略》一卷及《敘刊年譜》。生前自刊詩集九種,包括《西來草》、《東歸草》、《南還草》、《北上草》、《再來草》、《雙梧軒詩草》、《東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蟲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道光十六年(1836),楊廷理第五子楊立亮請許喬林據(jù)各集重加匯輯刊刻,稍刪其涉應(yīng)酬者訂為《知還書屋詩鈔》十卷,內(nèi)含《西來草》三卷、《西來剩草》一卷、《東歸草》一卷、《南還草》一卷、《北上草》一卷、《東游草》一卷、《拾遺草》一卷及附錄楊廷理自撰年譜《勞生節(jié)略》一卷,其中《拾遺草》三十首是他從書篋中拾得《候蟲吟》的片稿。臺灣省文獻會所印《知還書屋詩鈔》除包含上述《詩鈔》十卷、《勞生節(jié)略》一卷外,尚有附錄《再來草》一卷、《東瀛紀事》一卷、《議開臺灣后山噶瑪蘭節(jié)略》一卷、補遺詩(包括《噶瑪蘭廳志》、藝文總集《嶠西詩鈔》、《三管英靈集》、《柳州文藝集》中偶關(guān)楊廷理之詩作,凡未見于《知還書屋詩鈔》者一并錄入)、補遺文。 今此處所用版本即以文獻會出版《知還書屋詩鈔》為主。詩鈔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標示出;又詩鈔中點校者對該詩作之按語,亦一并附上。詩鈔每卷皆清楚地載明時間,且詩注甚詳,或引前人之詩、佛典、道書等,或記個人生活瑣事,種種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皆在其詩注中毫無隱瞞;而卷名以「西來」、「東歸」、「南還」、「北上」、「東游」為題,更表明了他的官轍無定,四方奔馳的浮宦生涯。廷理在臺之詩作主要見于《東游草》中,時間為嘉慶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詩紀事,據(jù)事直書」,又云取司空圖《詩品》之語,作品以「實」、「率」為期,因此《東游草》可說是記錄楊廷理開發(fā)噶瑪蘭心路歷程的重要作品。(余美玲撰)
人物簡介
鄒家燮,字秀升、號理堂,江西省饒州府樂平縣(今江西省樂平市)人,清朝政治人物,探花及第。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恩科江西鄉(xiāng)試,中式第一名舉人;嘉慶六年(1801年),登辛酉恩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嘉靖九年,任貴州鄉(xiāng)試考官。后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兵科掌印給事中。
人物簡介
【生卒】:1761—1819 【介紹】: 清安徽涇縣人,字燮臣,號靜齋。乾隆五十二年進士。嘉慶間歷任浙江衢州知府、福建興泉永道、刑部侍郎、江蘇及貴州巡撫。所至有善政。維基
朱理(1761年—1819年),字燮臣,號靜齋,安徽省寧國府涇縣人。進士出身。朱理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舉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成丁未科二甲第一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嘉慶元年(1796年)出知浙江衢州府。歷升福建興泉永道,浙江、山東布政使、光祿寺卿、江蘇巡撫,嘉慶十九年(1814年)升任內(nèi)閣學士,歷刑部侍郎、倉場侍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改貴州巡撫。
人物簡介
【生卒】:1763—1820 【介紹】: 清江蘇甘泉人,字里堂。嘉慶六年舉人。于家中筑雕菰樓,讀書著述其中。學宗戴震,曾作《申戴篇》。著作繁多,于《論語》、《毛詩》、《左傳》、《禮記》均有補疏,而用力最深為《周易》,有《易學三書》(《易通釋》、《易圖略》、《易章句》)。晚年撰《孟子正義》,頗得子焦廷琥襄助之力。另有《雕菰樓集》、《里堂學算記》、《邗記》、《劇說》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一六
焦循,字里堂,江都人。嘉慶辛酉舉人。有《雕菰樓集》。詞學圖錄
焦循(1763-1820) 字里堂,一作理堂。江蘇甘泉(今江都)人。嘉慶六年(1801)舉人。乾嘉樸學揚州學派名儒,與阮元名相埒,嘗館于其署中。精通經(jīng)義,尤深于《周易》,又為《孟子》作新疏。與同里江藩、黃承吉、李鐘泗有"黃江焦李"之目。又與江藩(字鄭堂)并稱"二堂"。又精天算、考古。曾與凌廷堪、李銳(1765-1814 字尚之,號四香,清中葉少數(shù)專精天文學、數(shù)學之學者)一起研究天算之學,著《天元一釋》、《開方通釋》等專門著作。對民間戲曲嘗作專門研究。有《雕菰樓集》、《劇說》、《花部農(nóng)譚》。詞集《紅薇翠竹詞》、《仲軒詞》。
人物簡介
胡秉鈞,(1767年—1836年),字退思,號理軒,貴州省黎平府(今黎平縣)人,清朝官員。同進士出身。胡秉鈞為嘉慶三年(1798年)舉人,嘉慶十年(1805年)考中丁未科三甲進士,任河南扶溝知縣,因事降貴州遵義府訓導。其子胡長新也為進士。
人物簡介
【生卒】:1775—1840 【介紹】: 清安徽黟縣人,字理初。道光元年舉人。足跡半天下,得書即讀,讀即有所疏記,置數(shù)十巨冊,一事為一題,積久排比為文。所著《癸巳類稿》、《存稿》即其心血所匯,范圍廣博,論事尤多卓識。另有《說文部緯校補》、《海國紀聞》等。
人物簡介
穆通阿(1794年 - ?),鈕祜祿氏,字子理,號似山,滿洲鑲黃旗人。穆通阿曾考中道光八年戊子科舉人、道光九年己丑科進士。曾任理藩院筆帖式,后經(jīng)選拔成為翰林院庶吉士、亦曾任山東博興縣知縣。
人物簡介
鄭廷理(?~?),福建閩清人,道光年間(1821~1850)恩貢生,二十四年(1843)署淡水廳儒學訓導?!紖⒖肌栋賶墼婁洝?,陳墩厚藏本?!剑ㄊ┸擦兆?/blockquote>
人物簡介
【生卒】:1804—1871 【介紹】: 清蒙古正紅旗人,烏齊格里氏,字艮齋,亦字艮峰。道光九年進士。同治初擢工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授皇帝書。精研理義之學,同治間號為理學大師。曾反對選用科甲官員入同文館學習天文算學,為頑固派代表人物。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卒謚文端。有《倭文端公遺書》。晚晴簃詩匯·卷一三五
倭仁,字艮峰,蒙古旗人。道光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端。有《倭文端公遺書》。維基
倭仁(1804年—1871年),字艮峰,烏齊格里氏,蒙古正紅旗人,進士出身,晚清政治家、理學家、學者、儒生、保守派代表。倭仁出身蒙古正紅旗旗人家庭,成長于河南開封,道光九年(1829年)的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曾歷中允、侍講、侍讀、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二十二年,擢詹事。二十四年遷大理寺卿。同治十年,晉文華殿大學士,以疾再乞休。尋卒,贈太保,入祀賢良祠,謚文端。同治六年,同文館議考選正途五品以下京外官入館肄習天文算學,聘西人為教習。在奏摺中倭仁強烈提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quán)謀;根本之途,在人心,不在技藝?!顾麑ν饧處熓欠裾娴臅娜鈦砼嘤枃顺刹乓脖硎緫岩桑骸附袂笾凰囍?,而又奉夷人為師,無論夷人詭譎,未必傳其精巧,即使教者誠教,學者誠學,所成就者不過術(shù)數(shù)之士?!?在洋務(wù)運動的當口強烈反對中國儒生奉「夷人」為師。倭仁亦為清末理學領(lǐng)袖,與曾國藩、李棠階、吳廷棟、何桂珍、竇垿講求宋儒之學。后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為清廷中興名臣之冠;倭仁作帝師,正色不阿;李棠階、吳廷棟亦卓然有以自見焉。道光末年,曾國藩常與倭仁切磋理學, 倭仁教曾國藩寫日課,曾國藩當天即開始,“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曾國藩請倭仁批閱指教,倭仁表示曾應(yīng)“掃除一切,須另換一個人”,曾“讀之悚然汗下”,以此為“藥石之言”。倭仁生活簡樸,反對奢侈浪費,曾創(chuàng)立“吃糠會”,冬天衣服多次打補丁。姻家贈送千兩銀子遭倭仁拒絕。倭仁著有遺書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