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1833,分123頁顯示  上一頁  88  89  90  91  92  94  95  96  97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破執(zhí)我不應理
破法執(zhí)不應理
教理行證四法門
教理行果四法
境教理行果五法
倫理
報相與果理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十門──理事無礙十門
理有情無
理中修一心精進
理懺悔
理經通別
非理瞋相
順理瞋相
破執(zhí)我不應理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唯識論云:「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諸所執(zhí)我,略有三種:
一者、執(zhí)我體常周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yè)受苦樂故 此執(zhí)非理,所以者何?執(zhí)我常遍,量同虛空,應不隨身受苦樂等。又常遍故,應無動轉,如何隨身能造諸業(yè)?又所執(zhí)我,一切有情為同為異?若言同者,一作業(yè)時,一切應作;一受果時,一切應受;一得解脫時,一切應解脫;便成大過。若言異者,諸有情我,更相遍故,體應相雜。又一作業(yè),一受果時,與一切我,處無別故,應名一切所作所受。若謂作受,各有所屬,無斯過者,理亦不然。業(yè)果及身,與諸我合。屬此非彼,不應理故。一解脫時,一切應解脫。所修證法,一切我合故。
二者、執(zhí)我其體雖常而量不定隨身大小有卷舒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體常住,不應隨身而有舒卷。既有舒卷,如橐籥風,應非常住。又我隨身,應可分析,如何可執(zhí)我體一耶?故彼所言,如童豎戲。
三者、執(zhí)我體常至細如一極微潛轉身中作事業(yè)故 此亦非理,所以者何?我量至小,如一極微,如何能令大身遍動?若謂雖小,而速巡身,如旋火輪,似遍動者。則所執(zhí)我,非一非常,諸有往來,非常一故。
又所執(zhí)我,復有三種:
一者、即蘊 理且不然,我應如蘊,非常一故。又內諸色,定非實我。如外諸色,有質礙故,心心所法,亦非實我。不恒相續(xù),待眾緣故。馀行馀色,亦非實我。如虛空等,非覺性故。
二者、離蘊 理亦不然,應如虛空,無作受故。
三者、與蘊非即非離 理亦不然。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應如瓶等,非實我故。又既不可說有為無為,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故彼所執(zhí),實我不成。
又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有思慮,為無思慮?
一、若有思慮 應是無常,非一切時有思慮故。
二、若無思慮 應如虛空,不能作業(yè),亦不受果。
故所執(zhí)我,理俱不成。
又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有作用,為無作用?
一、若有作用 如手足等,應是無常。
二、若無作用 如兔角等,應非實我。
又諸所執(zhí)實有我體,為是我見所緣境否?
一、若非我見所緣境者 汝等云何知實有我?
二、若是我見所緣境者 應有我見,非顛倒攝,如實知故。若爾如何執(zhí)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贊無我?言無我見,能證涅槃;執(zhí)著我見,沈淪生死。豈邪見能證涅槃,正見翻令沈淪生死?
又諸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緣馀心,我見所緣,定非實我,是所緣故。如所馀法,是故我見,不緣實我,但緣內識,變現(xiàn)諸蘊,隨自妄情,種種計度。
破法執(zhí)不應理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唯識論云:「諸外道輩品類雖多,所執(zhí)有法,不過四種:」
一、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如數(shù)論等 彼執(zhí)非理,所以者何?勿一法即有性故。皆如有性,體無差別,便違三德我等體異,亦違世間諸法差別。又若色等即色等性,色等應無青黃等異。
二、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如勝論等 彼執(zhí)非理,所以者何?勿一切法非有性故。如已滅無,體不可得,便違實等。自體非無,亦違世間現(xiàn)見有物。又若色等非色等性,應如聲等非眼等境。
三、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如無慚等 彼執(zhí)非理,所以者何?一異同前,一異過故,二相相違,體應別故。一異體同,俱不成故。勿一切法,皆同一體,或應一異,是假非實,而執(zhí)為實,理定不成。
四、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如邪命等 彼執(zhí)非理,所以者何?非一異執(zhí),同異一故。非一異言,為遮為表,若唯是表,應不雙非。若但是遮,應無所執(zhí)。亦遮亦表,應互相違。非表非遮,應成戲論。又非一異,違世共知有一異物,亦違自宗色等有法,決定實有,是故彼言,唯矯避過。
教理行證四法門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萬行廣散,攝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攝一切行,而總持于一行。約之不出四種法門,謂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觀是,顯教中法相、三論、天臺、賢首,四宗當之。
二、理 如參禪是,禪宗當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凈土宗、律宗當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當之。
教理行果四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寶中有四種:
一、教法 三世諸佛所說破無明煩惱之聲名句文也。
二、理法 教法所詮之義理也。
三、行法 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
四、果法 行滿所得有為無為之證果也。
心地觀經曰:「于法寶中,有其四種: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div>
境教理行果五法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于四法寶之外,別加所觀之境者,法相宗稱之為五種唯識:說境唯識,教唯識,理唯識,行唯識,果唯識之別。
倫理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五事敬父母 供養(yǎng)無乏、乃至不斷父母所作正業(yè)。
五事事父母 念家事、乃至承父母之歡心。
又五事事父母 念治生、乃至父母有病恐懼求醫(yī)治之。
視子五事 使去惡就善、乃至給與家中所有。
事夫五事 夫從外來當起迎之等。
對夫十四事 所作須盡心等。
為女人者五事 應晚眠早起等。
五種婦法 如母之婦、乃至如夫之婦。
婦人五事 情無憍慢、乃至善名稱揚。
婦三惡法 未瞑已眠等。
為人婦四事 似母、乃至似婢。
為婦五事 出入當敬婦等。
五事安養(yǎng)其婦 正心敬之等。
敬奉師長五事 供給所需、乃至從師聞法善持不忘。
事師五事 當敬憚之、乃至當從后稱譽。
五事視弟子 順法調御、乃至盡己所知誨授不吝。
五事可教訶弟子 不信、乃至近惡知識。
教訶弟子五法 不語共語、乃至不同室。
王行四恩 當布施給護不足等。
居位者五不可 不可貪心、乃至快心。
奉事主五事 早起、乃至稱揚主名。
于僮使五事 隨能使役、乃至縱其休假。
朋友三要法 見失輒相曉諫等。
親友具七法 能作所難作、乃至貧賤不輕。
朋友五事 見作罪私往屏處諫曉呵止之等。
友有四品 如花、乃至如地。
惡知識四輩 內有怨心外強為智識等。
又惡知識四 難曉諫等。
又惡知識四 小侵之便大怒等。
善知識四輩 外如怨家內有厚意等。
又善知識四輩 見人貧窮悴乏令治生等。
又善知識四輩 如吏所捕等。
親屬五事 彼此若作惡業(yè)須常相勸化呵諫至改去而止等。
所奉四事 為敬養(yǎng)父母妻子等。
有國七法不衰 數(shù)相聚會講論政事修備自守等。
勝光問國王法 略。
報相與果理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凡夫受報,圣人證果。報有生滅之相,果具真常之理。
二和──僧伽理事二和
【三藏法數(shù)】
(出翻譯名義)
梵語僧伽,華言和合眾,謂與理和事和也。
〔一、理和〕,謂二乘之人,同斷見、思之惑,同證無為之理,是名理和。(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
〔二、事和〕,事和有六義,謂內凡外凡之僧,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名事和。(內凡者,謂四善根位,即煖、頂、忍、世第一也。此位近于初果須陀洹圣位,故名內凡。外凡者,謂五停心:一、多貪者,修不凈觀;二、多瞋者,修慈悲觀;三、多散者,修數(shù)息觀;四、愚癡者,修因緣觀;五、多障者,修念佛觀。此位進修之始,去圣位遠,故名外凡。)
十門──理事無礙十門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疏)
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間之相也。蓋真如不守,自性隨緣,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礙眾相之發(fā)揮;真理全事而不礙一性之明現(xiàn)。十回向品云:于有為界,示無為法,而不滅壞有為之相;于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別無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無礙,互有不同,開為十門也。
〔一、理遍于事門〕,理遍于事門者,謂一真法界之理,遍在一切事法也。然理無分限,事有分限;事既即理,亦無分限,故一一微塵,具足真理。經云: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馀,亦無形相而可得。是也。(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二、事遍于理門〕,事遍于理門者,謂理既遍于事,而事亦遍于理。以有分限之事,而具無分限之理。故一微塵,即遍法界也。
〔三、依理成事門〕,依理成事門者,謂依于真如之理,而成世間之事;事無別體,全攬理成。如波依水,全水成波也。(水喻理也,波喻事也。)
〔四、事能顯理門〕,事能顯理門者,謂理無形相,即事而明。事既依理而成,理乃藉事而顯。如波相盡水,體全現(xiàn)也。
〔五、以理奪事門〕,以理奪事門者,謂事相既虛,全體是理。故一切事法,了不可得。般若心經云: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也。(色受想行識,即五陰也。)
〔六、事能隱理門〕,事能隱理門者,謂真理既隨緣而成事相,遂令事顯而理不現(xiàn)。如水成波,動顯靜隱。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是也。(五道者,天道、人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
〔七、真理即事門〕,真理即事門者,謂真如理性,即是事法。非理之外而別有事。如水即是波,非波之外而別有水。般若心經云:空即是色。是也。
〔八、事法即理門〕,事法即理門者,謂世間一切事法,本無自性,皆由因緣會集而有,舉體即是真性,而不出乎事法之外。般若心經云:色即是空。是也。
〔九、真理非事門〕,真理非事門者,謂事即真理,而非是事。蓋理絕諸相,真妄有異,即妄之真異于妄,故如水濕性,則非波之動相也。(即妄之真,猶如即事之理。異于妄故者,謂理異于事也。)
〔十、事法非理門〕,事法非理門者,謂全理之事,而非是理。蓋以事有差別性相異故,是以舉體全理,而事相宛然,如波之動相,非是水之濕性也。
理有情無
【三藏法數(shù)】
理有情無者,即有觀對遣空執(zhí)也。謂觀依他圓成之法,于理則有,于情則無,理本是實,有體有用,正應存留也。
理中修一心精進
【三藏法數(shù)】
謂行人初入道場,乃至三七日滿,于其中間,所作行儀,常當照了一心寂靜。如禮佛時,即知能禮所禮本性空寂,雖曰空寂,而自然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蓋由理體平等,生、佛不二。雖無能禮之人,而有我身禮諸佛前;雖無所禮之佛,而有諸佛隨心顯現(xiàn)。如是念念,無有懈怠,是名理中修一心精進。(生、佛者,眾生諸佛也。)
理懺悔
【三藏法數(shù)】
理即理性,謂過現(xiàn)所作一切罪業(yè),皆從心起。若了自心本性空寂,則一切罪相亦皆空寂,是名理懺悔。
理經通別
【三藏法數(shù)】
理即一切言教所詮之義理也,理則不二,名字非一,故智論云: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如或言實相,或言法界等。名異故別,理一故通;所謂理從名故別,名從理故通也。
非理瞋相
【三藏法數(shù)】
謂行人修禪定時,瞋覺欻然而起,無問是理非理,他犯不犯;無故而發(fā)瞋恚,障諸禪定,是為非理瞋相。
順理瞋相
【三藏法數(shù)】
謂行人修禪定時,外人實來惱我,以此為緣,生于瞋覺,相續(xù)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而生瞋恚。瞋雖順理,亦障禪定,是為順理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