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生植
(1).生育繁殖。晉書·虞預傳:“臣聞天道貴信,地道貴誠。誠信者,蓋二儀所以生植萬物,人君所以保乂黎烝?!?唐 劉禹錫 《天論》:“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章炳麟 《菌說》:“今夫生植之始,在男曰精蟲,在女曰泡蜑?!?br />(2).指生物。 唐 權德輿 《侍從游后湖讌坐》詩:“穠芳射水木,欹葉游龜魚?;と粲星?,生植皆不如?!?唐 司空圖 《成均諷》:“葉六氣則生植必茂,文八音則錦繡相宣?!?br />(3).指農業(yè)生產。《晉書·良吏傳·王宏》:“朕惟人食之急,而懼天時水旱之運,夙夜警戒,念在於農。雖詔書屢下,敕厲殷勤,猶恐百姓廢惰以損生植之功。”
《高級漢語詞典》:著生植物
植物學名詞。即附生植物
《國語辭典》:胎生植物  拼音:tāi shēng zhí wù
植物的果實成熟后,直接在樹上發(fā)芽,長成短棒狀的胎生果,當胎生果太重,母體無法支持時,即自動掉落而插在污泥里,成為樹苗。紅樹科植物如水筆仔、紅茄冬等即屬胎生植物。
《國語辭典》:水生植物  拼音:shuǐ shēng zhí wù
生長于水中或潮濕土壤上的植物。以其在水中分布狀況可分為沉水植物、固著浮葉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等四大類。如水蘊草、荷、睡蓮、大萍、鴨舌草等。
《國語辭典》:腐生植物  拼音:fǔ shēng zhí wù
無法自行制造養(yǎng)分,從土壤中腐爛的有機物及生物之殘骸吸收養(yǎng)分以維生的植物。
《國語辭典》:附生植物  拼音:fù shēng zhí wù
附著在巖壁、枯木或他種植物之植株上,但不從其所附生之植物體內吸收其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和水分。也稱為「著生植物」。
《國語辭典》:浮生植物  拼音:fú shēng zhí wù
泛指根生于水底,葉片浮于水面的植物。如蘋、菱、蓮、浮萍等。也稱為「浮葉植物」。
《國語辭典》:寄生植物  拼音:jì shēng zhí wù
寄生于動物體或其他種植物活體內,攝取寄主養(yǎng)料以生存的植物。一般菌類植物均屬寄生植物。如菟絲子、桑寄生等。
《國語辭典》:一年生植物  拼音:yī nián shēng zhí wù
從種子萌芽、生長到開花結實、死亡,皆在一年內完成,而其根亦同時枯死的植物。如稻、麥、鳳仙花、牽?;ǖ取?/div>
《國語辭典》:多年生植物  拼音:duō nián shēng zhí wù
植物壽命二年以上者。如松、柏等木本植物。
《國語辭典》:二年生植物  拼音:èr nián shēng zhí wù
前一年下種、發(fā)芽,越過冬天,第二年開花結實后枯死的植物。如油菜、蘿卜等。也稱為「二年植物」。
《國語辭典》:鹽生植物(鹽生植物)  拼音:yán shēng zhí wù
生長于土壤含高鹽分之海岸地區(qū)的植物。如水筆仔、海茄苳。
《國語辭典》:著生植物  拼音:zhuó shēng zhí wù
附生植物的別名。參見「附生植物」條。
《國語辭典》:原生植物  拼音:yuán shēng zhí wù
1.原生生物界之植物,單細胞之藻類,即藻體為一細胞所成。也稱為「單細胞植物」。
2.原生種植物之物之簡稱,即植物藉自然力而生存繁衍于其自然分布范圍者,也稱為「本地種植物」、「本地植物」。
《國語辭典》:蔓生植物  拼音:màn shēng zhí wù
指植物具細長之莖部,不能直立于地面,匍匐、攀緣或纏他物才能向上生長者。如牽牛花、常春藤等。也稱為「蔓性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