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張諷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四三
張諷(一○一五——一○七六),字隱直,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寶元中,西方用兵,以布衣上疏論朝政,又陳《便要》數(shù)萬言。補太廟齋郎,歷洛陽主簿、御史臺主簿、青州判官、懷寧令,通判湖州。神宗即位,遷尚書虞部員外郎、權領戶部判官事。在三司凡七年,乃以司勛員外郎出知越州,徙明州,移成都路提點刑獄。熙寧九年卒,年六十二。有文集十卷。見沈遼《張司勛墓志銘》(《云巢編》卷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8—1092 【介紹】: 宋福州侯官人,字閎中。性淳謹好學,門人千數(shù)。與陳襄、陳烈、周希孟為友,號四先生。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為壽安主簿。神宗熙寧中,召為岐王侍講。元豐中,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國子祭酒,除寶文閣待制。請老歸,太學生數(shù)千人請留,至空學相送。
全宋詩
鄭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閎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四三),為壽安主簿。召為國子監(jiān)直講,改集賢校理,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岐王府侍講。元豐三年(一○八○),出知越州。哲宗元祐初,召拜國子祭酒。三年(一○八八),除直集賢院。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七年卒,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鄭穆(一○一八——一○九二),字閎中,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醇謹好學,與陳襄、陳烈、周希孟為友,閩中號「四先生」,弟子以千數(shù)。皇祐四年登進士第。居館閣三十年。元豐三年知越州。元祐元年除國子祭酒,五年擢寶文閣待制。七年卒,年七十五。見范祖禹《寶文閣待制鄭公墓志銘》(《范太史集》卷四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謝絳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京西、淮南轉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实v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099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子平。章惇族侄。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第一。通判湖州,召試除校書郎,遷太常寺丞,改鹽鐵判官,同修起居注,出知汝州、潁州。神宗熙寧初,還判太常寺,知審官西院。使遼,燕射連發(fā)破的,遼人以為文武兼?zhèn)?,待以殊禮。編纂歷代帝系,名為《編年通載》,神宗覽而稱善。判吏部流內(nèi)銓,尋知通進銀臺司、直舍人院。拜寶文閣待制、知澶州,徙成德軍。元豐四年,坐事落職,提舉洞霄宮。哲宗元祐中歷知秀、襄等州府,終知潁州。
全宋詩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浦城(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通判湖州。六年,直集賢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五)。歷知汝州、潁州。神宗熙寧初,還判太常寺,出知鄭州。復判太常、直舍人院,以寶文閣待制知澶州。徙知成德軍。元豐四年(一○八一)坐事免(同上書卷三一六)。哲宗元祐五年(一○九○)始,歷知秀、襄、河陽、曹、蘇、揚、廬、宣等州府。元符二年,卒于知潁州任(同上書卷五一四),年七十五。《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章衡(一○二五——一○九九),字子平,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嘉祐二年進士第一。通判湖州,直集賢院,改鹽鐵判官,出知汝州、潁州。熙寧初,判太常寺,歷知審官西院,判吏部流內(nèi)銓,知通進銀臺司,直舍人院。拜寶文閣待制,知澶州、成德軍。哲宗時,歷秀、蘇、揚、廬、宣、潁等州。元符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五。嘗纂歷代帝系為《編年通載》十五卷(今存四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伯通。仁宗慶歷間進士。為撫州軍事判官,知建德縣。神宗熙寧六年,為梓夔路察訪使,擊降瀘州蠻。八年,又招降渝州南川少數(shù)部族。進知制誥,分司西京,歷知滁、廣、桂州。入為吏部侍郎,終知洪州。有文集、奏議。
全宋詩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徙鄱陽(今江西鄱陽)。既冠,舉進士,為撫州軍事判官。英宗治平間,知池州建德縣,改遂州錄事參軍。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知滁州,歷廣州、桂州、洪州、杭州、江寧府。哲宗元祐六年,復知杭州,未行召還,行次真州卒,年六十六。事見宋彭汝礪《熊公墓志銘》(一九七八年出土于鄱陽縣,參《文史》一九八三年第一七輯),《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七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慶歷中進士及第,為撫州軍事判官,稍遷秘書丞、知建德縣。熙寧初,上書稱旨,除提舉淮南常平、檢正中書禮房事。七年,以邊功擢刑部員外郎、集賢殿修撰、同判司農(nóng)寺。河、湟初復,為秦鳳路都轉運使。八年,神宗稱其文,遂知制誥。元豐元年,落知制誥,為屯田員外郎。三年,提舉太平宮。四年,知滁州,改廣州。五年,召為工部侍郎,以邊事,道除龍圖閣待制、知桂州,遂為廣南西路經(jīng)略使。七年,入為吏部侍郎。八年,力請外,知洪州。元祐初,徙杭州、江寧府。六年五月,再知洪州。九月召還,卒于道,年六十六。著有文集三十七卷、奏議二十卷。《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2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質(zhì)夫。章頻孫。以蔭補孟州司戶參軍。英宗治平四年進士。歷知縣、提倉、提刑、轉運使。哲宗元祐初以直龍圖閣知慶州,敗夏人于環(huán)州城下。紹圣四年知渭州,帥四路兵出胡蘆河川,建平夏等二城,環(huán)慶、鄜延、河東、熙河諸路相繼拓境筑城,以迫西夏。元符元年襲潰圍攻平夏之夏軍,俘其悍將。宋夏議和,擢樞密直學士。徽宗初同知樞密院事,后授資政殿學士、中太一宮使。卒謚莊簡,改莊敏。
全宋詩
章楶(一○二七~一一○二),字質(zhì)夫,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以蔭為孟州司戶參軍。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知陳留縣。歷提舉陜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權成都府路轉運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六)。歷知越州(同上書卷三九九)、慶州、廣州、渭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拜同知樞密院事。崇寧元年罷為中太一宮使,卒(《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八之三,禮四一之二○),年七十六(《全宋詞》冊一)。謚莊簡?!?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一五六五
章楶(一〇二七——一一〇二),字質(zhì)夫,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以蔭入官,為孟州司戶參軍。治平二年試禮部第一,擢知陳留縣,歷提舉陜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元祐初知慶州。繼知同州、應天府、廣州,徙江淮發(fā)運使。哲宗訪以邊事,對合旨,命知渭州。在涇原四年,凡創(chuàng)州一、城砦九,立邊功為西方最。徽宗立,徙知河南,拜同知樞密院事。崇寧元年以疾乞罷,卒,年七十六。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謚莊簡,改謚莊敏。有《杏花村集》,今佚。《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8—1067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文通。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江寧府通判、知制誥、知杭州。明于吏治,令行禁止。召知開封府,遷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判流內(nèi)銓。母亡既葬,廬墓下,服喪未竟而卒。有《西溪集》。
全宋詩
沈遘(一○二八~一○六七),字文通,錢唐(今浙江杭州)人。初以祖蔭補郊社齋郎。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除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召為集賢校理,權三司度支判官。擢修起居注,改右正言,知制誥。出知越州、杭州。英宗即位,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判流內(nèi)銓,因母喪離職,服未竟而卒,年四十。遘與從叔括、弟遼,合稱沈氏三先生。有《西溪文集》十卷。事見《臨川文集》卷九三《內(nèi)翰沈氏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一有傳?!∩蝈茉?,以明覆宋本《沈氏三先生集·西溪文集》(《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參校清康熙戊戌吳允嘉校刻、光緒丙申浙江書局重刊本(簡稱浙局本)。另從《緯略》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一九
沈遘(一○二八——一○六七),字文通,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蔭為郊社齋郎,皇祐元年進士第二。通判江寧府,除太常丞,集賢校理,判登聞鼓院,吏部南曹,權三司度支判官。召修起居注,遂知制誥。歷知杭州、越州、開封府,所至有惠政。遷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判流內(nèi)銓。丁母憂,廬墓下,服未竟而卒,年四十。有《本治論》十篇、《西溪文集》十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107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相之。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為谷城令,以廉明稱。歷監(jiān)察御史、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職?;兆诹?,除御史中丞,奏劾蔡京,又乞辨宣仁后誣謗之禍。轉工部尚書兼侍讀,改禮部。盡言守正,積忤貴近,出知越州。蔡京得政,貶道州別駕,臺州安置。除名,徙建州。卒。
全宋詩
豐稷(一○三三~一一○八),字相之,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借著作佐郎為奉使高麗書狀官。三年,知開封府封丘縣,擢利州路提點刑獄。哲宗即位,移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元祐六年(一○九一)累官權刑部侍郎。紹圣間,歷京東西路、真定路、京西北路安撫使,歷知潁、廣等六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徽宗即位,歷御史中丞、工部尚書兼侍讀、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蘇州。崇寧元年(一一○二),改越州,入元祐黨籍,貶道州別駕,臺州安置,除名徙建州,移婺州居住。敘復朝請郎,提舉亳州太清官。大觀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年七十五。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追復樞密直學士,賜謚清敏。遺著散佚,近人張壽鏞輯有《豐清敏公詩文輯存》一卷。事見《豐清敏公遺書》附《豐清敏公遺事》、《宋禮部尚書敘復朝請郎提舉亳州太清宮豐公墓志》,《寶慶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二一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四
豐稷(一○三三——一一○七),字相之,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祐四年進士及第,為谷城令。元豐三年召對,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五年,擢監(jiān)察御史。六月,徙著作佐郎、吏部員外郎,提點利州、成都路刑獄。元祐二年,遷工部員外郎。九月,入為殿中侍御史、除右司諫。三年,改國子司業(yè)、起居舍人。六年,除太常少卿、國子祭酒。七年,為刑部侍郎。以集賢院學士知潁州、江寧府,拜吏部侍郎,知應天府。紹圣四年,加龍圖閣待制,知河南府。徽宗立,以左諫議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俄轉工部尚書兼侍讀,建中靖國元年改禮部。數(shù)言事忤貴近,以樞密直學士守越。崇寧元年,貶海州團練副使、道州別駕,尋除名徙建州,稍復朝請郎。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復學士,謚曰清敏。著有《渾儀浮漏景表銘詞》四卷、《豐清敏公詩文輯存》一卷(存)、《豐清敏公奏疏輯存》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4—1097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字穆父。錢彥遠子。以蔭知尉氏縣。神宗召對稱旨,以不附王安石,命權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奉使吊高麗,凡饋餼非舊例所有者皆不納。歸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為宗室、貴戚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尚書。復知開封府,臨事益精。哲宗蒞政,補翰林學士,為章惇誹詆,罷知池州。藏書甚富,工行草書。
全宋詩
錢協(xié)(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行四(《東坡詩集注》卷二《和錢四寄其弟和》題注),吳越王后裔,惟演從孫。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二),監(jiān)陳州糧料院。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尉氏縣,擢流內(nèi)銓主簿,除三司鹽鐵判官。歷京西、河北、京東提刑。元豐三年(一○八○),除陜西都轉運使。六年,奉使高麗,還,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給事中,除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三年,知越州。四年,徙瀛州。七年,權戶部尚書。八年,加龍圖閣直學士再知開封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四)。紹圣元年(一○九四),除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罷知池州。四年卒,年六十四。后入元祐黨籍。事見《梁溪集》卷一六七《錢公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東都事略》卷四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二
錢協(xié)(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彥遠子。熙寧三年,中秘閣選,廷對已入等,以王安石罷其科,遂不得第。以蔭知尉氏縣,授流內(nèi)銓主簿。命權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元祐初,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三年,知越州;五年,徙瀛州;七年,徙青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尚書,加龍圖閣直學士,復知開封。罷知池州。紹圣四年卒,年六十四,謚文肅。協(xié)藏書甚富,工行草書,文章得西漢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115 【介紹】: 宋邵武人,字彥衡。神宗熙寧三年進士。任北京留守推官,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中為竇莘明冤,謫知光澤縣。哲宗元祐初復為監(jiān)察御史,遇事敢言,論罷青苗法,裁冗官,劾去蔡確、張璪、李清臣,罷詩賦取士。徽宗時累遷給事中,反對盡循熙寧、元豐法度,出知永興軍。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奪職,政和中復龍圖閣待制致仕。有《曲禮講義》、《廣陵文集》等。
全宋詩
上官均,字彥衡,邵武(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授北京留守推官、監(jiān)察御史里行,謫知光澤縣。哲宗元祐初,復為監(jiān)察御史。紹圣初,拜左正言,尋提點京東、淮東刑獄,歷梓州、淮南轉運副使,知越州?;兆诹?,入為秘書少監(jiān),累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出知永興軍,徙襄州。崇寧初,入元祐黨籍,奪職。政和中,復龍圖閣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五十卷、奏議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三五五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二
上官均,字彥衡,邵武軍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凝子。熙寧三年進士及第,為北京留守推官、國子監(jiān)直講。元豐元年權監(jiān)察御史里行。坐事責知光澤縣。元祐元年復為監(jiān)察御史,二年除殿中御史,改禮部、吏部員外郎。五年復為殿中侍御史。出知廣德軍,提點河北西路刑獄,尋改東路。紹圣初,召拜左正言。尋提點京東、淮東刑獄,歷梓州、淮南運副、知越州?;兆诹ⅲ霝槊貢俦O(jiān),遷起居郎,拜中書舍人,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永興軍,徙襄州。崇寧初,與元祐黨籍,奪職奉祠。政和中,復集賢殿修撰。五年,復龍圖閣待制,致仕。卒,年七十八。所著有《曲禮講義》二卷、《文集》五十卷、《奏議》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1 【介紹】: 宋邵武人,字安中。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神宗時累遷御史中丞。哲宗即位,除翰林學士,以承蔡確、章惇風旨,排擊正人,為言官論罪,出知越州,歷徙五州三府。紹圣初,復召為御史中丞,上章言司馬光變更新法為罪,極論呂大防、劉摯、梁燾垂簾時事,乞正典刑。拜尚書右丞。以論救鄒浩,罷知亳州?;兆诹ⅲ瑥桶萆袝邑?,尋罷。
全宋詩
黃履,字安中,邵武(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八),調(diào)南京法曹。擢監(jiān)察御史,改崇政殿說書兼知諫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同修國史。遷御史中丞。哲宗即位,為翰林學士。出知越州,歷知舒、洪、蘇、鄂、青州,江寧、應天、潁昌府。紹圣初,拜尚書右丞,罷知亳州?;兆诹?,召為資政殿學士兼侍讀。晚年提舉太一宮,卒?!?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九六、《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一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黃履(一○三四——一一○一),字安中,邵武軍邵武縣(今福建邵武)人。嘉祐六年進士。熙寧中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擢崇政殿說書兼知諫院,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同修國史。元豐中遷翰林侍講學士、禮部尚書;六年,為御史中丞。哲宗即位,徙翰林學士。論者指為蔡確、章惇黨,貶龍圖閣學士、知越州;再降天章閣待制,歷知五州三府。紹圣初,召復龍圖閣學士,為御史中丞,排擊呂大防等元祐大臣。四年,拜尚書右丞。元符中,以為鄒浩辯護罷知亳州?;兆诹?,復召為尚書右丞。以病求去,加資政殿大學士。建中靖國元年十月卒,年六十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又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六,《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九、禮四一之四六。
楊汲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潛古。仁宗嘉祐二年進士。主管開封府界常平、權都水丞,行汴水污田法,變瘠土為良田。提舉淮西刑獄、西路常平,引漢泉灌田萬頃。召判都水監(jiān),官終戶部侍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翟思(?~一一○二),字子久,丹陽(今屬江蘇)人,汝文父。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自洪州教授除太學博士(以上《京口耆舊傳》卷四《翟汝文傳》)。元豐七年(一○八四)由監(jiān)察御史擢殿中侍御史,改國子司業(yè)。八年,出知南康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四、三六三)。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復為殿中侍御史。四年,通判宣州。五年,知兗州。六年,再為國子司業(yè)(同上書卷四一二、四二七、四四五、四六八)。紹圣四年(一○九七)以直龍圖閣知越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移應天府?;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僦街荩貢俦O(jiān)(以上《嘉泰會稽志》卷二)。崇寧元年卒(《忠惠集》附錄《孫繁重刊翟氏公巽埋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
翟思(?——一一○二),字子久,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熙寧三年進士,自洪州教授除太常博士,召對,為御史、殿中侍御史。坐進神宗挽詩失韻,由國子司業(yè)出知南康軍。元祐三年,蘇軾等舉為殿中侍御史;四年五月,出判宣州;五年七月知兗州;六年,再為國子司業(yè)。紹圣四年知越州,元符元年移應天府,建中靖國元年再知越州,尋遷秘書少監(jiān)。崇寧元年卒。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四、三六三、四一二、四二七、四四五、四六八,《忠惠集》附《翟氏公巽埋銘》,《嘉泰會稽志》卷二,《京口耆舊傳》卷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6—1095 【介紹】: 宋大名莘縣人,字子發(fā)。王素從孫。以父任試銓優(yōu)等,賜及第。上諸路學制,神宗稱其才。哲宗元祐初,為給事中,出知蔡州。紹圣元年,拜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因與章惇不協(xié),徙樞密都承旨,奪職,知岳州。
全宋詩
王震,字子發(fā),莘縣(今屬山東)人。素從孫。以父任試銓優(yōu)等,賜及第。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檢正中書刑房習學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八)。元豐二年(一○七九)兼檢討文字(同上書卷三○八)。八年,使北,還,拜給事中(同上書卷三五四、三六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蔡州,歷河中府、鄭州、陜州、永興軍(同上書卷三六八、四二一、四六五、四八四)。紹圣元年(一○九四)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開封市博物館藏《開封府題名記碑》)。徙樞密都承旨,奪職知岳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由提點河北路刑獄徙知邠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一三)。有《元豐懷遇集》(《周文忠公集》卷五四《王氏濟美集序》),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三五五
王震,字子發(fā),莘縣(今山東莘縣)人,旦曾孫。以父任試銓優(yōu)等,賜及第。熙寧六年習學中書刑房公事,遂為檢正。元豐五年試右司員外郎兼權提轄拘催市易司物,進起居舍人。充北朝禮信使,還為中書舍人。元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蔡州,移知鄭州、陜州。紹圣間復為給事中,權吏部尚書,拜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紹圣中奪職知岳州卒。著有《閬苑記》三十卷、《元豐懷遇集》七卷。見《宋史》卷三二○本傳及卷二○四、二○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八、三○九、三二五、三三四、三六二、四二一。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琬,字德甫,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潛研堂金石跋尾》卷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畫墁集》卷七《郴行錄》)。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以著作佐郎同提舉荊湖北路常平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二)。哲宗元祐間通判齊州(《東坡先生全集》卷三九《新差通判齊州張琬可衛(wèi)尉寺丞制》),遷知秀州(《欒城集》卷三○《張琬知秀州制》)。紹圣元年(一○九四),提舉江南東路常平(《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六)。三年,為福建提點刑獄(《淳熙三山志》卷二五)。元符三年(一一○○),權發(fā)遣越州,移陜西提點刑獄(《嘉泰會稽志》卷二)?;兆诔鐚幵辏ㄒ灰弧鸲瑸閺V南東路轉運判官(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
張琬,字公玉,韓城(今陜西韓城)人,昪子。熙寧間為大理評事、知登封縣,歷通判齊州、知秀州。八年,用王韶薦,以著作佐郎同提舉荊湖北路常平等事。元豐元年,坐越職按發(fā)張頡罪沖替。紹圣初以左朝散郎提舉江南東路常平等事。見蘇軾《新差通判齊州張琬可衛(wèi)尉寺丞制》(《東坡外制集》中),蘇轍《張琬知秀州制》(《欒城集》卷三○)、《張琬父昪追封韓國公制》(同上卷三二),《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七,《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二、二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