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同類無礙
【佛學大辭典】
(術語)異類無礙之對,如火與火不相礙,地與地不相礙是也。
佛無礙慧
【佛學大辭典】
(術語)稱如來之大空慧。大疏六曰:「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住此三昧者,即是住佛無礙慧。」(參見:大空三昧)
大空三昧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重三昧之異名。空空三昧,無相無相三昧,無愿無愿三昧也。(參見:三三昧)。大日經(jīng)疏六曰:「空與不空畢竟無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三昧?!埂居帧糠Q百光偏照真言之暗字,演密鈔四曰:「行者止此十六位時,以十緣生方便證得暗字大空三昧,即是解了金剛項十六菩薩生,成等正覺也?!埂居帧吭普X三昧,以弩字為種子。大日如來之三摩地也。大疏四曰:「弩者大空三昧,如來住此大空三昧,無行無到,亦無去來,而能如其心量隨緣應現(xiàn),故云等隨也?!?/div>
事事無礙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宗四種法界之一。(參見:法界)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達磨馱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于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yè)果?!怪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同輔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剐惺骡n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埂居帧拷缯?,邊際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于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知法界外,更無復有法而為次第也。」四教儀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眾生?!褂衷唬骸阜鸸饷髡辗ń缒罘鸨娚?,攝取不舍?!辜s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勝鬘經(jīng)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圣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固叫浭嗽唬骸附缬腥x:一是因義,依生圣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凈法因故。又中邊論云:圣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jīng)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是四種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怪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種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范圍者,故佛獨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圣,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識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事理無礙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法界之一。(參見:法界)
【佛學常見辭匯】
四法界之一。(參見:四法界)
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名達磨馱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臺家約于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無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業(yè)果?!怪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濫,故言十法界?!雇o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諸法,界謂界分,相不同故?!官Y持記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塵沙者喻其多?!剐惺骡n上之一曰:「法界塵沙?!埂居帧拷缯撸呺H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于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止觀三曰:「出法界外何處更別有法?」同五曰:「當知法界外,更無復有法而為次第也?!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窮事邊際云法界?!雇显唬骸钢鼙榉ń?,拔苦眾生?!褂衷唬骸阜鸸饷髡辗ń缒罘鸨娚?,攝取不舍?!辜s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識述記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為法界?!箘亵N經(jīng)寶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義,圣人四念處等,皆取此性作境故?!固叫浭嗽唬骸附缬腥x:一是因義,依生圣道故。攝論云:法界者一切凈法因故。又中邊論云:圣法因為義故,是故說法界。二是性義,謂是諸法所依性故,此經(jīng)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齊義,謂諸緣起相不雜故。」是四種法界中理法界之義也。嚴家臺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大乘止觀曰:「法者法爾故,界者性別故,以此心體法爾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顾慕虄x集注半字談五曰:「性惡融通曰法界?!怪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當體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故撬姆N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圍名為法界。佛為超脫此范圍者,故佛獨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薩瓔珞本業(yè)經(jīng)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報。一切有為法,若凡若圣,若見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褂质私缰?。意識所緣之境云法界,即六塵中之法塵也。此中總該有為無為之一切法以悉為意識之所緣也。行宗記二下曰:「法塵一界,兼通色心?!?br />【佛學常見辭匯】
1。法者諸法,界者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稱法界。2。法者諸法,界者邊際之義,窮極諸法的邊際,故稱法界。3。法者諸法,界者性之義,諸法在外相上雖千差萬別,但皆同一性,故稱法界。4。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故稱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即名達磨馱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實相。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二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約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蛑^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義,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意所知一切諸法,名為法界。
四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宗所立四種之法界也。(參見:法界)
【佛學常見辭匯】
華嚴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規(guī)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
一、事法界 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無礙法界 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 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法界觀)
法界者,一切眾生身心之本體也。法,軌則也,界有性、分二義。若約事說,界即是分義,謂隨事分別故也;若約理說,界即是性義,謂諸法性不能變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絡,則成理事無礙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則成事事無礙法界也。
〔一、事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別,各有分齊,故名事法界。(分齊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謂諸眾生色心等法,雖有差別,而同一體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無礙法界〕,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四、事事無礙法界〕,謂一切分齊事法,稱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無盡,故名事事無礙法界。
空有無礙宗
【佛學大辭典】
(術語)清涼所立十宗之第九。為五教中終教所詮之旨歸,當于賢首之真德不空宗。諸法原非偏有偏空??諡榧从兄?,有為即空之有也。故為互融雙絕而不礙兩存之宗。約于四法界中理事無礙法界而立。
【三藏法數(shù)】
謂此宗說空是即有之空,故不礙有;談有是即空之有,故不礙空。二互交徹,圓融無礙,是為空有無礙宗。
法界無礙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經(jīng)所說十種智之一。證法界無礙理之智也。
【佛學常見辭匯】
華嚴經(jīng)所說十種智之一,即證入法界無礙理的智慧。
【三藏法數(shù)】
謂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性分交徹,互不相礙,是名法界無礙智。(性,即理也。分謂分限,即事也。)
法無礙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無礙解又名法無礙智。(參見:四無礙解)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法無礙解。(參見:四無礙解)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通達一切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
法無礙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四無礙解)
【佛學常見辭匯】
(參見:四無礙解)
恚礙
【佛學大辭典】
(術語)與掛礙同。凈住子,忍惡罵,無恥辱。忍撾打,無恚礙。
十神力無礙用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多世界置一塵無礙用。二、一塵現(xiàn)多佛剎無礙用。三、眾海水置一毛孔往返十方不嬈眾生無礙用。四、多世界內(nèi)自身中示現(xiàn)一切神通無礙用。五、一毛系多金剛山持行十方令眾不怖無礙用。六、多劫作一劫力作多劫示現(xiàn)成壞差別無礙用。七、多世界現(xiàn)四大變壞不惱眾生無礙用。八、多世界三災壞時不損眾生無礙用。九、一手持多世界擲于界外不驚眾生無礙用。十、說一切剎同虛空令眾生悟解無礙用。見華嚴經(jīng)。
掛礙
【佛學大辭典】
(術語)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進退無途也。掛為四面之障礙。般若心經(jīng)曰:「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div>
理事無礙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華嚴宗所立法界三觀之一。平等之真體為理,有為之形相為事。理如水,事如波,即于平等之理而有萬差之事,即于萬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觀如此事理交徹真俗圓融之義,謂之理事無礙觀。(參見:十玄門)
【佛學常見辭匯】
華嚴宗所立三觀之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就是真如,好像水就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這樣作觀,叫做理事無礙觀。
【三藏法數(shù)】
謂性靜明體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觀廣大之理,咸歸一塵;即了一塵之色,通遍法界。是則融萬象之虛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徹,無礙圓融,故名理事無礙觀。
理事無礙法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法界之一。同于理事無礙觀。法界者,總稱事理之法之語也。(參見:玄門)
【佛學常見辭匯】
四法界之一。與理事無礙觀同。
【三藏法數(shù)】
謂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無礙法界。
理智無礙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種法身之一。(參見:法身)
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依果皆攝此故。」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論七曰:「力無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識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義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谷粢佬宰谥x,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顯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雇瑢毧呦履┰唬骸阜ㄉ碚撸词菍嵪嗾嫒绶ㄒ?。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嘉祥法華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蛊鹦耪撛唬骸笍谋疽褋恚孕詽M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雇x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咕S摩經(jīng)慧遠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華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勾蟪肆x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硅驞harmaka%ya。
【佛學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無量無礙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無量與四無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