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shè)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xué)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xué),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xùn)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diào)“權(quán)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fēng)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wù)。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xué)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醢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xué)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xué)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fù)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杭州富陽人,字師直。謝絳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以與王安石善,驟擢為侍御史,誣劾蘇軾以迎合安石。后知潭州,時章惇開五溪,景溫協(xié)力拓筑,以功進拜禮部侍郎。哲宗元祐中,歷知永興軍、河陽。卒年七十七。
全宋詩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小名錦衣奴(劉攽《中山詩話》),富陽(今屬浙江)人,絳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咸淳臨安志》卷六一)。通判汝、莫二州,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擢侍御史知雜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歷知鄧、襄、潭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洪州(同上書卷三三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寶文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同上書卷三六九),尋罷知蔡州。三年,權(quán)刑部尚書。又出知鄆州、真定府、揚州、壽州、鄧州(同上書卷四二二、四四三、四六五、四六八、四七四)。紹圣四年徙知河陽,請致仕,未受命卒(同上書卷四八七、四九○),年七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九五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四
謝景溫(一○二一——一○九七),字師直,富陽(今浙江富陽)人,絳次子?;实v元年進士,通判汝、莫二州,江東轉(zhuǎn)運判官,以事降通判、知漣水軍。神宗初徙真州,提點江西刑獄,歷京西、淮南轉(zhuǎn)運使。王安石驟擢之為侍御史知雜事,誣劾蘇軾。出知鄧州,進陜西都轉(zhuǎn)運使,改知鄧、襄、澶三州。加直龍圖閣,判將作監(jiān)。出知潭、洪、應(yīng)天府、瀛州。元祐初進寶文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坐事罷知蔡州;三年初權(quán)刑部尚書,改知鄆州,再歷永興軍,徙知河陽。紹圣四年卒,年七十七。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3—1076 【介紹】: 宋開封人,字審禮,一作審理。向傳范從侄,向皇后父。神宗熙寧初,以濰州防御使知陳州,遇事皆自省決,歲中閱囚,活重辟三人。知河陽,會旱蝗而民乏食,乃先以圭田租入振救之,富人爭出粟,多所濟活。遷明州觀察使,進定國軍留后,復(fù)出知青州。卒謚康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公裕(一○二三~一○八三),字益孺,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人。仁宗皇祐中進士,為戎州軍事推官,調(diào)忠武軍節(jié)度掌書記,遷知唐縣,改忠武軍節(jié)度判官。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充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同知太常禮院。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改判吏部南曹,后復(fù)知禮院,出知嘉州。元豐六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三○卷,已佚。事見《范忠宣集》卷一四《承議郎充秘閣校理張君墓志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沈季長(一○二七~一○八七),字道原,其先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徙家真州揚子(今江蘇儀徵)。舉進士。歷越州司法參軍,南京國子監(jiān)教授、直講。遷天章閣侍講,兼集賢校理、管勾國子監(jiān)公事,同修起居注。出為淮南節(jié)度判官。哲宗元祐初,權(quán)發(fā)遣南康軍,改權(quán)發(fā)遣秀州事。元祐二年卒于官,年六十一。有文集十五卷,詩傳二十卷,已佚。事見《王魏公集》卷七《沈公墓志銘》。
張恭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三五八
張恭禮,嘉祐間為入內(nèi)內(nèi)侍省內(nèi)侍高品。熙寧五年,由東作坊副使為皇城副使、依舊帶御器械,歷文思使、內(nèi)侍押班。元豐二年,以事神宗藩邸歲久,贈邠州觀察使。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二九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0 【介紹】: 宋萊州膠水人,字仲遠。蔡齊侄。第進士。歷官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zhuǎn)運使,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王韶進師河州被困,延慶檄兵赴救,除攝熙帥。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再徙渭州。以通兵法為神宗所善,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xué)士。官終工部、吏部侍郎。
全宋詩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齊從子。舉進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點陜西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神宗熙寧中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三九)。為秦鳳等路轉(zhuǎn)運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歷知渭州、戎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五、二九四)。元豐二年(一○七九)知開封府,拜翰林學(xué)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書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蔡齊弟褒之子。中進士第,通判明州。熙寧初,歷開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內(nèi)銓。五年,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zhuǎn)運使,以應(yīng)辦熙河軍須功,進龍圖閣直學(xué)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坐區(qū)處茂州蠻事失宜,徙知渭州。元豐二年,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xué)士。以言者罷,出知滁、瀛、洪州,帥高陽、定武,復(fù)龍圖閣直學(xué)士。元祐中,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4 【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完夫。胡宿侄。仁宗嘉祐四年進士。神宗時累官同知諫院,反對王安石用李定為御史,出通判真州。哲宗元祐初,累進給事中、御史中丞,進《君子無黨論》,拜尚書右丞。劉安世等合攻之,出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謚簡修,一曰修簡。
全宋詩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從子。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神宗立,遷同知諫院。熙寧三年(一○七○)落職通判真州(同上書卷二一二),一說商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二)。七年,通判蘇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八)。元豐三年(一○八○)為開封府推官,改知蔡州(同上書卷三○五)。哲宗元祐初拜給事中,進御史中丞。四年(一○八九),出知陳州。五年,徙成都府(同上書卷四二三、四三八)。六年,還為吏部尚書。紹圣元年,知定州(《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未行,卒,年六十六。事見《東都事略》卷七一《胡宿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
胡宗愈(一○二九——一○九四),字完夫,胡宿從子,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嘉祐中舉進士甲科,歷光祿丞、集賢校理、史館檢討、同知諫院。因反對王安石用人,出通判真州。后提點河?xùn)|刑獄,復(fù)為開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元祐初,進起居郎、中書舍人、給事中、御史中丞。具《君子無黨論》以進,拜尚書右丞。后罷為資政殿學(xué)士、知陳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乃為禮部尚書,遷吏部。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胡宿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6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彝叟,一作夷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瀘南有邊事,調(diào)度苛棘,純禮處之以靜,民為圖像奉之。哲宗時累遷給事中,反對盡廢王安石新法?;兆诹ⅲ札垐D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務(wù)去苛政。擢尚書右丞。為王詵所誣,罷為端明殿學(xué)士,又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徙單州。后復(fù)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高宗紹興初謚恭獻。
全宋詩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哲宗元祐中,召為光祿卿,進給事中。后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兆诹ⅲ札垐D合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擢尚書右丞,罷知潁昌府。崇寧中,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單州。五年,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謐恭獻?!?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熙寧末知遂州,元豐末,除戶部郎中、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元祐初入為吏部郎中,累遷刑部侍郎,進給事中。為蘇轍等所攻,徙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吏部,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四年以元祐黨貶蔡州居住。徽宗立,復(fù)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元符三年十一月,自禮部尚書除尚書右丞,以為不可是元豐而非元祐,次年罷知潁昌府。崇寧中,復(fù)以黨禁貶徐州安置。五年卒,年七十六。《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fù)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兆诹?,入為門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diào)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zhuǎn)尚書左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xué)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实v五年舉進士,調(diào)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zhuǎn)左丞。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范純?nèi)嗜ノ?,清臣獨顓中書。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徽宗立,入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三
吳立禮(?——一○九二),興國永興(今湖南永興)人,中復(fù)子。歷光祿寺丞、著作佐郎,累官左朝奉大夫、提點兩浙刑獄。元祐六年十月除殿中侍御史,有父風(fēng)節(jié)。七年使遼,卒于道。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七、四七九,蘇頌《光祿寺丞吳立禮可著作佐郎制》(《蘇魏公集》卷三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88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經(jīng)父??籽又印P葬?,寡言笑。少刻苦問學(xué),號博洽。仁宗嘉祐六年進士。調(diào)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請謁。神宗熙寧初,范鎮(zhèn)以制舉薦,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xùn)兵之法為非,罷歸故官。通判保德軍,陳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諫議大夫,又論青苗免役諸法之害。改中書舍人。三年同知貢舉,尋以勞卒。與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調(diào)馀杭尉,轉(zhuǎn)臺州推官。神宗熙寧初,以范鎮(zhèn)薦應(yīng)制舉,對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罷歸故官。吳充代王安石為相,召為國子直講,以不諳王安石經(jīng)義,換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軍。哲宗元祐初,召為秘書省校書郎。三年,同知貢舉,事畢還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書舍人。文仲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黃庭堅以之比蘇軾、蘇轍,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王??編集孔氏兄弟遺文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詩文為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闹僭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本為底本,連同輯得的集外詩,合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經(jīng)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郎、馀杭縣尉,轉(zhuǎn)臺州推官。熙寧三年應(yīng)賢良方正科,對策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xùn)兵之法為非是,罷歸故官。吳充為相,除充國子監(jiān)直講,換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軍。遷奉議郎、通判火山軍。元豐八年,轉(zhuǎn)承議郎。元祐元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進禮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改中書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貢舉,時已病,及奏榜歸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見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劉襲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三年(1070)任泉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任鳳翔府知府,8月在任。
龐元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六年(1073)任楚州知州。熙寧七年(1074)11月,追一官,勒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棣州人,字仲禮。仁宗慶歷間進士。通判恩州,減釋死囚罪。判乾寧軍,筑滄州河堤數(shù)十里,自是州無水害。歷任知常州、兩浙提刑、河水轉(zhuǎn)運副使、倉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