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9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和甫。王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進士。累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作詩涉及新法下獄,無人敢救,唯安禮從容為神宗言之,軾得救。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決斷滯訟,勤于政事,遼使知而嘆息夸異。后歷尚書左丞,七年,罷知江寧府。官終知太原府。有《王魏公集》。
全宋詩
王安禮(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從河東唐介辟。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年,遷直集賢院(同上書卷二六○),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元豐四年(一○八一),為翰林學士(同上書卷三一一),知開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同上書卷三四七),出知揚、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書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書卷四七八)。紹圣初知永興軍。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詩一卷。《宋史》卷三二七、《東都事略》卷七九有傳?!⊥醢捕Y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叢書》所輯本(簡稱叢書本),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九八
王安禮(一○三五——一○九六),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安石弟。嘉祐進士。熙寧中為崇文院校書,遷直集賢院,出知潤州、湖州。召為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進知制誥,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蘇軾下御史獄,嘗言于神宗救之。元豐五年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七年罷,移知江寧府。元祐中歷知揚、青、蔡、舒州。紹圣初移知永興軍,徙太原府。三年九月卒,年六十二。著有《重修開封府熙寧編》十卷,《天文書》十六卷,《二儀賦》一卷,文集二十卷。事見《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禮四四之一七,《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四、二○六、二○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張復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熙寧二年(1069)任京東路提舉常平等事。熙寧六年(1073)任京西南路提點刑獄公事。元豐三年(1080)任京西北路提點刑獄公事,5月奏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7 【介紹】: 宋高郵人,字伯易。崔希甫孫??诔裕┯[群書,過目不忘。歐陽修得其所作《感山賦》,示韓琦,琦上之英宗,授國子直講,不就。王安石當國,獻《熙寧稽古一法百利論》,安石延與語。召對,擢光祿丞,知陽武縣。尋薦為御史。后歷兵、禮部郎中,知潁、潤、宣、通四州。致仕卒。
全宋詩
崔公度(?~一○九七),字伯易,高郵(今屬江蘇)人。以父蔭為三班差使。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講(《宋會要輯稿》職官二八之五)。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知陽武縣。九年,自館閣??睘闄z正中書禮房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二七七)。元豐元年(一○七八),同知禮院(同上書卷二九二)。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潤州。紹圣二年(一○九五),知宣州。四年,知通州,請管勾崇禧觀,尋致仕,卒(同上書卷四六五、四八四、四八九)。有《曲轅集》四十篇,二賦百詠(明嘉靖《惟揚志》卷二二),已佚。《宋史》卷三五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三
崔公度(?—一○八九),字伯易,高郵(今江蘇高郵)人。用父任,補三班差使。治平二年授和州防禦推官、充國子監(jiān)直講,以母疾辭。王安石當國,獻《熙寧稽古一法百利論》,召對,進光祿丞,知陽武縣。熙寧六年,充館閣???。九年,為檢正中書禮房公事。元豐初,為集賢校理,知太常禮院,除禮部郎中。元祐六年,充徐王府侍講,閏八月,出知潤州。八年,加直龍圖閣,改知宣、通州。紹圣四年七月,管勾崇禧觀,尋致仕。八月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復禮。家定國弟。從學劉巨,與蘇軾兄弟為同門友。舉進士。神宗元豐間為都官員外郎。哲宗元符元年任瀘南倅。有《春秋通義》。
全宋文·卷一八三七
家安國,字復禮,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慶歷、嘉祐間,從劉巨游,與蘇軾兄弟為同門友。舉進士,初任教授。元符初,為宣教郎、權(quán)通判瀘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崇寧中,為奉議郎、充講議司檢討文字、提舉江南西路茶事。著有《春秋通義》二十四卷、《平蠻錄》三卷、《陰符經(jīng)元機》一卷。見《宋史》卷三九○《家愿傳》、《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之一三、《宋元學案》卷九九等。
吳審禮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四八
吳審禮,興國軍(今湖南永興)人。熙寧二年為太常博士,提舉荊湖南路常平。擢屯田員外郎、權(quán)發(fā)遣鹽鐵判官。四年,權(quán)發(fā)遣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公事。七年,遷河北西路轉(zhuǎn)運副使。元豐五年,提舉玉隆觀。后以朝請大夫知南康軍卒。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第四冊第三二七四頁),《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五、二五四、三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109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師樸。韓琦子。少以父任補官,復第進士。歷開封府判官,知瀛州。神宗元豐四年,以給事中奉使遼賀生辰。還拜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為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改同知樞密院事,進知院事?;兆诩次?,拜門下侍郎,陳予仁恩、開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除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旋進左仆射。因與右相曾布不合,出知大名府,繼論劾不已,遭謫,以宣奉大夫致仕。名入元祐黨籍。有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韓忠彥(一○三八~一一○九),字師樸,安陽(今屬河南)人。琦長子。以父蔭為將作監(jiān)簿,復舉進士。以秘書丞召試館職,為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判官,出通判永寧軍。召為戶部判官。神宗元豐中父喪,服除,擢天章閣待制、知瀛州。拜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定州。哲宗元祐中,召為戶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哲宗親政,以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移知定州。降資政殿學士,改知大名府?;兆诩次?,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踰月,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與右相曾布不協(xié),以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累貶磁州團練副使,以宣奉大夫致仕。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事見《西臺集》卷一五《丞相儀國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六
韓忠彥(一○三八——一一○九),字師樸,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琦長子。少以父任補官,復舉進士。神宗初,以秘書丞召試,除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元豐中,歷戶部副使,知瀛州,拜給事中、禮部尚書。元祐四年,自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改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事。哲宗親政,以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定州;降資政殿學士,改知大名府?;兆诩次?,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進左仆射,封儀國公。崇寧中,四謫至磁州團練副使,入元祐黨籍。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伯虎,字炳之,福清(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授建州司理參軍(清乾隆《福清縣志》卷一四)。神宗熙寧中為太常博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七)。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校書郎(同上書卷四○七)。三年,知饒州(同上書卷四○八)。六年,為刑部員外郎、都官郎中(同上書卷四五七)。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鄭州人,字夷仲。畢士安曾孫。登進士第。調(diào)沈丘令。入為司農(nóng)丞,改中書檢正。奉使契丹,宴射連破的,眾人驚異。又盡記契丹朝儀節(jié)奏,繪圖歸獻。后以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為官制局檢討官,擢起居郎。卒年四十三。有《中書備對》。
全宋詩
畢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從古子。以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陽翟縣主簿。與弟仲游同舉進士,補沈丘縣令,簽書大名府節(jié)度判官,入為司農(nóng)寺主簿。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檢正中書戶房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三)。元豐二年(一○七九)為使遼正旦副使(同上書卷二九九)。以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官制局檢討官。五年,卒,年四十三。有《中書備對》三十卷,已佚。事見《西臺集》卷一六《畢公夷仲行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全宋文·卷二一○七
畢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鄭州(治今河南鄭州)人。畢士安曾孫,畢仲游之兄。以恩蔭補太廟齋郎,調(diào)許州陽翟主簿。熙寧三年,與弟仲游同登進士第,補潁州沈丘縣令。入為司農(nóng)寺主簿,遷丞,吳充引為中書刑房檢正。改太常丞。王圭與吳充不和,以仲衍為充所用,留滯不遷。置局定官制,為檢討官。官制行,擢起居郎。暴得疾,卒年四十三。著有《中書備對》十卷(一作三十卷)。見畢仲游《起居郎畢公夷仲行狀》(《西臺集》卷一六)及《宋史》卷二八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0—1107 【介紹】: 宋密州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寧間進士。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jiān)察御史。以蘇軾嘗謂其“聚斂小人”,乃劾軾誹謗神宗,反為諫官所劾,謫徐州通判。后累遷中書舍人、給事中?;兆诔癁槎Y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擊元祐黨人不遺余力。崇寧四年,以蔡京薦,為尚書右仆射。因與京爭權(quán),相位罷復不定,未幾卒。謚清憲。
全宋詩
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石林燕語》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豐末通判德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為集賢校理。二年,為監(jiān)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為京東路轉(zhuǎn)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紹圣四年(一○九七)為禮部、吏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為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書右仆謝。大觀元年卒(《宋史·徽宗紀》),年六十八。謚清憲?!?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二一○七
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熙寧進士,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中召試館職,為秘閣校理,遷監(jiān)察御史。又歷太常少卿,權(quán)吏部侍郎,除中書舍人、給事中?;兆诔酃儆分胸Aχ鹘B述之說,排擊元祐諸臣不遺馀力。崇寧元年,由吏部尚書拜右丞。二年,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四年,因蔡京薦,進拜尚書右仆射。既相,與京爭權(quán),屢陳京奸惡,且請去位避之。罷京,加挺之特進,仍為右仆射。大觀元年罷,卒,年六十八,贈司徒,謚清憲?!?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8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淳甫,一字夢得。范鎮(zhèn)從孫。仁宗嘉祐八年進士。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書成,除秘書省正字。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實錄》檢討官,歷給事中、翰林學士。哲宗親政,出知陜州。紹圣初,言者論其所修《實錄》詆斥神宗,附會司馬光變更新法,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永州安置。卒謚正獻。撰《唐鑒》,論述唐高祖至昭宣帝三百年間政治得失;又有《范太史集》。
全宋詩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作淳夫、純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初仕資州龍水令(本集《送七主簿赴龍水》),后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居洛陽十二年(本集,初到玉堂)詩》。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為秘書省正字。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實錄》檢討,遷著作郎兼侍講。四年,拜右諫議大夫,遷給事中,兼國史院修撰,為禮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學士,因叔百祿在中書,改侍講學士。八年,因反對章惇入相,以龍圖閣學士出知陜州。后以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安置永州、賀州,又徙賓州、化州。元符個元年卒,年五十八。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追復龍圖閣學士,寧宗時謚正獻。有《唐鑒》二十四卷、《帝學》八卷,及《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九、《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范祖禹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引錄。新輯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一五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從孫,百祿侄。嘉祐八年登進士甲科,授試校書郎、知資州龍水縣。熙寧三年,司馬光辟為同編修《資治通鑒》,隨光十五年(其中在洛陽十三年),有唐三百年叢目及長編,祖禹實掌之。元豐七年《通鑒》成,遷秘書省正字。歷右正言、著作佐郎、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兼侍講。元祐四年,遷右諫議大夫,依前兼侍講,充實錄院修撰;尋拜給事中。次年監(jiān)修國史,進禮部侍郎。七年,為翰林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八年,又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知制誥、兼知國史院事。紹圣初,哲宗親政,復行新法,祖禹以「元祐舊黨」,出知陜州,繼逐于永州、賀州、賓州、化州等地安置。元符元年十月卒于化州,年五十八。祖禹久在經(jīng)筵、史館,與修《神宗實錄》,著《唐鑒》、《帝學》、《古文孝經(jīng)說》(此三種今存)等多種,《唐鑒》尤為著名,時稱「唐鑒公」。又有文集五十五卷(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八四七
何洵直,字邦彥,治平四年進士。元豐元年任御史臺主簿、著作佐郎。十一月,除詳定正旦御殿儀注所檢討官。二年十月,為秘閣校理。三年七月,兼詳定官制所檢討文字,擢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改司勛員外郎。四年八月,除秘書郎,尋罷,以考功員外郎知楚州。所著有《禮說》一卷、《禮文》三十卷(與蔡確同著)。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禮一之三二、職官五六之一、職官六六之三六、選舉三三之一六,《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七、二九四、三四八、四三一,《宋史》卷二○二、二○四,《吳興備志》卷二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7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常父??孜闹俚堋H首诩蔚v八年進士。哲宗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集賢校理、國子司業(yè)。四年,為著作郎,論科舉之弊,詆王安石《三經(jīng)新義》,請復詩賦取士,又欲罷大義而益以諸經(jīng)策。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八年,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卒。與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詩書論語說》、《金華講義》、《芍藥譜》、《內(nèi)外制》、《雜文》、《宗伯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武仲(一○四一~一○九七),字常父(甫),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歷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嘗民族矛盾論恢復詩賦取地一下,攻擊王安石經(jīng)義。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除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紹圣四年,坐元祐黨奪耿,管勾洪州玉隆觀、池州居住(《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一六),卒,年五十七。與兄文仲、弟平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詩書論語說》等百馀卷,已佚。南宋王??收輯孔氏兄弟詩文合刊為《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孔武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參校民國初年胡思敬校本《宗伯集》(刊入《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宋詩鈔》(簡稱詩鈔)、《永樂大典》。校本多出底本的詩篇,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八六
孔武仲(一○四二——一○九八),字常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弟、平仲兄。幼力學,舉進士中甲科。調(diào)谷城主簿,選教授齊州,為國子直講。元祐初歷秘書省正字、校書,集賢校理,著作郎,國子司業(yè)。進起居郎兼侍講,除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擢給事中,遷禮部侍郎,以寶文閣待制知洪州,徙宣州。坐元祐黨奪職,居池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七。元符末追復原官。著《》、《》、《論語說》、《金華講義》、內(nèi)外制、雜文共百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卒年見孔平仲《祭三兄侍郎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5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器資。英宗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任幕職官。所著《詩義》為王安石見重,補國子直講。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陳時政十事。論不當以宦者主兵。歷江西轉(zhuǎn)運判官、京西提點刑獄。哲宗元祐為中書舍人。反對以“車蓋亭詩案”窮治蔡確,落職知徐州。哲宗親政,權(quán)吏部尚書。后知江州。有《鄱陽集》等。
全宋詩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授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神宗熙寧初,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出為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徙提點京西刑獄。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為起居舍人,逾年遷中書舍人。以言事落職知徐州,旋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吏部尚書。因劉贄事出知江州,紹圣二年(一○九五)正月,召為樞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三一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及詩文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四十卷),已佚。后人收輯遺詩為《鄱陽集》十二卷,編次多舛誤重復?!?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彭汝礪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鄱陽集》為底本,校以清嘉慶周彥、高澤履刻《鄱陽詩集》(簡稱嘉慶本),傅增湘校清鈔《鄱陽先生文集》(簡稱傅校)。參校宋陳思輯《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清曹庭棟輯《宋百家詩存》(簡稱詩存)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九六
彭汝礪(一○四二——一○九五)字器資,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治平二年進士第一。歷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國子直講、大理寺丞、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元豐初,以館閣??睘榻鬓D(zhuǎn)運判官,改提點京西刑獄。元祐二年擢起居舍人,三年,遷中書舍人。加集賢殿修撰。入權(quán)兵、刑二部侍郎。進權(quán)吏部尚書。紹圣元年,降待制出知江州。紹圣二年正月卒,年五十四。著有《易義》、《詩義》。另有《鄱陽集》十二卷(存),皆詩。見曾肇《彭待制汝礪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三一),《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彥若,字元考,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師民子。以蔭入仕,為秘閣??保w集賢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除國史編修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試中書舍人(同上書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諫議大夫(同上書卷三四○)。七年,降秘書監(jiān)(同上書卷三四二)。八年,出知亳州(同上書卷三五七),移陳州。召還,提舉萬壽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兵部侍郎(同上書卷三七○)。五年,權(quán)禮部尚書兼刑部侍郎(同上書卷四四五)。六年,拜翰林學士(同上書卷四五五)。紹圣初以元祐黨人貶安遠軍節(jié)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見《東都事略》卷六○《趟師民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三
趙彥若,字元考,青州臨淄(今山東益都西北)人。以蔭入仕,歷將作監(jiān)主簿,通判淄州,被誣謫監(jiān)酒稅。嘉祐四年為秘閣校理,熙寧中遷知宗正丞。元豐二年除國史院編修官,撰《百官公卿表》、《宗室世系表》,四年遷修起居注,五年試中書舍人。元祐中累官至兵部侍郎、禮部尚書,七年拜翰林學士知制誥。紹圣初以預修《神宗實錄》貶安遠軍節(jié)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有文集五十卷。事詳《東都事略》卷六○及《宋史翼》卷三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仲修,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徙家開封。圭子。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八年,以著作佐郎為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宋會要輯稿》卷選舉三三之一四)。元豐四年(一○八一),坐謁告淮南時所為不檢,沖替(同上書職官六六之一五)。七年,為著作佐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四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勒停(同上書卷四○一)。元符三年(一一○○),為其父王圭訴冤,盡復圭故官謚贈。事見《東都事略》卷八○《王圭傳》。
全宋文·卷二五二八
王仲修,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王圭之子。熙寧三年進士。八年為崇文院校書、同知太常禮院。元豐七年擢著作佐郎。王圭卒,仲修屬蔡確為撰神道碑,以其言多美詞,特勒停。后王圭入元祐黨籍,元符三年仲修訴之乃得復。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一五、選舉三三之一四,《東都事略》卷八○,《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三一二、三四八、四○一,《攻愧集》卷七五《跋王岐公端午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