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970—1045 【介紹】: 宋歙人,字諫臣。俞獻可弟。少與兄以文學知名。第進士。補安豐尉,調昭州軍事推官。累遷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上言請節(jié)用,帝納其言?;凑沱}利不登,命往經度,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除陜西轉運使,徙京西,入對言趙振堪將帥,范仲淹、明鎬可大用,及條上邊策甚備。知杭州,潮溢決堤,發(fā)卒鑿西山石作堤數(shù)十里,民以為便。知應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全宋文·卷二七一
俞獻卿(九七○——一○四五),字諫臣,歙(今安徽歙縣)人。進士及第,補安豐縣尉。累遷殿中侍御史,為三司鹽鐵判官。經度淮浙鹽利,更立新法,歲增鹽課緡錢甚眾。除陜西轉運使,薦范仲淹、明鎬可大用。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知杭州。發(fā)卒鑿西山,筑堤數(shù)十里以禦江潮,民以為便。以刑部仕郎致仕,慶歷五年卒,年七十六。見劉敞《公是集》卷五三《俞公墓志銘》,《宋史》卷三○○本傳。
人物簡介
【生卒】:981—1041 【介紹】: 宋開封人,字祐之。真宗咸平中補衛(wèi)士。累知慶州兼環(huán)慶路副總管,有戰(zhàn)功。仁宗康定二年,西夏謀攻渭州,奉陜西安撫副使韓琦命,率兵迎擊,戰(zhàn)于張家堡南。敵佯敗,縱兵追至六盤山下,中伏兵,力戰(zhàn)而死。全宋文·卷三二六
任福(?——一○四一),字祐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咸平中補衛(wèi)士,累遷至遙郡刺史。元昊反,除莫州刺史、嵐、石、隰州緣邊都巡檢使,知隴州,擢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尋知慶州,兼環(huán)慶路副總管,與子懷亮等討平骨咩等四十一族,以功拜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賀州防禦使,改侍衛(wèi)馬軍都虞候??刀ǘ甏?,將兵與元昊戰(zhàn),遇伏兵,力戰(zhàn)而死。贈武勝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謚壯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五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991—1037 【介紹】: 宋濟州鉅野人,字仲謨。王禹偁子。以蔭賜同進士出身。特授鄂州司戶參軍。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登進士第,改揚州江都尉。歷大理評事,知舒城、長洲二縣及南雄州。召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累遷三司鹽鐵判官、京東轉運使。嘗獻《翊政論》十篇,究切世事。全宋文·卷三九六
王嘉言(九九一——一○三七),字仲謨,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禹偁次子。年十三父歿,賜同學究出身。大中祥符五年進士及第,為江都主簿,遷大理評事。仁宗即位,為殿中丞,徙知南雄州。代還,任殿中侍御史、判三司開拆司,轉福建轉運使,歷兵部員外郎、三司鹽鐵判官。景祐二年遷京東轉運使,四月感疾,卒于廣濟軍官舍,年四十七。有《翊政論》十篇。見劉攽《彭城集》卷三七《王公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5—106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貫之。范琪子。仁宗天圣九年進士。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前后在言職,有聞即言,嘗數(shù)奏樞密副使陳升之不當用,又奏數(shù)陳執(zhí)中、王拱辰、李淑、王德用、程戡等罪。其言雖過,而仁宗每優(yōu)容之。官終直龍圖閣、知明州。全宋詩
范師道(一○○五~一○六三),字貫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進士。知廣德縣,遷知常州,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直龍圖閣,出知明州。嘉祐八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五十卷(《吳郡志》卷二六),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有傳。今錄詩三首。全宋文·卷六三八
范師道(一○○五——一○六三),字貫之,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天圣九年舉拔萃科,為撫州判官,后知廣德縣、通判許州,累遷都官員外郎,至道中擢為御史。嘉皊初,以忤宰相劉沆,出知常州,徙廣南東路轉運使,改兩浙,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管勾國子監(jiān)。遷兵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出知福州。入為三司鹽鐵副使,加直龍圖閣,知明州。嘉皊八年卒,年五十九。師道前后在言責,有聞即言。有奏議二十卷、文集五十卷。見《宋史》卷三○二本傳,《吳郡志》卷二六。
人物簡介
【生卒】:1006—1054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才翁。蘇易簡孫。仁宗天圣七年賜進士出身。明道中為扶溝主簿,出粟救濟饑荒。景祐四年知咸平縣,遷殿中丞,移知眉州,屢上書陳御西夏方略。慶歷三年改太常博士,出為福建路提點刑獄,移京西、河東、兩浙?;实v元年知揚州,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蒞官辦事果決,所至裁制強黠。為人精悍任氣節(jié),詩歌豪健,尤善草書。全宋詩
蘇舜元(一○○六~一○五四),字才翁,舊字叔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人。仁宗朝,賜進士出身,知開封咸平縣。遷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員外郎,官終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有文集一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已佚。事見《蔡忠惠集》卷三五《蘇才翁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今錄詩十二首。全宋文·卷六三九
蘇舜元(一○○六——一○五四),字叔才,改字才翁,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蘇耆長子。外祖王旦奏授同學究出身,調興平主簿,移新昌尉。天圣八年召試學士院,賜同進士出身,歷扶溝主簿,知咸平、眉州,通判延州,入為三司勾當公事。復出為福建、京西、河東、兩浙四路提點刑獄,京西轉運使,以度支員外郎充三司度支判官。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舜元為文不襲故陳,歌詩豪健,與弟舜欽齊名,尤善草隸。有《奏御集》十卷、《塞垣近事》二卷、奏議三卷、文集十卷。見蔡襄《蘇才翁墓志銘》(《蔡忠惠集》卷三五),又《宋史》卷四四二《蘇舜欽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09—1086 【介紹】: 宋蘇州人,字公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知南康軍、楚州,提點夔州路刑獄,徙河東路。晉地山谷春夏多水,師孟出錢開渠筑堰,淤良田萬八千頃。自江西轉運使改知福州,治行為東南之最。累知廣州、越州、青州,為政簡嚴,痛懲豪惡,民為立生祠。全宋詩
程師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吳(今江蘇蘇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吳郡志》卷三五)。歷知南康軍、楚州、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江西轉運使,知福州。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知廣州(《續(xù)資冶通鑒長編》卷二四二)。九年,入為給事中,判都水監(jiān)。出知越州、青州,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書卷三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傳。今錄詩四十首。全宋文·卷九三○
程師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登景祐元年進士甲科,累知南康軍、楚州,提點夔路刑獄。徙河東路,又為度支判官,知洪州。判三司都磨勘司,出為江西轉運使,有政聲。熙寧元年,加直昭文館、知福州。改廣州,為課最,以為給事中、集賢殿修撰、判都水監(jiān)。十年,罷判將作監(jiān)歸班。復起知越州、青州。元豐二年,降為右諫議大夫,遂以光祿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奏錄》一卷、《長樂集》一卷、《續(xù)會稽掇英集》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卷四二六重出),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宋史·藝文志》二、七、八。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達。第進士。嘗為蘇州郡從事。仁宗嘉祐中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為司封郎中。工詩善飲,時號張百杯,又曰張百篇。有《蓬萊集》。全宋詩
張伯玉,字公達,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早年舉進士,又舉書判拔萃科。仁宗慶歷初以秘書丞知并州太谷縣時,范仲淹推薦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范文正集》卷一八《舉張伯玉應制科狀》)。至和中通判睦州,時年三十,后遷知福州,移越州、睦州。有《蓬萊集》二卷(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八),已佚。 張伯玉詩,據(jù)《嚴陵集》、《會稽掇英總集》等書所錄,編為二卷。全宋文·卷四八○
張伯玉,字公達,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第進士,天圣末守陳州司戶參軍,景祐初除兩使幕職官,慶歷初為蘇州從事,歷并州判官、知并州太谷縣事,范仲淹舉以應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皇祐間為侍御史,出知太平府。至和中出倅新定,嘉祐間為侍御史。嘉祐末,以度支郎中知越州,治平元年十二月改知福州。著《蓬萊詩》二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四、一六四、一八六,《州宅詩序》,《范文正公集》卷一八,《石林燕語》卷一,《能改齋漫錄》卷一○,《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宣州宣城人。仁宗天圣間進士。累遷兩浙提點刑獄,論鑒湖不可為田,列利弊甚悉。英宗治平元年知洪州,建學校,立章程,以德化俗。全宋詩
施元長,字景仁,宣城(今屬安徽)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調饒州推官,累遷兩浙提點刑獄。英宗治平中知洪州。明嘉靖《寧國府志》卷八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13—1088 【介紹】: 宋成都雙流人,字磻翁。第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入為御史臺推直官。以治李逢獄為神宗所稱,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運副使,改福建轉運使,鎮(zhèn)壓廖恩起事。元豐初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累官刑部侍郎。哲宗元祐初,坐立江西、福建鹽法事,罷知利州,徙廬州卒。善屬文,神宗嘗命作《答高麗書》,屢稱善。全宋文·卷一五一二
蹇周輔(一○二三——一○八八),字皤翁,雙流(今四川雙流)人。少與范鎮(zhèn)為布衣交。年未冠,試大廷,不第。及鎮(zhèn)貴達,周輔始特奏名,再舉進士,知宜賓、石門二縣,通判安肅軍,為御使臺推直官。以鞫獄有勞,擢開封府推官,出為淮南轉運副使。元豐初,選為大理少卿,遷三司度支副使,以集賢殿修撰為河北都轉運使,進寶文閣待制,召為戶部侍郎、知開封府,改刑部侍郎。元祐初為言者所劾,罷知和州,徙廬州。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九有傳,又見《東都事略》卷九八,《北宋經撫年表》卷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