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5 【介紹】: 金女真完顏部人,本名福興,字維明。好學,淹貫經(jīng)史,慕宋司馬光、蘇軾之學行。襲父謀克,選充符寶祗候。章宗時,為東京咸平等路提刑副使,中都被圍,宣宗遷汴,拜右丞相兼都元帥,封定國公,與皇太子留守中都。城將破,服毒卒。謚忠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5—1218 【介紹】: 宋宗室,字安卿。初調(diào)溧陽尉,累官知興國軍。所至以懲奸革弊為務(wù)。遷湖南運判,招降瑤族起事首領(lǐng)羅孟傳。知紹興府,筑捍海石塘,歲旱,舉緡錢四十萬以助荒政,民賴以濟。改知太平州,終江西轉(zhuǎn)運使。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羅仲舒(一一五六~一二二九),字宗之,學者稱羅江先生,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魁上舍,除安慶教授。十四年進士,調(diào)常德教授。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監(jiān)行在場門。五年,知宜興縣。十年,除國子錄,累遷著作郎。十六年,提舉福建常平(《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提點江東刑獄。召為國子司業(yè),以直顯謨閣學士致仕。紹定二年卒,年七十四。有《羅江集》,已佚。事見清光緒《慈溪縣志》卷二五何大圭所撰行狀。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6—1241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壽朋。從呂祖謙學。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任監(jiān)司及州府官,累遷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屢論時政,所言多中,拜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元年,朝廷欲乘金亡之機收復(fù)河南,又上疏反對,以為法度破壞,號令不行,財用不豐,糧草不繼,恐兵興之后引起民變。三年,進左丞相。嘉祐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每以上游重地為念,請建節(jié)度宣撫使,提兵戍夔州路。四年,加少師、保寧軍節(jié)度使,封魯國公。卒謚文惠。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等。
全宋詩
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學者稱孔山先生(《敬鄉(xiāng)錄》卷一三),東陽(今屬浙江)人。學于呂祖謙。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寧宗嘉定三年(一二一○)為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官,次年知通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歷淮南轉(zhuǎn)運判官、浙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知鎮(zhèn)江府,十四年,除國子司業(yè)(《吳郡志》卷七)。理宗即位,累遷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有《孔山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六
喬行簡(一一五六——一二四一),字壽朋,號孔山居士,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早學于呂祖謙,紹熙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兼淮西提點刑獄、提舉常平,遷宗正少卿、秘書監(jiān)、權(quán)工部侍郎。理宗即位,累遷至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端平初,拜右丞相。三年,拜左丞相。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歷封肅國公、魯國公。淳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居官無所不言,好薦士。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7—1228 【介紹】: 宋南康軍都昌人,字簡甫,號昌谷。天資穎異,曾從朱熹講學。孝宗淳熙八年進士。為京湖宣撫司主管機宜文字,攝漢陽軍事,金兵大入,以守御功就知漢陽。寧宗開禧三年,為湖南轉(zhuǎn)運判官,平羅世傳等起事。嘉定八年,為利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官至禮部侍郎。平生以建立事功為務(wù),在朝多所建明。卒謚文簡。有《輿地綱目》、《昌谷類稿》、《經(jīng)幄管見》、《昌谷集》。
全宋詩
曹彥約(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簡甫,南康軍都昌(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歷建平尉、桂陽軍錄事參軍、知樂平縣,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寧宗開禧三年(一二○七)知漢陽,嘉定元年(一二○八),提舉荊湖北路常平茶鹽,權(quán)知鄂州兼湖廣總領(lǐng),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五年,以事罷。八年,除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理宗紹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類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見《鶴山大全集》卷八七《寶章閣學士通議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銘》?!〔軓┘s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所錄。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五○
曹彥約(一一五七——一二二八),字簡甫,號昌谷,南康軍都昌(今江西都昌)人。嘗從朱熹講學。淳熙八年登進士第,歷建平尉、桂陽司錄、辰溪令,知樂平縣,主管江西安撫司機宜文字、京湖安撫司機宜文字,知漢陽。提舉湖北常平,權(quán)知鄂州兼湖廣總領(lǐng),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zhuǎn)運判官。遷直秘閣、知潭州、湖南安撫。為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兼知利州,知隆興府、江西安撫。以寶謨閣待制知成都,改知福州、潭州。理宗即位,擢兵部侍郎兼國史院同修撰,尋兼侍讀,遷禮部侍郎,知常德府。紹定元年卒,年七十二。著有《輿地綱目》十五卷、《昌谷類稿》六十卷、《經(jīng)幄管見》七卷(存)、《昌谷集》二十二卷(存)。見魏了翁《寶章閣學士通議大夫致仕贈宣奉大夫曹公墓志銘》(《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七),《宋史》卷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郭晞宗,字宗之,仙居(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歷通判處州,知道州,提舉福建路市舶。除瓊管安撫,未行卒。有《漫齋稿》,已佚。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三。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quán)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罷行與人才之當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
全宋詩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 崔與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二九
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すu清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三六○
趙亮夫,字茂德,開封(今河南開封)人,淳熙十二年知廣德軍,紹熙、慶元間歷知秀州、常州、湖州。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四、七三之六二、七四之五,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一一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9—1224 【介紹】: 宋婺州東陽人,字謙仲。寧宗慶元二年進士。私淑呂祖謙兄弟之學。通判通州,鑿五狼山石麓,引江水入河以溉民田,自是歲大稔而商舶亦通。官至太常博士。曾因輪對上疏,推言理學之有益于治道。
全宋文·卷六七○一
李大有(一一五九——一二二四),字謙仲,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紹熙四年補博士弟子員。慶元二年中進士第,授益陽主簿。改平江府教授,知福州閩縣,通判通州。召入朝,主管官告院,歷司農(nóng)寺、太常寺主簿,官終太常博士。嘉定十七年卒,年六十六。見魏了翁《太常博士李君墓志銘》(《鶴山大全集》卷七五),《金華先民傳》卷六。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三九三
施康年,字壽翁,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乾道五年進士,治《》。嘉泰初為監(jiān)察御史,開禧元年以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國史院編修,歷遷右正言兼侍講,附攻慶元黨人,進集英殿修撰,出知隆興府。嘉定二年以寶謨閣待制知潭州。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三二、食貨六一之一四三、刑法三之三八、兵六之二八,《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宋元學案》卷九七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徽州休寧人,字子潛。孝宗淳熙間進士。歷官司農(nóng)少卿、提點浙西刑獄,剖決無滯。時旱蝗民饑,官吏仍督逋賦稅,乃盡釋之,期以秋后償付,民藉以生。改福建憲使,請老歸。卒。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四三九
趙善防,字若川,太宗七世孫。淳熙十四年為承務(wù)郎、特添差馬軍行司主管機宜文字。嘉泰中知常州,開禧元年直寶謨閣,權(quán)發(fā)遣臨安軍府事。三年改福建運判。見葉適《趙公行狀》(《水心文集》卷二六),《宋會要輯稿》刑法四之九一,《文獻通考》卷二七,《南宋制撫年表》卷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臨海人,字翚仲。孝宗淳熙五年進士。累官工部郎中。時韓侂胄柄國,飛卿未嘗一造請,逾月即丐去,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事。后擢監(jiān)察御史,以言事忤侂胄,改司農(nóng)卿,總領(lǐng)江淮軍馬錢糧,以身率儉,節(jié)縮浮苛。寧宗開禧中擢戶部侍郎。
全宋文·卷六七○六
商飛卿,字翚仲,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淳熙五年進士,任無為軍教授,累官至工部郎中。出為提舉福建路常平茶鹽事。擢監(jiān)察御史,以言事忤韓侂胄,罷為奉常。請外,以秘閣修撰為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后改司農(nóng)卿,總領(lǐng)江東、淮西軍馬錢糧。開禧中,擢戶部侍郎,卒。見《宋史》卷四○四本傳,《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1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象先。薛季宣兄子。太學出身。歷太學博士、樞密院編修官。孝宗時為左補闕,劾首相王淮去位。光宗即位,歷湖北運判、權(quán)戶部侍郎。寧宗開禧北伐,任兵部尚書、京湖宣撫使,因委任失當、措置無方,奪職。韓侂胄死,被劾迎合用兵之議,謫福州。卒謚恭翼,改謚文節(jié)。雅慕朱熹,研道德性命之旨,談天文、地理、鐘律、象數(shù)之學。有遺稿。
全宋文·卷六二六八
薛叔似(一一四一——一二二一),字象先,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季宣族子。乾道八年進士,授迪功郎、明州鄞縣主簿。淳熙中歷太學博士,除樞密院編修官、江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紹熙中除荊湖北路轉(zhuǎn)運判官、直秘閣、福建路轉(zhuǎn)運判官,入為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兼禮部侍郎、樞密院都承旨。慶元元年罷歸。嘉泰中起知廣州,差知隆興府,改知廬州,權(quán)兵部侍郎。開禧中除吏部侍郎兼侍讀,差充京西湖北宣諭使,除兵部尚書、宣撫使、端明殿學士。韓侂胄被誅后,謫福州。嘉定十四年卒,年八十一,謚恭翼。見薛師雍《薛叔似壙志》(溫州市文管會拓片),《宋史》卷三九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端州四會人,字伯和。李積中子。以父任入官。孝宗淳熙間上《典故辨疑》百篇,對本朝故實多所考訂。累擢戶部尚書。寧宗嘉泰間,于用兵于金事條陳利害,力主不宜輕舉,忤韓侂胄,出知平江。后移知江陵,充荊湖制置使,施行賑貸,安撫流民。除刑、兵二部尚書,尋以端明殿學士再知平江,引疾丐祠。卒年七十七。謚文惠。
全宋文·卷五八二八
李大性,字伯和,豫章(治今江西南昌)人。以父任入仕,孝宗朝官至大宗正丞,兼工部郎。紹熙初,遷軍器少監(jiān),權(quán)司封郎,出為浙東提舉。慶元元年改浙東提刑兼知慶元府,遷司農(nóng)卿,兼戶部侍郎。嘉泰、開禧、嘉定間歷知紹興府、平江府、福州、江陵府,后歷為戶、刑、兵三部尚書。嘉定十二年以端明殿學士再知平江府,同年引疾丐祠,卒于家,年七十七,謚文惠(一作清惠)。大性少力學,尤習宋代典故,嘗進《典故辨疑》百篇。見《宋史》卷三九五本傳,《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八九,《吳郡志》卷二,《嘉泰會稽志》卷二,《寶慶會稽續(xù)志》卷二。